說話高手的條件 個人生命的具體表現,在於言語及行動,而言語的傳播力、感染力與影響力,又遠遠超過了行動。《易經》上說:「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在古代媒體不甚發達的情形下,已經可以如此說了,更何況是今日呢?
孔子教導學生時,依學生的專長分為四科,就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其中較少受到注意又最耐人尋味的,正是「言語」一科。當時列名此科的代表是宰我與子貢,我們在《論語》中也曾欣賞過他們的卓越口才。但是,真正足以彰顯儒家言語特色的,還是要等到孟子。
孟子處於戰國時代,天下大亂,善惡是非的價值觀早已混淆不清。他也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奔走呼號,希望在闡明人生道理時,可以喚醒人心的覺悟。可惜,杯水難救車薪之火,他在盡力而為之後,不免發出由衷的感嘆:「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這句話透露了兩點訊息:一是孟子顯然知道並且承認自己是辯才無礙的;二是孟子與人辯論不是為了逞弄口才,而是有他不得已的理由,亦即哲學家的深刻使命感。
因此,閱讀孟子的書,除了可以進一步認識儒家學說,還可以獲得一項額外的好處,那就是學習成為一位現代的說話高手。說話屬於人的本能,用以表達人的思想、情感與意願,促成人際之間的溝通與了解;不過,相對於此,說話也會帶來各種風波,引發人間的誤會與爭鬥。所謂「說話高手」,自然是指一個人懂得「如何說」以及「說什麼」了。我們不妨由這兩點來省思孟子的精采示範。
首先,就「如何說」來看,孟子善於使用比喻,並且創造了許多新的格言。譬如,梁惠王認為自己對百姓已經不錯了,但是並未得到明顯的績效;孟子提醒他不要「以五十步笑百步」,就是打仗時逃跑五十步的人不要譏笑那些跑一百步的人。齊宣王想要稱霸天下而無意推行仁政,孟子警告他:那是「緣木求魚」,是爬到樹上去捉魚,並且以後一定會有禍害。老百姓渴望仁政,有如「大旱之望雲霓」,這種比喻本身就是一幅生動的畫面。
孟子所創造的格言,直至今日依然深具活力。譬如,做事配合時機,將可「事半功倍」;考量自身處境,進退「綽綽有餘」;行動遇到阻礙,不如「反求諸己」;追隨有德之士,自然「心悅誠服」;努力實踐仁義,不覺「手舞足蹈」。得意時,避免「流連忘返」;失意時,不可「自暴自棄」;為政不可「出爾反爾」,而須努力「兼善天下」。總之,「有為者亦若是」,一定要向上看齊。
其次,就「說什麼」而言,不可缺少學問與見識。孟子對《詩經》與《書經》,可謂如數家珍,隨時可以引述其中的資料來佐證他的觀點。他的記憶力很好,理解力與詮釋力更讓人印象深刻。解詩時,兼顧情理而不拘泥,準確把握古人的心意;對於古書中所記,則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話,期許人們重視經驗及理性的運作。
至於孟子的見識,則其核心思想是「人性向善」。他強調人心有「四端」,亦即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促使人去實踐「仁、義、禮、智」。他以各種比喻與象徵,再三說明人性是怎麼回事,目的是要人覺悟自己內心即有價值的根源,而這是「天」賦予人的珍貴禮物。由此可以肯定人應該「舍生取義」,以此完成止於至善的要求,並且可以回應孔子所主張的「殺身成仁」。
本書根據上述思路,分為四輯,依序是:「善於使用比喻」、「創造新的格言」、「充實基本學識」、「展現核心思想」。希望可以揭示孟子的基本功夫,提供有志成為說話高手的朋友切磋之用。有關《孟子》原典的翻譯及詮釋,則請參考筆者的《解讀孟子》(立緒出版),畢竟《孟子》全書的豐富內容是不可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