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歷史中,無論古今,只要是為了生存與發展,人們便會以各種能力與手段彼此競爭;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方式主要可歸類為3種:軍事力量、政治籌碼以及經濟能力,前兩者發揮空間以及牽涉因素複雜故有其侷限,唯經濟能力的變動性及可能性較強而且更取決於一國策略的運用,較不受限於一國的領土、資源或國際地位,因此,已成為現代世界各國的主要競爭手段。而在千禧年後,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的應用逐漸成型,相關產業自此主導了世界的主要經濟動脈,一國應用資訊科技的程度也因此成為關注一個國家競爭力強盛與否的關鍵。p> 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以及WEF(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經濟論壇)、EIU(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經濟學人智庫)等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陸續於20世紀後期開始發展國家或產業競爭力的評比,而這些評比當中與資通訊科技發展有關的指標項目之重要程度亦與日俱增。臺灣乃是於2003年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以下簡稱資策會)引進「資訊國力」概念,並將其應用在觀測國家級資通訊政策以及執行效能上;資訊國力代表一個國家的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在資訊化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活用使其產生最大效益之能力,其涵蓋範圍包含資通訊相關的基礎建設、資通訊科技的使用程度以及資通訊科技使用之能力等。資策會在這數年來持續地觀測臺灣以及其他國家之資訊國力發展狀況,並建立起一套資訊國力衡量體系,為國內唯一具備系統性統整我國及資訊先進國家相關發展的資料庫。
「2012全球資訊力調查報告」則是根據資策會的資訊國力衡量體系的資料,為讀者整理出最新的國際評比資料,包含WEF的「網路整備度評比(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NRI)2011-2012」以及「全球競爭力評比(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GCI)2011-2012」、EIU的「2011 IT產業競爭力評比(IT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dex)」、IMD的「世界競爭力評比(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s)2011」;此外,本報告並介紹3個在國際評比中表現優異的國家之資通訊政策發展概況,分別是瑞典、新加坡以及美國,最後則是簡述臺灣數年來的資通訊政策與執行狀況作為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