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日記與日記之間
老年寫日記最大的好處是︱明明是死水一攤,卻因寫日記,日日可加入青春之泉,讓我的生命時時回到從前,於是十歲時候那個少年不時跳出來,而最不可思議的是,那些老歌老電影,無論歌聲或五○年代電影裡的情節經常在眼前閃現,我像一個不老旅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過去、未來,日記讓我的生活變成一部連續劇。
那些走失的人,透過我的筆,全能把他們拉回來。有這本領的人,當然不止我一個,所有文人幾乎都有此能力。連已經不在的人,只要他留下了書,他的十八般武藝就可流傳下來,譬如,當我在讀詩人辛鬱的《我們這一伙人》,只要打開書,所有他書中寫的「軍旅詩人」全部復活。
那是一九四九年。一九四九年就是民國三十八年,是改朝換代的一年,就像所有中外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人頭落地,鬼哭神號,是必然戲碼,而一九四九年是屬於中國人的悲劇︱石破天驚、驚天動地︱擺在老百姓面前,好像只有兩條路:繼續留在中國,或逃往臺灣︱從年初到年底,步步驚魂,逼得每一個家庭妻離子散,流離失所,最後,四億五千萬人中,有二百萬軍民跟著蔣介石來到臺灣,從此中國一分為二,毛澤東打下江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蔣介石渡海來臺,把大陸原先三十五省的省名和市名布滿臺灣,臺灣大大小小街道,成為縮小的中華民國,並打出新的名號︱自由中國。
顯然,這是歷史上中國人一次大遷移,也有人說是一九四九大逃亡。
一九四九年,是中國人生離死別的一年。
大人走了,小孩老了,當年跟著部隊來的小兵如今早已成老兵,他們該受教育的年紀,卻跟著軍隊流離,幸好,他們包包裡還藏幾本新文學小冊子,或者像楚戈,看勞軍電影的時候卻溜進了書店,他們後來都遇見了新詩,新詩成為這些人的救贖,像周夢蝶、曹介直、周鼎、向明、洛夫、 弦、管管、商禽、辛鬱、大荒、丁文智……無數無數的小兵、大兵,成為臺灣文學史上一個特殊族群,也成了後來學術圈人口中的「軍旅詩人」!
「軍旅詩人」們如今也都老了、走了,幸虧他們都留下了詩,他們如今都活在書裡。打開書,他們全活了,歷史永遠熱騰騰,歷史裡的人物,遠至五千年前,全活在我們腦海,就像一天空的星星,只要抬頭望,他們亮晶晶,閃亮亮,全在對我們微笑!
劍英阿姊已於四月十四日平安返回崑山,離臺北前一天,他還特為我做了豆瓣酥和寧波菜,媽媽的手藝全傳給了她。離去時,我們姊弟一個大擁抱,她哭了,我已眼酸,我們姊弟一場,感情從未像此刻親密。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