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輔助自律學習的定義、目的及發展
自律學習一直是教學與教育研究領域相當注重的議題。這件事情總會跟終身學習畫上等號。你可能聽過人們說:自律學習是學生自動自發的學習;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自律學習吧?這個章節,我們先從許多人的發表以及想法中,來看看何謂自律學習。
首先,先做個介紹。自律學習這名詞,大約在1970年被提出以來,學者們一直關注著個人學習表現和學習信心。
興起之故,自律學習從非正式學習的議題開始;因為網路學習逐漸變成一種重要的學習途徑,自律學習的討論轉向個人和多人線上自學的議題。在臺灣,自律學習從零散的教育研究開始,逐漸發展成為許多國家大型教育推動計畫。本章節將探討自律學習的定義、特性、教學趨勢和教育目標,以及國內外的發展情況,以探討這種能力如何在制式教育、非正式課程和終身學習中伴隨個人成長。
一、自律學習的定義及特性
終身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人透過終身學習,幫助自己不斷拓展知識和提升技能。在現代社會中,終身學習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因為新技術(如:生成式人工智慧)和新知識(如:新的醫學疾病傳播原理等)的不斷湧現,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則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進修。然而,要實現終身學習,自律學習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自律學習是指個人能夠主動地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計畫的制定、學習行為的監督以及學習效果的評估。這種主動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個人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進而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
Barry J. Zimmerman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心理學博士,提到自律學習,一定會提到他。透過他雙眼的觀察以及無數的研究紀錄,為我們揭開自律學習的面紗。他在1986年提出了自律學習的三個核心元素,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估和自我反思(Zimmerman,1986)。自我觀察指個人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從而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自我評估指個人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估,從而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效。自我反思則是指個人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檢討,從而找出問題並加以解決。這三個核心元素,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自律學習的技巧,進而實現終身學習。
(一)從研究家的觀察
自從許多研究家觀察自律學習,它涉及學生的認知行為、認知發展、後設認知以及社會認知的表現:
(1)從認知行為的討論來說,自律是一種自我主導以達到學習目標的表現(Meichenbaum,2017)。學生會為了達成或避免某些事情,而為學習採取行動。例如,學生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開始安排讀書規劃並進行學習。又學生擔心無法通過某個重要的檢定,他們會反覆練習,並找尋可以協助的人;期望自己在接受檢定時,表現出最好的一面。沒想到吧!自律學習不是只有規劃自己的學習;個體決定如何進行這件事情,也是自律學習的一環。
(2)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說,自律是一種個人根據外在鷹架而產生的自我指導表現(Pressley等人,1985)。最經典例子是Vygotsky(1962)所假設的兒童學習語言的方法。他認為,兒童會從周圍其他人所發出的音調與意義,逐漸內化成為自我能理解的內容;這過程就如同指導自己順應周遭環境,並學習跟他人相同的語言與行為。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類似的自律表現,如:學生會參考他人做筆記的方法,並將其應用在自己學習與作筆記的策略裡。又我們到了異地國家,會由聆聽當地人的語言,逐漸學習如何用當地語言說早安或謝謝。
(3)從後設認知說起,可以將其視為完成前兩項的手段。它代表個人要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或策略;若這些手段或策略無法讓他們有效達成目標,他們會持續調整直到達到理想目標為止(Zimmerman & Schunk,2011)。例如,為了考上理想大學,學生會研究採計科目與加權,並評估自我能力而調整讀書計畫。為了快速記住知識,學生會開始發展多種口訣或筆記方法;當他們發現這個筆記方法不好時,他會嘗試調整記憶的方法。要做到這件事情的前題,就是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用這個筆記方法做筆記,這是所謂的「知道自己如何學習」。除了為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找尋合適的手段外,後設認知相關研究學者更認為,自律在於個人會針對當前表現調整與選擇適當的策略。也就是說,為自己選擇良好的策略,定期監控自己的表現,是自律過程重要的後設認知表現(Borkowski等人,1987)。
(4)在社會認知上,它強調的是個體在學習過程的學習信心與學習動機等社交表現。在自律過程,行為與策略固然重要;但社會認知學者認為,學生的自我效能以及學習動機等,亦是自律中的重要議題。個人的心理狀況會左右一個人如何選擇策略與制定目標(Anderson等人,2007;Brown等人,2016),又目標的達成狀態,亦影響一個人的學習信心與堅毅程度(Kuo等人,2021;Villavicencio & Bernardo,2016)。例如:學生能依照自己的規劃,完成每月的讀書計畫,他們會獲得滿足感與自信心。又有些學生可能會嘗試透過外在獎勵來激起自己履行目標的動機,為此,他們會跟自己立約,當完成本月的讀書計畫,可以放一日假並看一整天的小說。
由上述的觀察,你們有發現嗎?「自律」這件事情,可能不單單指學習,它有可能涉及是人要如何與周遭環境互動以及找尋適合自己「生存」方法。當嬰兒餓了哭了,是一種對外尋求協助的調節;他們會吸吮手指來安撫自己情緒,是一種找尋策略控制自己情緒的調節。到了大一點,當要與哥哥姐姐玩玩具時,可能用哭鬧的方式或用談判的方式來獲得我想要的玩具。當我們踏出家門,開始認識幼兒園或公園裡的朋友時,我們會開始模仿他人做相似的事情,嘗試融入這個群體。到了校園裡,我們會嘗試遵守班級規則,與同學共同學習。如果,遇到了心儀的對象,我們還會努力表現自己好的一面,並時時檢視自己是否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我們可以說,「自律」是一種嘗試讓自己達到某個目標或者完成某件理想的事情,而開始驅使自己做某些特定行為的動力。而如果把這股動力用在學習上,那就是關於達到學習的相關目標,我們驅使自己的方法與規劃,就可以稱之為「自律學習」。因此,自律學習並不是一種讓自己將知識背起來或技能學起來的策略;它可以被視為一種手段,我們透過使用手段,讓自己安心、有信心且有目標的去實現自己想達成的事情,如學習知識或精熟技能。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我們舉在校園中的例子讓大家思考。為了這次的期中考,同學們都會念書。小A同學每一堂課都認真做筆記,下課時間也會把握機會背誦單字。回家之後的學習,她會把今天的筆記拿出來複習,並做一些題目來檢核自己是不是都懂這些知識。小B也同樣的,會做筆記,也會背誦單字。只是,她有一套自己的筆記方法,為了讓自己可以方便查閱筆記,她為每個科目買了活頁筆記本,為自己記錄上課重點。回家學習時,小B的複習方法是先從練習做題目開始。當她發現某些題目錯的特別多時,她會去翻閱筆記與課本,找尋跟題目相關的單元內容,然後嘗試再把筆記做得更完整。因為小B的複習方法是倒過來,所以她在每天都可以為自己多安排其他課程的預習或複習。接著,我們來看看小C,她在每學期都會先去詢問老師本學期的上課進度,她的目的是想在老師開始教授那個單元之前,就先預習過一遍。這樣她上課,可以直接針對她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提問或更深度的學習。她做了一件可能跟其他人很不一樣的事情,但她同樣有自己做筆記以及背單字的方法。
上面看來,三位同學做事情的目的可能是相同,都是想要精熟某部分的學習內容。這也是為什麼說,自律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習得知識,還有包含獲得知識的技能。但三位同學為了達到目的,他們採用的方法不同。所以,自律學習可定義為人們為了達到某件學習任務,而針對目標進行規劃與採取行動的歷程表現。在過程中,個人會透過察覺,評估自己與目標的距離以及自己學習的偏好,為自己規劃最佳的行動路線。此外,亦透過觀察環境周圍提供的利弊訊息,而調整進行的方法。最後,人們也會產生情意上的自律表現,例如達到目標的信心、挑戰困難與堅持的毅力以及達成成效的滿足感等。
(二)從教學現場的觀察
在教育上,我們經常聽到的名詞為Pedagogy,即所謂教育學。這個名詞通常被理解為教學方法,及教學者如何將學習理論落實於教學現場。教學者會根據課程規劃,以教育學科內容為目的,提供教材與引導等方式,陪伴學生將知識與內容轉換成養分,吸收至大腦中。這種模式經常出現於我們的教育階段,學生坐在教室裡,老師在課堂上運用簡報、講解、演示等方法,將知識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運用筆記、背誦或練習等模式,進行學習。而如同表1所述,這個教學模式,學習者依賴教師或教科書提供的引導,學習動機可能來自於外部,是因為教師、課程需要或升學需求等,才開始進行學習。
另外兩個,可能較少人討論的名詞,是Andragogy與Heutagogy。Andragogy發生的時機,是在於學習者因對某項知識或技能有興趣,而進行學習。舉例來說,有學生因為喜歡繪圖,而開始學習素描,甚至於學電腦繪圖。他們的學習方法,可能不是來自正規的教學現場,有可能是找專家學習、購入相關書籍學習臨摹或者上網蒐集相關教學資源等進行自學。雖然,Andragogy的翻譯名為成人教育,但更廣義的說法是,由學生自己主動發起的學習,皆可為此範圍的學習模式。就定義上而言,Andragogy是一種自我導向學習或自律學習的表現,在這個學習情境下,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是自動自發獨立的學習者;而他們的學習動機較多來自於內在,是為了滿足自己對知識或技能的知能,而嘗試為自己學習並解決問題。當然,這個學習情境亦適用於學科學習,當學習者自身對於學科內容的相關知識有興趣時,他們亦會透過自己的能力獲得更多知識。例如,學生在閱讀教科書後對遺傳學產生興趣或有待解決的問題,他們會自發性地上網搜尋更多資料、課後詢問教師更多關於遺傳學的內容或者請益其他專家等。而這種教學模式,亦是臺灣一〇八課綱的重要內涵之一,在領綱中這個內涵稱之為「自主學習」。學生利用每週二到三小時的彈性學習時間,自己訂定學習主題與日程,並依照自己的學習興趣與目標進行學習。
而Heutagogy的定義為何呢?如果我們把學習當作是一個工廠最後產出的產品,那Heutagogy的意義在於如何讓這個生產更快速或更有品質。一個工廠出產的產品要好,除了了解原料的特性外,當然工廠的機具、環境因素以及原料與設備的搭配等,都是影響的關鍵。學習亦包含相同的特性。我們經常在市面上看到許多名校老師或學生的重點整理筆記,亦能看到不同種的學習內容型態(紙本、網路資訊、影音甚至於互動模擬等),但每位學生的學習成效不一定相同。而Heutagogy所強調的,就是如何在認識自己與了解自己的偏好後,選擇合適的方法來學習。每個學生的學習偏好可能不同,有些人在圖書館念書的效率是最好,但有些人需要聽著Podcast才能靜下心來念書。又舉例,有些學生會去觀察其他同學如何讀書,如何做筆記,然後嘗試模仿同儕的學習方法或從中挑出對自己有利的學習策略。這些都是學生依照自己的偏好、優勢或甚至於弱勢,為自己精心安排的學習情境。而在這個情境下,教師提供的不會再是知識上的傳遞或者技能上的指導,提供更多是關於學習方法或學習資源上的輔助。例如,我們可能聽過老師說:「你現在需要的不是再找一本參考書來唸,而是去做考古題,找出自己常犯的錯誤」。「睡前的時間通常拿來背誦口訣是最好的時機」。這些可能都是有經驗的人,根據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優勢與問題,給予的學習策略建議;目的不在於教學生更多知識內容,而是陪伴學生調整學習方法。所以,Heutagogy較少重視於學習內容本身,它更強調學習者要了解自己、觀察他人,從與多個人互動的過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