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政治意識形態介入創作,日本政府於2001年推行「獨立行政法人」制度,將「臂距原則」應用於國立美術館文化中介平臺。2017年修訂的《文化藝術基本法》進一步保障文化藝術的自主性、思想與言論自由。
本書以「文化中介者」理論為核心,結合「文化菱形」框架,深入分析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如何透過文化中介平臺連結政府、創作者與社會民眾,實現環鏈式美術館藝術教育的多元共融與創新。借鑒日本經驗,本書針對臺灣文化藝術法制與美術館現況,提出具體策略,為文化藝術政策研究、藝術教育實踐及文化機構運作提供理論基礎與實務參考。
✽本書榮獲文化部文化藝術政策博士論文獎勵
名人推薦
本書是首部專門研究日本國立美術館的學術專著,突破傳統視角,運用「文化菱形」理論深入解析美術館的文化中介角色,並構建藝術教育循環模式,探討其在藝術創作、社會及文化政策中的關鍵作用。此書不僅填補學術空白,也為日本與臺灣美術館研究開創新視野,對文化藝術政策及藝術教育發展提供寶貴啟示。————太下義之(日本文化廳文化政策「優秀賞」得主、京都同志社大學藝術學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本書以日本國立美術館為中介平臺,其作為分配者位於日本文化治理菱形理論的中心,探討文化生產、消費、中介與政策的互動。藝術教育範疇呈現行動者與系統、能動性與結構的綿密對話,並比較日本與臺灣的法制,為文化治理與美術館教育提供重要的學術與實務參考。————王嵩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兼任教授)
本書深入探討美術館在文化治理、藝術教育及社會參與中的多重角色,強調美術館作為文化對話場域的重要性,並為策展實踐、藝術參與及文化政策提供關鍵參考。————蔡志榮(國際策展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