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政治意識形態介入創作,日本政府於2001年推行「獨立行政法人」制度,將「臂距原則」應用於國立美術館文化中介平臺。2017年修訂的《文化藝術基本法》進一步保障文化藝術的自主性、思想與言論自由。
本書以「文化中介者」理論為核心,結合「文化菱形」框架,深入分析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如何透過文化中介平臺連結政府、創作者與社會民眾,實現環鏈式美術館藝術教育的多元共融與創新。借鑒日本經驗,本書針對臺灣文化藝術法制與美術館現況,提出具體策略,為文化藝術政策研究、藝術教育實踐及文化機構運作提供理論基礎與實務參考。
✽本書榮獲文化部文化藝術政策博士論文獎勵
*********
名人推薦
本書是首部專門研究日本國立美術館的學術專著,突破傳統視角,運用「文化菱形」理論深入解析美術館的文化中介角色,並構建藝術教育循環模式,探討其在藝術創作、社會及文化政策中的關鍵作用。此書不僅填補學術空白,也為日本與臺灣美術館研究開創新視野,對文化藝術政策及藝術教育發展提供寶貴啟示。
————太下義之(日本文化廳文化政策「優秀賞」得主、京都同志社大學藝術學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本書以日本國立美術館為中介平臺,其作為分配者位於日本文化治理菱形理論的中心,探討文化生產、消費、中介與政策的互動。藝術教育範疇呈現行動者與系統、能動性與結構的綿密對話,並比較日本與臺灣的法制,為文化治理與美術館教育提供重要的學術與實務參考。
————王嵩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兼任教授)
本書深入探討美術館在文化治理、藝術教育及社會參與中的多重角色,強調美術館作為文化對話場域的重要性,並為策展實踐、藝術參與及文化政策提供關鍵參考。
————蔡志榮(國際策展人、藝術家)
作者簡介:
游逸伶
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立足於藝術教育研究,進而涉獵日本美術史與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兼攻臺灣美術史、西洋美術史、藝術策展、文化治理與文化政策。身兼策展人,策畫多項藝術展覽,近期專注藝術、醫療、科技與藝術鑑賞心理學等跨領域研究與創作。目前為財團法人劉其偉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會員。曾擔任于右任紀念館館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助理研究員、國立空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廣教育兼任講師。
章節試閱
文化對話之藝術,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以藝術作為交流載體,進行思想、價值觀及情感的互動與碰撞的過程。藝術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交流形式,劃破了語言、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成為文化互動的重要橋樑。這一過程中,藝術不僅僅是個人創作的表達,更承載了各個文化群體的集體記憶、歷史背景和當代處境。在當今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中,通過藝術展開的文化對話,正逐漸成為國際社會促進和平、理解與共融的重要途徑。
文化中介與文化菱形的四個面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聯體現了文化如何在不同領域中進行傳遞、轉化與交互。這四個面向代表了文化中介在現代社會中的運作,並反映文化在多層次、多維度中的重要性。而文化菱形的概念則是源自於文化在社會中的多重結構和影響力,這些面向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文化的傳播、實踐與再生產。
一、社會面向:文化中介與社會整合
• 社會身份與認同的建構:文化中介者透過藝術、展示和教育活動等方式,重新塑造個人與集體的身份認同,特別是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他們藉由引介和詮釋各種文化,幫助社會成員反思,並重建自我認同。
• 社會整合與包容(共融):文化中介者還肩負著促進社會包容(共融)的責任。他們透過將邊緣化或弱勢群體的聲音引入主流文化討論,推動社會平等與包容性(Inclusiveness)、共融性(Inclusivity)。例如,在美術館中策畫反映多樣性或社會議題的展示,可以增進對不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二、經濟面向:文化中介的市場與創新
•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文化中介者,例如,製作人、畫廊經營者或數位媒體策畫人,通過創作、推廣和銷售文化產品,促進了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他們將藝術、設計和表演轉化為商品,積極參與文化經濟市場的運作。例如,藝術品拍賣會、藝術講座、電影節和音樂會等文化活動,更對文化產業鏈的運作產生直接影響。
• 創意經濟與創新驅動:文化中介者還促進了創意經濟的發展。他們連結文化創作者與市場,激發創新,並將其成果商品化,這不僅提升文化內容的多樣性,也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創新型文化產品(例如,數位藝術和虛擬現實展示等)正日益成為文化中介者所推動的新經濟資源。
三、政治面向:文化中介的權力與話語操控
• 文化話語權與政治權力的互動:文化中介者在選擇、展示和詮釋文化內容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掌握著社會中的話語權。他們可以決定將特定的文化和歷史記憶置於中心地位,或將某些文化現象和價值觀邊緣化。例如,策展人透過策畫涉及社會或政治議題的展示,將藝術視為挑戰或反映現實社會中權力結構的工具。
• 文化外交與國家形象建構:文化中介者還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與文化外交的實踐,幫助塑造國家形象。在國際展示、電影節或文化交流活動中,文化中介者透過藝術和文化的輸出,向全球傳達國家的價值觀與軟實力,這在政治層面上影響國際關係的發展與變遷。
四、文化面向:文化中介與文化傳播
• 文化保存與傳承:文化中介者在文化保存與傳承方面亦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在面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衝突時。他們通過策畫展示、編寫書籍及製作影視內容等方式,保存並傳承特定的文化遺產,並透過教育與傳播等方式,使這些文化得以延續和轉化。例如,美術館策展人通過展示向社會民眾呈現歷史及藝術品,這不僅保護文化遺產,同時也向社會民眾普及這些遺產背後的歷史與意義。
• 文化交流與多樣性推廣:文化中介者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推動全球文化多樣性。他們透過國際合作、展示交換與文化論壇,使各種文化相互影響與學習,進而促進創新與發展。例如,國際藝術雙年展等活動便是文化中介者推動文化交流的典範,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實現跨文化對話與啟發。
文化中介者作為連接不同文化、社會群體與經濟、政治機制的橋樑,在文化菱形的四個面向上發揮著多重作用。在社會層面,他們促進社會整合與身份認同的建構;在經濟層面,他們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創新經濟的成長;在政治層面,他們掌控文化話語權,參與塑造國家形象;而在文化層面,他們負責保存、傳承與交流,確保文化的多樣性和持續發展。
除了以「文化對話之藝術」作為引子,本書將重點關注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立美術館)作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探討其在藝術教育和文化對話中的意義。在章節的安排上,楔子(第一章)從「文化對話之藝術」出發,構建全書的理論支撐,聚焦探討文化中介者的內涵、定義與範疇,以及其在連結不同文化間的橋接功能。結合文化菱形框架,分析創作者、文化中介平臺與接受者等元素的協同作用,並從「文化公共領域(culture public sphere)」的視角切入,探討環鏈式美術館藝術教育的鑑賞實踐,分析其在推動文化交流與藝術共享中的核心地位與價值。
第二章「藝術與教育的共振:日本國立美術館之文化治理架構」,探討日本國立美術館作為文化治理的重要機構,積極推動藝術教育的發展,透過展示、工作坊和社區活動,使社會民眾能夠深入了解藝術的價值與意義。這種共振不僅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更增強社會對文化遺產的認同感。日本國立美術館的治理架構在這一過程中,結合政府政策與社會需求,創建一個持續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文化生態系統。
第三章「連結藝術與社會民眾:日本國立美術館之實踐經驗」,討論在文化菱形框架中,日本國立美術館如何將文化藝術及教育政策和法制實際落地、創作者的角色及接收者的參與;探討民間自發性的藝術推廣,強調如何利用文化中介平臺擴大藝術鑑賞群體,優化社會對藝術的關注和參與。
第四章「藝術與教育之激盪:日本國立美術館藝術教育翻轉與拓展」,探討日本國立美術館在藝術教育中的創新模式,分析從物質文化到人文關懷的轉變,及其對藝術傳播的影響。重點在於「藝術傳播員」如何啟動「學習門扉」,促使多元參與循環結構的建立,提升美術館藝術教育的整體效能。
第五章「文化藝術法制與美術館專業化治理:日本經驗對臺灣之啟示」,探討日本與臺灣在文化藝術法制方面的差異,特別是博物館法及相關法規,並分析日本《獨立行政法人通則法》與臺灣《行政法人法》在美術館治理中的異同。借鑑日本國立美術館法人化經驗及「藝術傳播員」制度,為臺灣國立美術館的專業化治理提供反思。最後,總結本章對臺灣的啟示,並提出未來發展的建議。
終章(第六章)結論「從文化中介到文化菱形之未來展望」,總結本書研究的主要成果與課題,並進行理論反思。探討未來文化中介者發展的潛在課題,提供日本與臺灣政策建議,展望如何進一步促進文化交流與藝術教育的發展,以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
當代臺灣社會文化現況面臨幾個挑戰。首先,族群矛盾與文化衝突依然存在;其次,文化資源在都市與鄉村之間分配不均,導致偏遠地區的文化發展受到嚴重限制;再者,對藝術創作的資助不足,致使許多藝術工作者承受巨大經濟壓力;此外,數位鴻溝使年長者與偏遠地區居民在接觸文化資源上面臨障礙;最後,社會民眾參與意識的不足,也影響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行動。儘管如此,文化仍然是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因為它能夠深刻強化社會民眾的參與感與責任感。透過普及文化藝術活動,社會民眾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培養批判性思維,並提升社會整體素養。結合文化中介與文化菱形框架的視角思考,借鑑日本經驗,或許能為臺灣文化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關鍵支持,進一步推動文化發展與社會進步。
文化對話之藝術,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以藝術作為交流載體,進行思想、價值觀及情感的互動與碰撞的過程。藝術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交流形式,劃破了語言、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成為文化互動的重要橋樑。這一過程中,藝術不僅僅是個人創作的表達,更承載了各個文化群體的集體記憶、歷史背景和當代處境。在當今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中,通過藝術展開的文化對話,正逐漸成為國際社會促進和平、理解與共融的重要途徑。
文化中介與文化菱形的四個面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聯體現了文化如何在不同領域中進行傳遞、轉化與交...
目錄
推薦序︱文化ダイヤモンドの視点から日本国立美術館の役割と美術教育のあり方を再考する(從文化菱形視角再思日本國立美術館的角色與美術教育定位)
推薦序︱行動者與系統、能動性與結構的綿密對話
推薦序︱文化對話與藝術教育的交織——
作者序
楔子︱文化對話之藝術
III 根源探索
III 文化中介者的內涵、定義與範疇
III 交織的視野:文化中介與文化菱形的協同作用
III 文化公共領域中的美術館藝術教育
02︱藝術與教育的共振:日本國立美術館之文化治理架構
III 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現況與特徵
III 國立美術館文化中介平臺臂距原則探析
III 日本文化藝術核心價值與美術館藝術教育
03︱連結藝術與社會民眾:日本國立美術館之實踐經驗
III 文化藝術及教育政策與法制提供發展環境──「日本社會」影響
III 藝術知識詮釋與經驗轉譯 ──「創作者」作用
III 民間自發性的推廣與傳承 ──「接收者」作用
III 以多元循環形式擴大藝術鑑賞人口 ──「文化中介平臺」開展創作者與接收者接觸道路
04︱藝術與教育之激盪:日本國立美術館藝術教育翻轉與拓展
III 縱向遞變:從物到「人」的演繹轉變
III 橫向闡釋:「藝術傳播員」啟動「學習門扉」
III 翻轉與拓展:打造美術館多元參與循環結構
III 建構式學習與環鏈式實踐:「以人為本」的美術館藝術教育
05︱文化藝術法制與美術館專業化治理:日本經驗對臺灣之啟示
III 文化藝術及教育政策核心:日本與臺灣當前文化藝術法制評析
III 以日本為鑑:臺灣國立美術館的發展啟示
III 本章總結
終章︱從文化中介到文化菱形之未來展望
III 研究成果與課題
III 政策建議
III 理論反思
III 今後課題
參考文獻
III 英文部分
III 日文部分
III 中文部分
III 網路資料
附件
III 附件一:日本文化藝術基本法
III 附件二:日本博物館法
III 附件三:日本獨立行政法人通則法
III 附件四: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個別法
推薦序︱文化ダイヤモンドの視点から日本国立美術館の役割と美術教育のあり方を再考する(從文化菱形視角再思日本國立美術館的角色與美術教育定位)
推薦序︱行動者與系統、能動性與結構的綿密對話
推薦序︱文化對話與藝術教育的交織——
作者序
楔子︱文化對話之藝術
III 根源探索
III 文化中介者的內涵、定義與範疇
III 交織的視野:文化中介與文化菱形的協同作用
III 文化公共領域中的美術館藝術教育
02︱藝術與教育的共振:日本國立美術館之文化治理架構
III 獨立行政法人國立美術館現況與特徵
III 國立美術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