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到底是要搭火車,還是自己開車呢?」
我猶豫了。那是在接受外商諮詢公司英國總公司職員面試時發生的事。原本只是抱著測驗自己英文程度的心態去參加面試,連它是什麼樣的公司都不清楚。更何況,還要我立刻前往倫敦就職!而且,當時我已被日本的大企業內定了。到底該怎麼辦呢?
那時,我這樣問自己。
當時是泡沫經濟最強盛之際,日本大企業的聲勢正如日中天,而自己的未來可說是充滿薔薇色。只是,一望眼就看得到目的地,就連停車場也看得十分清楚。或許,那是趟非常愉快的旅行。但,對我而言,在既定軌道上行走的「火車」人生,實在無趣得可以。
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或許也有喜歡電車之旅的人存在。但是,盡可能的,我還是想自己握著方向盤前往喜歡的地方,看看那些在電車裡看不到的世界。當時,那樣的想法強烈驅使著我。
結果,我還是去倫敦了。而那是我二十二歲時的事。
直到去了英國我才明白,那個選擇竟超乎自己想像的嚴苛和大膽。
當時,我既不是歸國子女,也沒有留學經驗,面臨的是倫敦金融街(city)的嚴厲現實。之前我一直過分自信「英文根本不是問題」,非但語言能力比井底之蛙還不如,連要跟上那些牛津.劍橋出身的金髮碧眼同事們都相當吃力。再加上起初的修習身分,使得我在待遇方面十分吃緊。雖然被總公司採用乍聽之下十分風光,但身為首次被採用的外國新人,我並未受到任何特別待遇,實習的條件跟其他任何一位英國的新進員工一樣。收入不過微薄的十萬日圓多一點。付了房租之後,手邊就只剩下三萬元左右,還必須養老婆。
在當時英國同樣不景氣的情況下,一年、兩年過去了,員工一個接著一個被解雇。使得我緊張地白髮增加、血尿頻頻。種族歧視者(人種差別主義者)刺耳的話語讓我焦躁不安。而且家裡還有個滿臉憂愁的妻子等著。
「up.or.out」(沒通過考試就解雇,無法晉升就解雇)在切身的現實中,這些透著惡意的話語,不斷壓迫著我。於是在學生時代鎮日安逸,對會計跟稅務毫無興趣的我,除了每天的工作外,每晚、每週末還要撥出時間準備會計稅務、法律等資格考試,生活簡直跟在地獄沒兩樣。
那時,我每天都跟英文及異文化的堅壁搏鬥,所有的經驗都是第一次。無論是就職、海外生活,或是用英文工作、念會計,以及了解到種族歧視不只出現在電影裡頭等。在兩百人的員工團隊中,只有我一個人是東方人,這種感覺真的相當難受。在那段和自己描繪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日子裡,真的被折騰得很慘。
可是我從來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為了存活下去,當時似乎連工作也比英國人多做好幾倍。
最後,我終於到達「要是這樣再不行,那就沒辦法了」──某種意義上算是大徹大悟的境界。我好不容易通過為數三次、合計十五科的論文考試,結束了三年的研習,並以僅在日本受過教育的日本人身分,首次得到英國勒許會計士的資格。甚至連英文或英國人,都成為我的部下,供我自由運用。
儘管熬出頭,但我卻是五年後運氣才開始轉好。五年後,我當上了經理,雖然不大但也分配到一間個人辦公室。之後,並得以最少的年資晉升董事(在比利時商法中指負責人)。享有公司給予的寬敞個人辦公室、豪華轎車和能幹的祕書,閒暇之餘還會懷念起當初艱辛不安定的生活。
回首來時路,經驗累積的過程不但過分老套,在某種意義上,還可稱作滑稽、禁慾主義的自我責任與自助努力的歷史。
其實,不管是誰,一生中一定會碰上好幾次機會。
那時,一定要透徹地看清機會,迅速捉緊它,而且捉到了就不要放手。到時是否有那份力氣?是否在平日起就有細心培養?這便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老實說,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實力不足的自己、老將過錯推給別人的自己、努力不夠的自己、沒有自信的自己……。 不管如何找藉口,就是無法欺瞞過自己。
若不正視這點,儘管野心勃勃,機會(轉機)也不會向自己微笑的。光會怨嘆他人、社會或沉溺在夢想中,機會女神是會過門不入的!
誰都不會幫助自己,一切都要靠自助努力和自我責任!
要抓緊「轉機」並將納為己用,便得善盡以上這兩個關鍵字。所有的一切都是從那裡開始!
在本書中,著者擷取了盎格魯.薩克遜人揉合並體悟出的道理,來說明商業界和人生中各式各樣的「駕駛技巧」。另外,身為二十一世紀「地球人」的我,有幸能向各位介紹「觀自然、觀世界、看日本、以及看自己」的訣竅,真覺萬分感動。
現在,握有本書的你,便已踏出變革的第一步。
到底要如何巧妙地誘導出那些只有你才擁有的才能、個性?我所能做的只有說明那些能有效引出你獨特性的竅門而已。最終主導權還是在你身上,只有用你的力量,才能引導出你的可能性以因應環境的變化。若本書能成為誘發你改變的契機,將是著者莫大的喜悅。
寫於歐洲首都.布魯賽爾
森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