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彌爾集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於一身,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十九世紀影響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邊沁後的功利主義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彌爾的自傳是可與佛蘭克林和馬克‧吐溫的自傳鼎足三立,是文學史,甚至政治、社會思想史上必讀的作品之一。」
「然而,就教育而言,彌爾的自傳也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他在書中開宗明義就說,『就英國歷史而言,在我所處的時代中,教育以及教育的改進,雖然不是人們最深入研究的課題,卻是最為多數人研究的對象,所以對於此一時期的教育加以記錄,也許是很有助益的。』總之,他那個時代的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鏡之處。」
約翰‧彌爾沒有進入正式學校就讀,父親是他的老師也是人生導師;除了跟隨父親學習和自己閱讀,青年後期也在《西敏寺評論》發表文章;也組織讀書會藉由閱讀與討論增加知識。
這本傳記獨特之處在於是一本約翰‧彌爾記錄自己閱讀思考學習的知識之旅,對現代讀者來說,可以看到約翰‧彌爾是如何藉由閱讀、思考與寫作,而成為在人類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作者簡介:
約翰‧彌爾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約翰‧彌爾從小接受父親的教育,在他自己的印象中,從三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習希臘文;八歲開始學拉丁文、讀西塞羅及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十二歲起研究邏輯學;十三歲時,聆聽父親傳授經濟學。學希臘文的同時,約翰‧彌爾也跟著父親學習算數;除了日常的功課,大部分的時間都自己讀書以及和父親對話。透過大量的閱讀,雖然沒有上過正式學校,日後卻成為著名的學者。
在青年期後期,開始在報刊文獻上發表文章,其中最主要的場域是《西敏寺評論》。
由於從小,父親便以功利主義當作倫理學的基底來教導約翰‧彌爾,而約翰‧彌爾自己也與邊沁常有接觸,於是有意無意間便成為功利主義學派的接班人。然影響約翰‧彌爾成熟時期最大的,應是與哈莉耶特•泰勒•彌爾的婚姻生活。他對現狀的不滿多少來自於妻子的影響,因為泰勒對於社會主義的關注,使得約翰‧彌爾重新思索了公平正義的問題,這些在他的著作中都不難發現。
其著作有《邏輯體系》(1843)、《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論自由》(1859)、《論代議制政府》(1861)、《功利主義》(1861)、《女性的屈從地位》(1869)與《論社會主義》(1876)等等。
譯者簡介:
陳蒼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所碩士。曾任大同工學院講師,政治大學英語系教授。翻譯多部西方知名著作,是臺灣知名翻譯家。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童年以及早期教育
我想,我應該在寫下自傳之前,先敘述一些理由,說明為何自認值得為自己平淡無奇的一生,留下這樣一本回憶錄。我完全不認為,自己所要描述的任何部分,會讓大眾感到興趣─無論是作為一般性陳述,或者作為與自身有關的紀錄。但是我自忖,就英國歷史而言,在我所處的時代中,教育以及教育的改進,雖然不是人們最深入研究的課題,卻是最為多數人研究的對象,所以,對於此一時期的教育加以記錄,也許是很有助益的。此一時期的教育既不尋常又不平凡。就一般的教育模式而言,一個人的早年時期幾乎都是浪費掉的,但是,此一時期的教育無論如何還是證明了一點:一個人在早年時期,可能學習到遠比一般人所認為的更多事物,並且也學得比一般人所認為的還有成果。我也認為,在一個意見轉換的時代,有一件事也許是既有趣又有益的,那就是,去注意任何一個人心智的持續發展,注意他的心智一直向前推展,準備要了解(也同樣準備要排斥)自己的想法,或別人的想法。但是,我有一種動機,比起這兩者都強烈,那就是,我很想承認自己的知性和道德發展都歸功於別人─其中有的人被公認很傑出,有的人不值得那麼出名,還有一位則是我應該最歸功的,而世人在當時並沒有機會認識她。如果讀者對這些事情並不感興趣,但卻又繼續讀下去,那只有怪他自己。我只期望讀者能夠記得:這本自傳並不是為讀者而寫的。
我是在一八○六年五月二十日誕生在倫敦,在家排行老大,父親是詹姆士‧彌爾,也是《英屬印度》一書的作者。我的祖父是一個小商人,祖母則是(我想)一名小農;他們住在安格斯郡的諾斯瓦特橋。父親小的時候,由於能力傑出,所以經人介紹給費特克恩地方的約翰‧史都華爵士認識;約翰‧史都華爵士是蘇格蘭財政部的貴族之一。因此,父親被送到愛丁堡大學唸書,獲得一筆基金。創辦基金的人是珍‧史都華夫人(約翰‧史都華爵士的妻子),以及其他幾位夫人;創辦基金的目的是要為蘇格蘭教會教育年輕人。父親在愛丁堡大學經歷了正常的學習過程,並且獲得牧師的資格,但是卻未曾從事牧師的工作,因為他確信自己無法相信「蘇格蘭教會」或者其他教會的教條。有幾年的時間,他在蘇格蘭的不同家庭中當家庭教師,還當過退德爾侯爵家的家庭教師,但最後卻在倫敦定居,專心於著作。除了著述之外,他沒有其他謀生的方法─一直到一八一九年,他在印度下議院謀得一個職位。
在我父親的這段生涯之中,有兩件事情不能不提及:其中一件事,不幸是很尋常的,另一件事,則是非常不尋常的。第一件事是:雖然生計來源不固定,只靠替期刊寫作謀生,但他卻結了婚,並且有了一個大家庭。這種行為,就「明智」和「責任」兩方面而論,是最違悖他自己所強烈支持──至少在較晚年的時候──的見解。另一件事情是:他需要不尋常的精力來過他那種生活,並且從一開始就在逆境中掙扎,何況婚姻也為他加上了重擔。如果多年來他只藉著寫作供養自己和家庭,但卻不曾負債,也不曾陷入金錢的困境,那麼,此事就非同小可了,但事實上並不然。何況,他在政治和宗教上所抱持的見解令人厭惡,不見容於他那一代的所有權貴,以及一般富裕的英國人,其受排斥的程度可說是空前絕後。除外,他不僅不屈服於任何壓力,寫出違反自己信念的作品,並且也總是在作品中儘量寫進自己的信念──只要他認為情況允許。我也必須說,他不曾以粗心的態度去做任何事情;無論是從事文學或其他方面的工作,他總是本著良心投注進必要的心力,以期臻至圓滿的境地。然而,他雖然身負這些重擔,卻還是計畫《印度史》的寫作,並且開始動手,終致完成。他完成這部著作,花了大約十年的時間;任何人(甚至不做其他工作的作家)都需要花比十年更長的時間,才能寫出跟他這本作品同樣分量的歷史著作,也才能表現出接近他的閱讀和研究成果。我還要再提出一點,那就是,在這段時間之中,他幾乎每天都要花相當多的時間教導孩子。他在其中一個孩子──我自己──身上,投注了相當的苦心、關心以及毅力;別人為了同樣的目的,也很少有這種表現。他這樣做,是努力要根據自己的構想,提供最高層次的知性教育。
如果一個人習慣於嚴格遵守「不浪費時間」的原則,那麼,他在教導學生時,也可能會遵循同樣的規則。我不記得自己何時學希臘文,據說是三歲大的時候。關於希臘文,我最早的記憶是:我默記父親所謂的Vocables──常用希臘字語表──以及他為我寫在卡片上的英語對等意義。關於文法方面,一直到幾年之後,我都是只學習名詞和動詞的字尾變化,但是,在學了Vocables之後,我就立刻開始做翻譯了。我還隱約記得自己曾閱讀伊索的《寓言》,這是我所讀過的第一本希臘書,而芝諾芬(Xenophon)所寫的《安拿巴席斯》則是第二本,記憶比較清楚。我是一直到八歲才學拉丁文。當時,我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讀了很多希臘散文作家,我記得有赫羅多特(Herodotus)的全部作品、芝諾芬的《席羅配迪亞》和《蘇格拉底回憶錄》、狄奧真尼‧雷耶提爾斯(Diogenes Laertius)的一些哲學家生活史、路席安(Lucian)的一部分作品,以及艾索格拉底(Isocrates)的《給德摩尼肯》和《給尼可克倫》。我也在一八一三年讀了柏拉圖的前六個對話(一般的排列順序)─從尤席佛隆到色爾提特斯都包括在內。容我冒昧地說:最後一個對話最好略去不讀,因為我完全不可能了解它。但是父親在教導我時,不僅要求我盡我所能,也要求我做很多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為了教導我,寧願忍受一切,此事可以從一個事實看出來:我是在父親寫作的同一個房間和同一張桌子,從頭到尾準備自己的希臘文功課。那時候並沒有希(臘語)英(語)字典,並且我也不會使用希(臘語)拉(丁語)字典,因為還沒有開始學習拉丁文;所以,遇到自己不知道的字,只好請教父親。由於父親是很有耐性的人,所以他對於我不停地打斷他並不以為忤,並且還在這種受干擾的情況下,寫出了他的幾卷《印度史》,也寫出了他在那幾年之中必須完成的所有其他作品。
第一章 童年以及早期教育
我想,我應該在寫下自傳之前,先敘述一些理由,說明為何自認值得為自己平淡無奇的一生,留下這樣一本回憶錄。我完全不認為,自己所要描述的任何部分,會讓大眾感到興趣─無論是作為一般性陳述,或者作為與自身有關的紀錄。但是我自忖,就英國歷史而言,在我所處的時代中,教育以及教育的改進,雖然不是人們最深入研究的課題,卻是最為多數人研究的對象,所以,對於此一時期的教育加以記錄,也許是很有助益的。此一時期的教育既不尋常又不平凡。就一般的教育模式而言,一個人的早年時期幾乎都是浪費掉的,但是,此...
目錄
第一章 童年以及早期教育
第二章青年早期的道德影響力—父親的性格與見解
第三章教育的最後階段以及最初的自我教育
第四章年輕時代的學術宣揚—《西敏寺評論》
第五章我的精神史中的一個危機 —往前推進一個階段
第六章一生中最珍貴的友誼—父親之死到一八四○年為止的作品及其他行事
第七章餘生概觀
第一章 童年以及早期教育
第二章青年早期的道德影響力—父親的性格與見解
第三章教育的最後階段以及最初的自我教育
第四章年輕時代的學術宣揚—《西敏寺評論》
第五章我的精神史中的一個危機 —往前推進一個階段
第六章一生中最珍貴的友誼—父親之死到一八四○年為止的作品及其他行事
第七章餘生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