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相對獨立、又有一定聯繫的十八章組成,描述中國做為世界大國在文化和社會心理不成熟的一些特徵。
第一部分「迷霧包裹」。
先從西方和日本人的視角描述中國的神秘性。外國人對中國的描述常招致中國人的指責,中國人也缺乏對自身的反省,對中國認識的不足增添了中國的神秘色彩。由於中國人善於遮掩和故弄玄虛,淺薄得像被一層面紗罩住,而顯得「博大精深」。
第二部分「不信教」。
中國雖然有信仰自由的憲法條款,但無神論的共產黨對宗教信仰干涉太大,使得缺乏宗教精神的中國人更加遠離宗教。共產主義的衰落,中國面臨深刻的信仰危機,共產黨力求通過「尊孔重儒」、「民族精神」、「炎黃子孫」等方式恢復中國的共同價值觀,藉此來抵制宗教信仰的推廣。對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來說,與中國政治的妥協和不妥協都不易獲得發展。
第三部分「中央集權」。
北京「從帝國的首都轉變成了所謂的共和國的首都」,同樣具有權力集中的特點。本章描述中國權力集中的機制和權力集中下的政治生態。在中國,政治權力從中央到官僚系統,由上向下地賦予,而中央的權力既不像民主國家那樣來自公眾的授權,也不是像封建制度國家那樣來自繼承,而是依靠私相授受和權力爭鬥。另外,中國的中央集權帶有「政教合一」的特點,政治領袖同時兼任精神導師。中國中央集權是政治穩態,對中國的政治改革不能抱有希望。
第四部分「共產主義」。
中國社會是「野蠻的資本主義」,抑或是「共產主義」?中國存在「名實分離」的矛盾。這一矛盾會對投資者可能帶來的影響:「他們忽視了這樣的事實:他們是在詛咒資本家的國度裡做資本家,他們也因此忽視了在共產主義國家裡做資本家的風險。」中國人受灌輸的價值觀念,仍然是「集體主義」。
第五部分是「相對的道德觀」。
中國人很注重道德的外部約束,但缺乏道德的內在約束。缺乏羞恥感和榮譽感,通過輿論以及人為制訂的道德規範對個人進行約束,這使得道德更加容易流變。「個人不會把自己的良心放在神靈面前審判」,只有相對的道德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在中國,雖然共產黨提出「以德治國」的口號,人們還是發現很難守住「道德的底線」。
第六部分「以我為中心」。
從中國人特別重視血統、家庭,以及裙帶關係、「處女情結」,並鼓勵生育,呈現出中國人「基因的自私」。中國人和中國對世界的觀察也是以「我」為中心,體現出親疏有別的差序格局。
第七部分「缺乏公德」。
在公共事務上缺乏熱情,對待弱者缺乏同情心是缺乏公德的主要表現。在中國,公職人員是最缺乏公德的一個群體,他們在公共組織中侵占公共資源。社會其他環節,公共資源的侵占也層出不窮。
第八部分「不負責任」。
中國總是自稱是負責任的國家,但表現不夠好。政府不負責、政府官員不負責、軍隊不負責、企業不負責。在中國,還有許多逃避責任的藉口,這些並不能成立的倫理卻能在中國獲得認可。中國存在責任轉嫁的機制,常見的責任轉嫁的方向有:上級向下級轉嫁,前期向後期轉嫁,有組織的人向沒有組織的人轉嫁,狡詐的人向誠實的人轉嫁,男人向女人轉嫁。
第九部分是「缺乏組織」。
窩裡鬥是中國人的一個特點,組織中總會有派系存在。從組織中獲取不正當的利益幾乎體現在中國一切的組織形式中,尤其體現在公共組織中,這是中國人的一個特長。為規範組織,總會制訂一些規則,但很難讓中國人遵守已經制訂好的規則(稱為「符號規則」),因為在組織中中國人總會自然形成實際使用的另一套不成文的規則(稱為「潛規則」)。由於潛規則的存在,引發組織內權力的嬗變。
第十部分是「陰文化」。
中國是男性主導的文化,但表現出女性化、陰性化的特徵。可以用「太監文化」或「陰文化」來概括。其表現是:柔忍、無恥、陰毒、殘忍、善變。
第十一部分「戲文化」。
中國人是一個擅長表演的民族。在政治領域,他們很多時候的行為,是表演給別人看的,這就是所謂的「形式主義」。做戲是因為不認真,以維持一個面子。做戲突出地表現在媒體輿論的宣傳和社會各階層的種種欺詐。
第十二部分「缺乏公正」。
中國的不公正多體現在經濟領域中的交易、分配環節以及財政、社會保障等公共資源的分配環節,法律從立法到司法、行政執法均存在很大偏差,官員及社會組織濫立私法,侵害別人的正當權益。在中國,不公正總會在社會成員中互相傳遞,粗線條地表現出強者對弱者施加不公正。革命是對累積不公正的一次校正,是對強者的威脅,這反過來也促使中國社會未能留心關注弱勢群體。因為,「以我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國人不會公正地對待他人。
第十三部分「邊緣化與不寬容」。
棄嬰、殘疾、病患、外地打工者、囚犯等弱勢群體會受到社會的排斥,被邊緣化。共產黨的政策本身就強調差別,強調歧視,一些人因此被邊緣化。在自由社會的組織裡,人的邊緣化與其所在組織內互補性和組織外的競爭性有關,而在封閉的組織裡,邊緣化取決於力量的對比。在中國,矛盾的雙方常常「你死我活」,沒有寬容,沒有共存的意識,社會生活中禁忌多,個體心胸狹窄,特別容易冒犯。
第十四部分「適應力強」。
中國人較強的適應力是在長期的險惡環境下磨練的結果。另外,中國文化是一個提倡適應環境的文化。也因為對環境過分的適應和遷就,使中國人缺乏制惡的機制,反過來加劇了生存環境的險惡。
第十五部分「缺乏想像力」。
中國之所以沒有走出歷史迴圈的怪圈,在於缺乏想像力。反智主義傳統、中央集權的思想禁錮、注重功用、經驗主義、綜合思維,是中國文化缺乏想像力的原因。西方文化保持的想像力優勢是其領導世界前進的動力。
第十六部分「貌合神離」。
國家越大,文化底蘊越厚,文化抗拒力越強。中國是世界大國中文化上距離西方最遠的國家。從清朝末年以來中外交流的歷史,也是文化衝突的歷史,雖然中國文化處於弱勢,但一直堅持著傳統的價值觀。在親中國傳統與親西方的勢力爭鬥中,親西方的勢力總是失敗。中國文化有強烈的親和力,能將一盤散沙的國家凝聚在一起,即便是海外華僑,也受到這種親和力的作用。
第十七部分「復興夢」。
過去強盛的國家試圖復興,但總難實現,中國努力使民族復興的夢想能順利實現。憑藉著模仿和勤勞,中國的經濟保持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並且沒有放慢的跡象。它已經對世界經濟產生很大影響,未來五十年內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伴隨著中國的強大,中國文化也將「復興」,這甚至會改變文明演進的軌跡。
第十八部分「早熟」,這是本書的總結。
「經濟上的增長與民族心理的不成熟相伴而生,好像一個長身體、不長頭腦的人,這是非常危險的。」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經濟發展後,會成為特大的超級大國。它不能領導世界進步,文化上的不成熟反而引發諸多問題。由於人均資源少,中國將會採取進攻型的積極進取戰略,擴張軍事實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移民、自由貿易等方式也同樣能拓展中國人的生存空間,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不正確的歷史認識,加上淺薄的思想素質,使得中國人容易受到蠱惑,做出非理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