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課集的意義與形成模式
經課集(Lectionary),又稱爲「讀經表」,或「聖經選讀」。是指在舉行禮拜時所誦讀的某一段聖經的經文。有廣義及狹義之區分。
第一節 廣義狹義的經課集
一、狹義的經課集
是指新約希臘文的聖經手抄本,這手抄本(MS)並非全部的聖經經文,只是選輯本,是教會崇拜的禮儀書上之聖經選輯,供平日(每日靈修)及主日禮拜選讀之用。這種經課集,對新約經文的歷史發展提供重要的紀錄。
爲什麼會有經課集呢?這是傳承自猶太會堂的安息日崇拜中,都要讀一段妥拉(摩西五經)及先知書的習慣。因此基督教會在主日禮拜時也延續這種主禮者爲信徒讀一段經文的程序,而編了一套有系統的福音書及書信的經文選讀來運用。爲了幫助讀經員找到經課,就標出經課開始(άρχή)及經課完畢(τέλος)。一些晚期的大楷體抄本,縮寫成άpx及τέλ,揷在經文欄外空白處,或直接在行間標出。
現存經課集的目錄共包含1838個經課集,許多抄本是以大楷字母抄寫的(uncial,最早見於第三世紀)1,但大部分是小楷字體抄寫的(minuscule)2,並以斜體字及阿拉伯數字標明(如ι1,ι2),這是第三、第四世紀至第七世紀的手抄本。
狹義的經課集,是新約經文鑑別學的範圍(New Testament Textual Criticism) 3,學者在追溯拜占廷(Byzantine)時代,才開始重視有經課集的抄本。因爲官方的禮儀書,都喜好引用較保守及古典的經文,它所抄錄的經文,一般而言,比現存的手抄本還要古老。4
1 uncial為大楷字;中世紀的抄本則稱為majuscule大楷字,大字抄本。
2 指用小楷字母寫的經文。
3 即新約聖經的版本校勘學,研究經文字句、抄本、行文之流暢、重複及矛盾等,以鑑別出最原始之經文。
4 有關新的希臘文經課的研究,見Ernest C. Colwell and Donald W. Riddle, Prdegomera to the study of the Lectionary Text of the Gospels, (Chicago, 1933)。
二、廣義的經課集
是指按著教會年曆(禮儀年,聖曆Liturgical Year, Church Year, Liturgical Calendar)中的特殊慶節(主日及其他慶節),而安排固定要誦讀的經文。針對主日聖餐禮拜或聖道禮誦讀的稱爲主日經課,即排定某一段聖經的經文於崇拜中誦讀,以配合當日的禮儀和慶典,如《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 ,簡稱BCP,頁889-931)是以三年爲一循環的經課集。
若將這些選讀的經文編成每日靈修之用,稱爲「日課」(pericopes)5或「平日經課」(Daily Office Lectionary,出自BCP中,頁934-1001),提供二年一個循環的誦讀經文,作爲有系統、有次序的早晚禱經課。因此經課集必須以教會年曆作爲前提。
5 pericope經文選錄,為通用之聖經課程表,選自四福音與書信,指定於主日或聖日誦讀之用。
本文以下所要探討的,都是指廣義的經課集。
第二節 要不要使用經課集
經課集,其實就是一套讀經表,提供有系統的主日經文選輯,在公衆的崇拜中宣讀,並依據此經課講道,使會衆能有次序地聽到聖經整全的信息。所以任何教會團體,不管以何種系統來選擇聖經經文,必然產生經課集;即使並未列印成册或製成讀經表,仍是「經課集」,包括主日經課和日課。
有的教會傳統將經課或日課印製成册,如羅馬天主教的《彌撒經》、聖公會的《公禱書》、聖經公會的「一年讀經一遍」……等,使讀經或講道不至於臨時翻閱或隨興跳讀;另有的是按週、月、季給予靈修材料(如福音派傳統讀經會的《每日讀經釋義》),如果把一整年的靈修材料裝訂成册就成爲全年的經課集。有的是印成主日的禮儀書形式,有的是以電腦軟體呈現;有的是以教會推動的事工爲導向而安排經課,選用聖經來支持當月所推動的事工;也有的教牧不刻意事先安排經課,以步驟導向(看主一步步帶領),是每週在主前等候(禱吿默想)從主領受經文及信息的方式來呈現,其累積一整年所選讀的經文仍是經課集。
Lectionary的拉丁字根爲Lectio Clection,意思是lesson(經課)、selection(選讀),即將全部聖經取出一段來讀或宣講。日復一日或週復一週選讀聖經的結果,累積下來就自然產生了經課。
所以,到底要不要使用經課集,根本不成問題,因爲不可能在一次禮拜中將全本聖經讀畢,勢必選取一段經文宣講,因此每一個人已不知不覺的都在使用經課——自選的或他人選的。所以問題是如何使用經課集,要使用那種經課集,或者根據甚麼標準來選擇經課集?
第三節 兩種編選經課的模式
教會兩千年來發展出兩種基本的經課集模式,一種是蜜蜂式的,lectio continua (連讀性誦讀);另一種是青蛙式的,即 lectio Selecta (選取式誦讀)。
一、連續性誦讀
這種讀經法就是逐章逐節的誦讀,從創世記一直讀到啓示錄。這種讀法源遠流長,從古代猶太人會堂裡就有連讀性地誦讀妥拉(Torah上主的基本指示和指引,摩西五經,以希臘文翻譯的七十士譯本稱爲律法書)。
宗教改革先鋒威克里夫(John Wycliff, 1330-1384 AD)6就堅持整本聖經都是上主的啓示。所以從頭到尾都有可靠的權柄,他也是滿有能力的講道者。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 AD)7所寫的《聖經注釋》,也是呈現他在日內瓦主日及平日的講章成果;他每主日講道二次,而週間的每一天都講道一次,他逐卷逐章逐節地講解,深信上帝在此時與會衆對遇,賜給他們活潑的信仰朝氣。這些講道不但是經常性的,而且是系統性的,會衆長途跋涉趕來聽道。
6英國名佈道家及改革家,牛津大學博士,將拉丁文聖經譯成英文。
7法國改教家兼神學家;1536年著《基督教原理》,在日內瓦組織教會,著《聖經註釋》。
這種經課仍見於韓國純福音教會趙鏞基牧師的通宵禱告會,有系統地逐節地從創世記講到啓示錄,以補救主日禮拜只宣講福音信息之不足;以及各種「聖經教會」(Bible Church)的主日講道。
所以崇拜時應讀的經文,就是從創世記第1章第1節和馬太福音第1章第1節讀起,按順序讀下去。因爲整本聖經都同樣重要,所以應當從頭到尾徹底讀它。
這種讀經表雖然號稱是逐章逐節按次序誦讀,但是仍跳過一些不太重要的經節,如聖經中的家譜和列王的名單。
二、選取式誦讀
這種選讀經文,是爲了配合教會年曆或慶節的主題。在猶太會堂的禮拜中,他們選讀先知書來作爲第二經課,稱爲哈弗他拉(Haftarah)。當年耶穌在其家鄕拿撒勒會堂的講道(路4:16-27),祂讀以賽亞書,就是哈弗他拉。
選讀經文有兩種基本的方法:
1.馬賽克式的選取經文,即以一個主題,而將各種支持此主題的經節逐項選出誦讀並加以講解,這是專題式講道。
2.合參式,是將聖經中不同書卷所記載的同一事蹟一起選讀,特別適用在同綱福音書(synoptic,或譯「對觀」、「符類」、「共觀」福音書)。最早的例子是他提安(Tatian,約?-170AD)8——殉道者猶斯丁(Justin the Martyr,約100-165AD)9的子弟,所編的《四福音書合參》,現代則有《耶穌的受難史合參》。
8 二世紀之護教家,原為敘利亞哲學家,信主之後為猶斯丁之門徒。
9 二世紀之護教家,著述中辨護基督徒非無神論,亦非不忠於國家,在165年殉道。
小結:
不管個人或教會團體,其經文是自選或他人制定的,其實選擇的方式都不脫連續性誦讀或選取式誦讀,或兩者皆有。但都不可避免的產生「正典中的小正典」(a canon within a canon )現象,即有些經文被認爲是次要的而被忽略,所以任何選讀經文的方法都有其缺點,而且不可能有絕對完美的讀經表。
所以建立經課集的難處,就在依何種基礎選取經文?針對哪些特定的會衆、主日、場合來選擇?以及爲什麼要選這些經文?
第四節 建構經課集的主要因素
李路德(Luther Reed)10比較連續性誦讀與主題選取性誦讀兩種方式,歸納出幾個建構經課集的要素:
10 Luther Reed. The Lutheran Lifurgy. Rev. ed. philadelphia : Muhlenberg Press, 1960. pp. 460-462
一、聖經故事及其發生的時機
正典的內容及其編訂的形式,與教會年曆是息息相關的,因爲聖經上敘述的故事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而某個慶節正是紀念此故事,當然就讀此經文。
例如猶太人傳統的五個大節日時,除了論及此節慶主題的妥拉及先知書等相關的經課外,特別讀相關的經文,如逾越節(Passover)11誦讀《雅歌》;五旬節(Pentecost)12讀《路得記》;聖殿被焚日讀《耶利米哀歌》;住棚節(Feast of Tabernacles )13讀《傳道書》;普珥節(Pnrim)14讀《以斯帖記》。約伯記及約拿、以斯帖的故事皆有其歷史的意義。
11猶太人的節期,紀念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時候,上主擊殺埃及人,越過以色列人的房屋。(出12:1-28)
12猶太人的七七節,一名收割節,在逾越節之後五十天,上主將律法頒給摩西,以色列民獻初熟之果。
13猶太人的三大歷史節期之一,紀念猶太人進入迦南之前,在曠野搭棚居住。(利23:33-44)
14猶太人慶祝自哈曼手中獲救的大喜日子。(斯10:20-32)
二、連續性誦讀
聖經經卷本身有些是要連續性誦讀,才看得出完整的信息。尤其是族長史(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的歷史)、大衛王、先知以利亞、以利沙等傳記,貫穿好幾章甚至好幾卷,如果只選取一、二章甚至幾節,難免管中窺豹、以偏蓋全。
三、配合教會禮儀
節慶日就讀相關特別的經文,但是大節慶日(如聖誕節及復活節)往往有其預備期及慶祝期,如將臨期(Advent,聖誕前四個主日的預備期)、四旬期(Lent,復活節前四十天的預備期,舊譯爲「預苦期」、「大齋期」)、復活期(復活節後七個主日的慶祝期),這些節期往往連續好幾個主日,就自然地挿入了連續性的聖經。
四、牧靈及信徒的實況
供應、信徒屬靈的需要,也是一個強調的要素,如預備受洗者的信仰教導——四旬期的經課是爲了復活節的洗禮。
農業時代不同的季節都有各種農事必須進行,因此羅馬禮儀就是配合義大利農忙工作的節奏,如蔔萄園工人之比喩,配合七旬日(Septuagesima,春季四旬期前第三主日),撒種的比喩配合六旬日(Sexagesima,春季四旬期前第二主日),而使禮儀落實在生活中。
五、特殊的紀念日
就如紀念已故的聖徒或殉道者,或當時教會特別的紀念日(如週年慶)。
特殊的歷史環境,例如耶穌爲聖城哭泣,指定在靠近8月10日的主日,傳說就是爲了紀念主後70年及主前586年聖城之淪陷。
所以不管是連續性或選取性的讀經表,沒有一者是佔絕對優勢的,架構一個讀經表的因素是多重的、多面向的,而非單一面向的。
第五節 經課集的多面向性
不僅組成經課集的要素是多元的,經課集的內涵也呈現多面向性,包括共同的語言、族群、地區特色、文化傳承、歷史經驗、禮儀習慣、宗派傳統、信仰宣言、生活實況、普世教會團契、世紀性傳承、聖經主題、神學主題或社會議題,或以上要素的整合,都產生不同的經課集。
所以我們必須問的是,要按照什麼原則選擇經文?經課集的目的何在?架構經課集的基礎如何?
爲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先回答以下問題:
一、選取正典經文的前提
1.選取經文時的態度是什麼?
A.教牧是存敬畏的心,爲上帝的聖言服務,是聖言的管家和守護者、宣揚者;
B.還是教牧爲了個人強烈的企圖心,以經文來支持個人的宣講、事工、負擔……
2.教會最低限度,需要一再宣講的核心故事是什麼?
二、選取經文的人
由誰來選取這些經文?教牧個人或某位專家學者、堂會教牧或會友的代表、教會或宗派的禮儀委員會、全部的教會團體(宗派或普世教會的代表共同合作)、任務編組?
三、經課的周期
即經課所涵蓋的時期有多長?是一個慶節、節期、主日,還是週呢?或幾週、幾個月(一季)?或一年、二年、三年、六年……?
例如「靈命三二一」(三年兩約走一回),就是以三年爲周期,把新舊兩約讀完一遍;而聖經公會及讀經供應處所推動的是「一年讀經一遍」。
四、每次經課的幅度
1.平日經課每一天要讀多少段聖經?
2.每次主日經課要讀多少段聖經?
五、各種經課之間的相關性
1.每一次的讀經是獨立的(讓人感到聖經是斷編殘簡所構成)或是一個整全的有機體中的一段?
2.或每次的讀經都與其他相關聯的日子、季節或年份有協調相配合、前後呼應呢?
六、每一段落的經文長度
1.每一個段落的經節有多長?幾節或許多節?
2.宣讀故事是採段落式或全部?一次讀完或分多次讀完?
七、設計經課的對象
是爲誰設計的?爲了教牧個人或會友個人靈修默想(這就是日課)?或在主日禮拜向公衆宣讀(就是主日經課)?或結合以上兩個目標?
八、所配合禮儀方式
怎樣的禮儀方式也決定經課。這經課,是爲了何種禮儀使用?或聖餐或每日的祈禱(早禱或晚禱)?或特殊場合(如婚禮、喪禮、按立禮、洗禮……)之用呢?
九、與教會年曆的配合
與教會年曆有關連嗎?這些聖經故事是配合時機嗎?例如聖誕與復活的故事配合在相稱的節期讀嗎?
十、與禮儀的配合度
與禮儀相配合嗎?聖經故事與禮儀的施行,正典與崇拜相配合嗎?例如在舉行洗禮、聖徒紀念日、歷史性的實況,其經文要相配稱。
第六節 建構經課的重要因素
——故事與時間不可分離性
建構經課集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故事與時間的不可分離性,這個特性使連續誦讀與按主題作經文選取交纖在一起,因爲故事與時間常常是相互關聯的。
一、人活在歷史的賡續之中
正如一萬五千年前,克羅馬僕人(Cro-Magnon)在法國西南部的維沙瑞(Vezere)河谷以漁獵爲生。他們將漁獵的成果刻畫在山洞頂端達千年之久遠,以表達他們過去的成就以及對未來的盼望。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貫穿整個時間。他們每一天的生活,以過去的體驗爲師,因而得到現今所需要的指引和知識,並提供將來的盼望。
聽到上帝在過去的種種作爲,這種故事使我們得以相信上帝將來的作爲,因此也能活在當下。保羅寫道:「信道是從聽道來。」(羅10:17)又說:「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和。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羅5:1-2)因著聽到上帝過去的信實,領受上帝大能的救恩,以及上帝對未來的應許,我們知道我們是屬誰的,也知道現今的召命乃是上帝未完成的故事,必然導向上帝所應許的未來。
這些故事足以用在現今,並繼續地改變我們。它們穿過無止盡的時間,一再地重述,加上新的體驗並指引我們現在的生活,帶給我們盼望而導向將來的生活。
因此,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崇拜,本質上都是串聯故事與時間兩個因素,這是無庸置疑的。這也是唯一的方法,能夠穩健和有方向地將整個時間的記錄在信仰的社群中表現出來,這種「希伯來公共崇拜的模式」,事實上是基於社群性,並且在敘述歷史或上帝的作爲中運作的。上帝的旨意引導祂的子民達到目的。因此,上帝的子民與上帝同行同活並同工。
二、猶太人的逾越節敘述
猶太人每年過逾越節的方式,是在團契愛宴的實況下,重述並體驗出埃及的故事,那是在巴斯掛(逾越節)崇拜程序(Seder)中的故事敘述(Haggdah),全方位的塑造他們的身分與認同,指引其生命的方向與意義。這故事所敘述的,就是上帝如何拯救他們脫離奴役、得著自由,從沒有尊嚴、沒有生命權與人格權之奴役中,體驗上帝救贖的大能與大恩。藉著每年都熱切地訴說出埃及的故事,對孩子們講清楚說明白,使他們明白上帝如何拯救他們脫離痛苦、患難和掙扎,藉此將猶太人心靈塑造成另一種境界。他們越多回味並體驗這個故事,就變成他們的現在生命的動力、生活的方向,以及在將來的生活上成爲永久性的記憶。沒有出埃及的故事,就沒有所謂的以色列民族。
三、基督徒的受難復活之敘述
同樣地,沒有巴斯掛守夜禮(Easter Vigil或者簡略成復活節清晨的慶典),以及塑造生命的故事,就沒有所謂的基督徒。主基督救世的大事蹟,不只是記載在聖經上,而是經由一再地宣讀、默想、宣揚、解釋,並在生活中彰顯出來,把基督徒的心靈塑造成與衆不同而有所超越的。如果孩子們這樣問:「爲什麼在教堂有十字架呢?」基督徒的父母就很容易的回答說:「的確,因爲最奇妙的事發生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各各他山上……。」
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崇拜,就包含了重述和回憶上帝過去信實的作爲(故事——正典),而且將之製訂成禮儀(舉行儀式),以盼望上帝將來的應許實現,並藉此使現在的生命、生活能自由釋放。敘說上帝在我們中間已經成就的偉大故事,並且提醒自己體驗到上帝現今仍然臨在於每天、每週、每月、每季,以及每年的週期之中,這是在猶太教和基督教崇拜中所不可或缺的。這就是爲何經課集在好幾世紀以來,皆有意或無意地將故事與時間這兩個環節串起來,因而將連續誦讀與選取式讀經交織成錦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