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寓思於史
序二 被淹沒的雄心
前言 城市想像與現代中國
第一章 將軍令
第二章 水月‧鏡花
第三章 風暴之眼
第四章 專家治國
第五章 槍炮與矩尺
結語 失控的搖籃
跋 那些旅行
參考文獻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4 項符合
城殤:晚清民國 十六城記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417 |
![]() |
科學科普 |
$ 441 |
![]() |
中文書 |
$ 441 |
![]() |
中國歷史 |
$ 441 |
![]() |
社會人文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晚清民國,神州陸沉。國人意識中的「天下」,已經從九州、五湖、四海,變成張之洞的「亞歐」、袁世凱的「東西兩洋,歐亞兩洲」、梁啟超的「環球」乃至胡適的「繞太陽的地球」。按照傳統邏輯,當人們在現世找不到出路,往往會從上古的案例中尋求啟迪。晚清以降,這一邏輯卻被無情顛覆—從向過去尋找案,到向外界尋找答案;反求諸己,到問道於人──從中心滑向邊緣的過程,最終摧毀了帝國,卻造就了城市。
變局來臨之際,城市首當其衝。由長安、洛陽、汴梁、杭州、金陵、北京歷經千年架構起來的城市參照系統,終究土崩瓦解;由班固、張衡、左思和張擇端、仇英、徐揚們用歌賦與畫筆為中國的傳奇都會編織起來的綿密意象,同樣不堪一擊。與此同時,國人以城市想像為支點,從市政、民主、金融、實業、軍事、文化、宗教等角度所做的諸多探索,卻撬動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時代。
在關於晚清民國的歷史敘事中,城市的意義並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本書富於獨創性地從城市群視野出發,全面尋找它們在歷史中的基因突變,藉此考察現代中國的歷程。安慶、馬尾、天津、香港、澳門、哈爾濱、長沙、上海、北京、南通、杭州、漢口、北碚、天水、南寧、康定……它們曾是現代中國的起源,終於化為理想年代的塵埃。
作者簡介:
張泉,1982年生於青島。復旦大學文學碩士。曾為《生活》雜志副主編,曾為《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筆。主持或參與過的專題報道曾獲得由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頒發的「2008年度卓越新聞獎」和「2010年度卓越新聞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