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前兩本的研究方式,本書作者繼續通過解讀蔣介石日記,論述蔣介石與近代史諸事件的專題。其中許多專題,是少有人研究和關注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比如:綏遠抗戰與蔣介石對日政策的轉變;蔣介石收復新疆主權的努力;蔣介石為何拒絕在《延安協定》上簽字?重慶談判,蔣為何邀毛?毛何以應邀? 1946年的政協會議為何功敗垂成?蔣介石提議胡適競選總統始末。
有些專題,則有很強的以史為鑒、關照現實的意義。比如:蔣介石槍斃孔祥熙親信及其反貪願望;蔣介石與蔣經國的上海「打虎」;蔣介石與釣魚島的主權爭議。
本書還涉及1949年後,蔣介石赴台後的一些史實披露:蔣介石謀劃與蘇聯合作反攻大陸;尼克森競選與蔣介石、宋美齡的晚年感情危機。
作者以其一貫的尊重史實、嚴謹的研究態度,對史實條分縷析,不僅僅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蔣介石,更是要以這些日記為線索,發掘出一個又一個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作者簡介:
楊天石,江蘇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浙江大學客座教授、國家圖書館民國文獻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顧問、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中國書畫家雜誌》顧問、上海《世紀》雜誌顧問、《炎黃春秋》、《同舟共進》、《中國哲學》、《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等書刊編委,為中央文史研究館34 卷本叢書《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副主編之一。
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中國近代史、民國史、國民黨史,合著有《中國通史》第12冊、《中華民國史》第一卷、第六卷等,個人著作有《揭開民國史的真相》(七卷本)、《楊天石近代史文存》(五卷本)、《楊天石文集》、《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海外訪史錄》、《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辛亥前後史事發微》、《橫生斜長集》、《朱熹》、《朱熹及其哲學》、《泰州學派》等,其他與人合著有《南社》、《南社史長編》,主編有《〈百年潮〉精品系列》(12卷本)、《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及《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中文版,四卷本)等。
其近著《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一集獲中國2008年十大圖書獎、香港2008年十大圖書獎,第二集獲南方讀書節最受讀者關注的歷史著作獎。《帝制的終結》獲《新京報》2010年年度歷史圖書獎。
章節試閱
本書是拙著《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第三輯,收13篇專題研究論文,3篇書序,1篇演講稿。從1988年發表《中山艦事件之謎》以來,我先後出版了《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第一輯和第二輯,完成了六十多個專題研究。
多年來,學界不少朋友、不少出版社都鼓勵我寫一本蔣介石傳,熱心的出版社甚至把合同都簽好了,交到我手上。我的老朋友,臺灣中研院院士陳永發教授幾次直率地對我說,“日記解讀”不要再寫了,趕快寫傳吧!美國的陶涵先生在出版《蔣經國傳》之後,繼續寫《蔣介石傳》,出版了,獲得很大的成功,國內其他學者的蔣傳最近幾年也出版了好幾種。我有些動心,考慮是否要啟動自己的計畫。但是,考慮再三,我還是決定繼續解讀日記,寫專題研究論文,於是就有了現在奉獻于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我還有一些其他專題,資料收集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還要繼續寫下去,爭取儘快將第4輯奉獻給學界。總之,在我的專題研究計畫大體完成之後,我才準備考慮寫蔣傳的問題。
為什麼?在我看來,傳記和專題研究論文是兩種不同的史學體裁,各有其特點,也各有其優缺點。傳記,可以全面地反映傳主的一生,從生到死,功過是非,方方面面,都要寫到,讀者可以一編在手,全豹在胸,這是其優點。但是,這種寫法,不可避免地要寫一些盡人皆知的歷史過程,也要寫若干學術界、讀者已經熟悉的知識和結論,還要講求結構的平衡和勻稱。有精深研究的地方不能多寫,缺少精深研究的地方也不能省略不寫,容易流于一般化,普通,平常,沒有多少獨家發現,其精光四射,特別出彩之處可能難以充分發揮。一個人,腦袋特別大,或者軀幹的某些部分特別肥碩,其他部分特別小,特別細,就會成為怪人,一本傳記,某些部分寫得分外詳細,其他部分寫得簡略乾枯,就會成為不正常的畸形著作。做專題研究,寫論文呢?其優越性正在於可以如韓愈所言,“惟陳言之務去”。讀者已經熟悉的知識、學術界已經達成的共識可以不寫或少寫,讀者不熟悉,學術界缺少研究的、知之不多的問題可以深入開掘,擴展,分歧嚴重,爭持不下的問題可以評議、解析,折衷、解疑,提出新看法,做出新結論,從而推動相關研究向前發展。這種體裁,有話要說的地方可以多說,暢說,不厭其煩,不計篇幅地說,沒有話說的地方,或者沒有新見解的地方,可以惜墨如金,一言不發,一字不寫。當然,這種體裁也有缺點,這就是詳於局部,細部,不容易給出對一個歷史人物的全面的、總體評述。倘能在做了大量比較深入的專題研究之後再著手於傳記的寫作,則似乎比較理想。倘若天假以年,我希望按照這條路子往前走。
我曾經說過,在中國近代史上,蔣介石是個十分重要、十分複雜,有功有過,既有大功,又有大過的人物。關於這個人物,歷來分歧嚴重,或尊或貶,或揚或抑,或愛或憎,或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或肯定此處,否定彼處,或否定此處,肯定彼處,肯定、否定之間,其高低、分寸,也眾說不一,評價各異,至今不能統一,在今後的若干年內,看來也還不會統一。這不要緊。關鍵首在清理史實,還原史實。史實是客觀存在,而且只有一個。我一向主張,史實是立論的基礎,也是檢驗歷史著作科學性的最重要的標準。史實準確、清楚,就有了分析、評價,達成共識的前提和條件。當然,人都是現實的人,各有其立場、利益、政治傾向、價值標準,也各有其經歷、教養、性格、知識結構和感情特徵。這些方面的不同,常常會影響對史實的采認,尤其是解釋、評價。但是,只要大家都面對史實,尊重史實,承認史實,就有了對話、討論的基礎。既往的歷史,特別是政治史常常充滿了國家、民族、階級、集團、派別和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歷史學家既需要廣泛閱讀各種文獻,深入歷史之中,又要站在這些既往的鬥爭之上,超越利害、利益關係,克服各種主客觀局限,才可能觀察清晰,判斷準確。蔣介石早已故去,離現實已遠,今天的人們在審閱蔣介石其人和他所處的那一段歷史時,完全有可能,也有條件比過去超越一些,客觀一些。只要持之有據,言之成理,各種觀點都應該得到尊重和表達的機會。當年人們在號召打倒蔣介石的時候,揭露蔣介石成為一時的需要,而且揭露唯恐其不尖銳,批判唯恐其不徹底,說出這樣、那樣的過頭話在所難免。今天,歷史已經發生變化,進入“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 的時期,人們在研究蔣介石和他所代表的那段歷史時應該有較大的變化。事實上也已經發生了這樣的變化。陶涵的書,我原來認為無法在大陸出版,但是,出版了,而且成了暢銷書。何謂“撫平歷史創傷”?在我看來,這首先意味著從經過考證的確鑿史實出發,敘述、評價時力求準確,力求全面,客觀、公正、公平,力戒片面性,力戒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對任何一方,都不虛美,不文過,不醜化,特別是不掩蓋、縮小對方的優點、成就,不遮蔽己方的缺點、過失。
史學是什麼?是工具,還是科學?我以為,倘若視之為工具,則必然會以實用和滿足需要為目的,就會為主觀目的或主觀需要而編造歷史,隱藏或歪曲部分真相,誇張或強調某些方面,從而使歷史走形、失真。倘若視之為科學,則必然以追求歷史真相,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本來面貌為目的,各種障蔽、扭曲歷史真相的情況就可以避免。中國人一向重視史學,認為它有探索前人成敗的鏡鑒功能,瞭解昨天與前天的認識功能,揚清激濁、美善刺惡的評判功能,擴展知識、啟迪智慧的育人功能,等等。但是,所有這些功能,都必須在確保科學性的前提下才能正確、有效地發揮,否則就會誤導社會,誤導讀者。怎樣才能確保科學性呢?我覺得首要之處還在於清理史實,還原史實。
蔣介石的日記,始於1915年,終於1972年。中間遺失4年,但仍保存53年之久。以蔣介石這樣重量級的政治人物,能保留著麼多年日記,在中外古今的歷史人物中實屬罕見。對其寫作目的,史學界有不同分析。有人認為主要為寫給本人看,有人認為主要為寫給別人看,有人認為主要為寫給後世看。對其史料價值,也有不同評價,評價較高者有之,較低者有之,鄙夷不屑者亦有之。基本的事實是蔣介石生前從未發表過,在我看來,這種生前不打算發表的日記往往具有較高的真實性。當然,蔣介石並非什麼都記,其所思,所行,所見,所聞,或記或不記,其所記,也並非都可靠,都正確,其中謬誤和反映蔣介石的個人偏見之處所在都有,但是,我仍然認為,這部日記保存著大量資訊,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不可不讀、不可不用之書。我之所以四赴胡佛,以10個多月的時間手工摘抄這部日記,熱衷“解讀”,一之不足,而繼之以二,以三,其原因也在此。當然,迷信日記,專憑日記立論不行,只有傻瓜、笨蛋才這麼做,必須廣泛收羅各種相關文獻加以考核、參證、補充,才有可能讀懂日記,進而讀懂蔣介石其人及其時代。
前幾年,臺灣中研院近史所已經開始整理蔣介石日記,印好了第一本,準備舉行首發式,但是,由於蔣家後人之間的矛盾,此事遽然中輟。衷心希望,此一矛盾能早日解決,日記能早日出版,為學者、讀者使用提供最大的方便。
著者,2013年 8月29日於北京東城之書滿為患齋
本書是拙著《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第三輯,收13篇專題研究論文,3篇書序,1篇演講稿。從1988年發表《中山艦事件之謎》以來,我先後出版了《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的第一輯和第二輯,完成了六十多個專題研究。
多年來,學界不少朋友、不少出版社都鼓勵我寫一本蔣介石傳,熱心的出版社甚至把合同都簽好了,交到我手上。我的老朋友,臺灣中研院院士陳永發教授幾次直率地對我說,“日記解讀”不要再寫了,趕快寫傳吧!美國的陶涵先生在出版《蔣經國傳》之後,繼續寫《蔣介石傳》,...
目錄
序言
抗戰期間
綏遠抗戰與蔣介石對日政策的轉變
蔣介石與德國反納粹的地下運動補述
蔣介石收復新疆主權的努力
國共談判
蔣介石為何拒絕在《延安協定》上簽字?
蔣為何邀毛?毛何以應邀?
——以美蘇兩強與重慶談判的關係為研究重點
戰後中國
1946年的政協會議為何功敗垂成?
蔣介石提議胡適競選總統始末
蔣介石槍斃孔祥熙親信及其反貪願望
蔣介石與蔣經國的上海“打虎”
退守臺灣
蔣介石與釣魚島的主權爭議
陳潔如回憶錄何以塵封近30年?
蔣介石謀劃與蘇聯合作反攻大陸
尼克森競選與蔣介石、宋美齡的晚年感情危機
附錄一
蔣介石其人(演講)
附錄二
陳紅民《蔣介石的後半生》序
陶涵《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序
阮大仁《蔣介石日記揭密》序
序言
抗戰期間
綏遠抗戰與蔣介石對日政策的轉變
蔣介石與德國反納粹的地下運動補述
蔣介石收復新疆主權的努力
國共談判
蔣介石為何拒絕在《延安協定》上簽字?
蔣為何邀毛?毛何以應邀?
——以美蘇兩強與重慶談判的關係為研究重點
戰後中國
1946年的政協會議為何功敗垂成?
蔣介石提議胡適競選總統始末
蔣介石槍斃孔祥熙親信及其反貪願望
蔣介石與蔣經國的上海“打虎”
退守臺灣
蔣介石與釣魚島的主權爭議
陳潔如回憶錄何以塵封近30年?
蔣介石謀劃與蘇聯合作反攻大陸
尼克森競選與蔣介石、宋美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