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9 項符合
看見生命的火花:德國高齡社會紀行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今天德國每五人就有一位長者。公民社會如何應對高齡化的挑戰與機遇?作者走訪19個城市,透過200個訪問呈現德國最閃耀的點子,以全新視角探索高齡社會的潛力。
80歲,優雅獨居;78歲,失戀後重新振作;72歲,瘋電音、跳熱舞;65歲,放下工作,重新定義自我,籌謀未來二、三十年的生命旅程。
作者邀請每個人創意「思老」、公民社會自主「迎老」。
如果可以遇見未來的自己,
你現在會做什麼?
借鏡德國 我們值得更美好的老年
以新視野探索高齡社會的機遇和「老人」新形象,寫德國人在老年綻放獨特的火花。老,並非一種「不足」,只是一種「不同」,仍有無限的可能。
香港長者人口目前超過一百萬,二十年後,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長者。老人常被視為「問題」――官員甚至形容人口老化為「高齡海嘯」。屢獲新聞大獎的資深記者陳伊敏有感困局而向國際取經,首站德國,走訪19個城市,透過逾200個訪問,呈現最閃耀的點子,多次被德國媒體報道。此程採訪獲頒德國羅伯特.博世基金會 (Robert Bosch Stiftung)「無界行者」創作獎學金。
本書圖文並茂,分寫人、寫事、寫城三章,富有人文關懷和社會敏銳觸覺。德國長者不被視為「負資產」,反而是待挖掘的潛力,連同性戀長者都有專設的養老社區。人們積極「迎老」,整個社會共同承擔。
書中「火花」:
1.「年老的精力不及早前,但這並非一種『不足』,只是一種『不同』。」
2. 「80歲當然還可以享受性,為何不?」
3.「抗衰老?才不呢!每個人都可看見我臉上的皺紋,也是我努力的成果,展現了我的閱歷啊。」
4.「如果心中有一團火,就要讓它一直燃燒著,不要總在埋怨現在二十歲了、三十歲了、四十歲了……別被你的歲數捆縛,想做就做吧。」
5.「當你老了,你才有時間發現自己內心被掩藏的那部份,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一面。」
6.「孩子日漸長大,小時候的衣服變得『衣不稱身』;當我們日漸變老,城市這件『大衣裳』也變得不合身了,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須以新思維來規劃建造城市。」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德國老人書,然而,這本書的重點不是德國,也不是老人,而是人原來可以這樣過活。重點不是老,而是人,而是生命。老人有本身的限制,這是毋庸否認亦不必諱言的,關鍵是,在這種和那種限制之下,一個人原來仍可以自由選擇一些東西。世界原來不是只有一個模樣,原來,老人和人一樣(很多人忘記了這一點),每一個都不相同,每一個都有潛藏的活力,每一個都追求活得自由和有尊嚴。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老(因為有些人早逝了),但是,每個人都有很大機會老。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漸漸發現,自己老了,身邊的人更老了。老,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老人不是老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香港人為甚麼要看一本講德國老人的書?答案是:我們可以看到人,看到生命。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方案,不同的態度,以至不同的精神面貌。――張帝莊 資深傳媒人、作家
書中每一個長者的故事都體現了不被年齡限制的自主生活。長者們各個活出精彩多元的生活。很值得長者、即將成為長者的人、關心身邊長者的人借鏡。
書中提到德的地方政府怎樣正面直視人口老化,推動長者積極參與相關的社會政策,這些政策都可以由長者的共同代表去參與制訂,反觀香港就是缺乏這些有效的機制,難以讓香港的長者得到適合他們生活的環境、設施、活動空間及服務等。――梁萬福醫生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
作者簡介
陳伊敏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傳播碩士,資深傳媒人,大學兼任講師。長期報道社會議題,推廣老年新想像和長者新形象。所獲獎項包括「中大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之卓越「環保報導」、「女性議題」、「專題特寫」、「時尚生活報導」獎等。
2009年獲邀參與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領袖計劃」;2015年獲德國Robert Bosch Stiftung「中德媒體使者」獎學金;2017年獲同一基金會「無界行者」創作獎學金赴德研究老年社會,另獲「全球深度調查報導大會獎學金」赴南非交流。
從工作和社會服務中探尋何謂生命,以及生命因何寶貴。學習幽默地做嚴肅的事,相信人心轉化就在剎那間。愛禪修、研習日本花道及跳funky d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