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城——四百年風雲變幻
岡山城作為岡山市最重要的地標之一,幾乎是所有遊客的例行景點。對於經常到日本旅遊,造訪過不少城池如熊本城、大阪城、姬路城的朋友,也許會覺得那幾座名城的外表差異不大,不同的只是名字而已。但來到岡山城,一定會令你刮目相看。
岡山城的雛型早見於十四世紀,但城池現時的規模及最主要的建築──天守閣,則建成於一五九七年,由豐臣秀吉的功臣之一宇喜多秀家進行大型改修,不單作保衛領地和戰事之用,還是大名管理商人和各個行業職人的設施。岡山城是當時日本國內的大型城池,建築時間用了八年,工程浩大;城池的主要建築為天守閣,有別於熊本城及大阪城,它的外牆是黑色的,為城池添上一份沉穩與神秘,岡山城也因此有「烏城」之稱。
如果不滿足於觀賞城池的雄壯,在拍照同時也想瞭解城池的歷史背景,可以到城池內的資料館看看,不過詳盡的介紹往往只有日文版,外國的朋友可能難以理解。所以在遊城之前,最好先做點功課,讀一點歷史故事,看看現在的建築是否當時原物,還是後世復原。
岡山城背後,是風起雲湧的歷史一頁。初代城主宇喜多秀家一生傳奇,自九歲起就繼承父親的家業,因為參加討伐毛利氏的戰役而獲得羽柴秀吉(豐臣秀吉)的欣賞,其後更協助秀吉統一天下,成為豐臣政權的「五大老」之一,與德川家康和前田利家並列。當時備前國、美作國、播磨國西部和備中國東部等,即目前的岡山地區,全為宇喜多秀家的領地,風光一時。
然而,隨著豐臣氏倒台,宇喜多秀家也難逃被流放的命運。豐臣秀吉死後,他麾下分成東西兩個陣營,爆發了關原之戰。西軍以毛利輝元和石田三成為首,擁護豐臣氏的繼承人,宇喜多秀家也參與其中;東軍則以當時最有力的大名德川家康為首,最後取代豐臣氏奪得了天下。關原之戰中,原西軍將領小早川秀秋臨陣倒戈,對東軍的勝利貢獻重大,於是獲賜接管原屬宇喜多秀家的領地,順理成章成為岡山城的第二代城主。從這兩代城主的崇高地位和功績估計,岡山領地應該是一塊肥豬肉,以褒獎有功之人。
小早川秀秋動員領地的臣下和居民,擴建城池周邊的市鎮,在市鎮外增建新的護城河,把岡山城的範圍加大兩倍,變得更現代化,並增設了二之丸的石山門等。不過,秀秋的倒戈不僅令豐臣氏敗亡,他自己據說也因此受到亡靈的困擾,在成為城主後不到兩年就在二十一歲英年早逝。
這兩代城主之後,因為小早川氏無子嗣繼承,岡山城成為池田氏的領地。第三代城主池田忠繼是德川家康的外孫,其父親池田輝政是有名的勇將,在關原之戰後被封為姫路藩主。幾乎就在同時,忠繼亦以五歲之齡被封為岡山藩主,此後池田氏一直支配當地,直到明治時代廢藩為止,經歷十二代。在這段期間,池田氏建造了岡山城的月見櫓和西之丸西手櫓,還在岡山城旁邊建造了日本三大名園之一的後樂園,作為藩主的花園。
明治時代,日本實施現代化改革,末代藩主池田章政被任命為藩知事,即相等於市長的職務,岡山城則歸兵部省管轄。一八七三年,日本頒佈廢城令,全國各地很多城池受到破壞,岡山城也不能幸免,只有天守閣、月見櫓和西之丸西手櫓得以保存。後來池田章政把岡山城交託給縣政府,在本丸遺址興建縣立岡山中學,外側的護城河也被填平,成為新的城鎮。
進入昭和時代,日本訂立國寶保存法,岡山城的天守閣、月見櫓、西之丸西手櫓和石山門相繼被列為國寶。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岡山受到空襲,天守閣和石山門被燒毀。一九五零年,燒剩的月見櫓和西之丸西手櫓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產,受到重點保護。
幸而從一九六四年起,天守閣開始進行大規模復原,其他部分也陸續恢復原貌,使之成為現今我們見到的岡山城。一九六六年,天守閣連同已經燒毀的不明門、廊下門、六十一雁木上門,還有護城河的一部分也獲得重建,城池的瓦片也刻上初代城主宇喜多秀家的家徽,再現當時的特色。遊覽的時候,因為只有月見櫓和西之丸西手櫓是當時的原始建築,有歲月痕跡,所以很容易分別出來。
日本城池的黑與白
日本的古城主要分為白色與黑色,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比較合理和有趣的說法有以下三個:
首先,是時代分野。在豐臣時代建築的熊本城、廣島城和這裡介紹的岡山城是黑色的。但以一六零零年的關原之戰為界,此後建成的高知城、彥根城、姬路城和名古屋城都是白色的。據說德川家康統一天下之後,希望和之前的亂世劃分界限,並在城池的顏色上表現出來。
其次,是其實際和象徵意義。黑色的外牆會令城池看起來比較細小,令敵人產生錯覺,有助隱藏實際的軍力,在戰亂的時代比較有利。相反,白色代表莊嚴,使城池看起來更加宏偉壯大,代表了和平時代幕府的權威。
第三,是技術的進步。豐臣時代的城池,外牆使用有防腐作用的黑色漆料,而江戶幕府則使用含有石膏、防火性更強的灰泥,形成兩種不同的顏色。
倉敷帆布──經緯交織
日本的國產帆布產品以高質素見稱,而倉敷就是日本帆布的生產重鎮,佔了全國產量的七成。在江戶時代,倉敷的兒島地區由於耕地比較貧瘠,農民轉而種植棉花,在農務之外更會紡織棉線,與海鹽、玉筋魚並舉為兒島「三白」之一,為製造帆布打下良好基礎。加上其時,江戶(即東京)及大阪之間的海上航道發達,船帆需求增加,帆布工業應運而生。明治時期,得助於從由加山而來的流水,兒島半島有豐富的水資源驅動機器,令帆布工業發展蓬勃,產品包括船帆、學生書包、軍服及運動墊等。其後到了大正時代,廠商引入蒸氣或石油驅動的機器,帆布製造技術漸趨成熟,產量大增,貨品一度出口至中國及韓國。
創立於一八八八年的倉敷帆布,從當年的小工場,至今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帆布生產商,是國內知名的品牌。雖然大部分製作工序已經機械化,但工場內仍有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監控品質,他們絕大多數都擁有四十年以上的經驗,靠手感就能辨別棉線及帆布的狀態,隨時用手按壓,調整棉線的彈性及張力,是機械不能取代的寶貴資產。機械在他們的監督控制下,經「併絲」、「捻絲」、「整經」、「經通」及「製織」等多個步驟,織成的帆布再經品質檢查,挑走污髒或有缺陷的產品,最後掃走棉絮,一匹匹的倉敷帆布才正式誕生。
日本對帆布有嚴格的標準,只有每平方米重八安士以上的才能稱為帆布,當中更分為十一個等級,一號最厚,十一號最薄。而倉敷帆布與別不同之處,是其高捻度的製作技術,棉線密度高,卻出奇地透氣,也不易起毛粒,這都是生產商嚴格把關的成果。織好的帆布兩端,有被稱作「耳」的收邊(Selvedge),這微小的細節正是倉敷帆布不容易破、堅固耐用的關鍵。
目前,倉敷帆布除了本業的生產外,亦積極轉型,設計時尚產品,旗下有八個走不同風格路線的品牌,務求令帆布產品更多元,例如輕便書包背包「倉敷帆布」、日用品品牌「JoBu」、男性簡約背包「6SHiKi」、OL風格的女性帆布袋「C'emu Canvas」,以及高級品「IROKH」等,在國內都有一定知名度,亦經常登上日本時裝流行雜誌。倉敷帆布,成為了岡山的特產之一。
帆布製作過程
併絲 把二至八條單絲合併成一條線;合成線的單絲數決定了帆布的厚度。
捻絲 對線施以扭力,使變得更堅韌,不會鬆開;捲起來的圓形線筒因形狀相似而被稱為芝士。
整經 由整經機梳理出織布時的經線。整經令線不會糾結之餘,也更有彈性。天氣變化會影響棉線的狀態,濕度高有利棉線鬆弛,而乾燥時則容易折斷,所以職人要靠其豐富經驗,憑手的觸感作判斷,調整線的鬆弛度,令線的韌性平均一致,及後織出來的帆布才能平滑有彈性。這個步驟講求細膩的觸感,是機器無法做到的。
經通 由人手把棉線一條一條扣到織機的綜框上,是非常精細的工序,過程雖然單調,卻講求高度的專注力,因為扣錯一條線,就會毀了一匹布。
製織 加入緯線開始編織。一部機械每日工作八小時,只能生產50至70米的帆布。最後經過品質檢查,挑走污髒或有缺陷的產品,掃走棉絮,一匹匹的帆布便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