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明心見性悟文學
香港三聯書店總編輯侯明兄決定出版我的新講座稿《文學慧悟十八點》,並指定張艷玲為責任編輯(《文學常識二十二講》的責任編輯),使我感到衷心的高興。
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我接受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與高等研究院的聘請,擔任客座教授,並開設《文學常識二十二講》課程。去年(二○一六年)我再次來到科技大學,按照學校的要求,又開設了《文學慧悟十八點》。二者加起來,正好可以呈現我的文學觀。科技大學提供的這個講壇,讓我可以對於文學作一次比較系統的表述,真是難得。我首先要感謝香港科技大學。
一九八九年出國,至今已二十八年。在海外我贏得了「自由時間」、「自由表述」和「完整人格」這三樣東西,還贏得了置身「象牙之塔」中的「沉浸狀態」與「面壁狀態」。有此狀態,我讀書便有心得,思想便有成果。高中時代就開始的文學閱讀在此狀態中得到提升,八十年代形成的文學理念在此狀態中得以充實和擴展。在科技大學課堂裡的講述,實際上得益於北美「象牙塔」中的積累。
出國之後,我遠離了政治,也遠離了社會。不僅離中國很遠,而且離美國也很遠,唯有對於文學全然不同,我覺得自己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向文學靠近。雖然我早已不是「文壇中人」,卻始終是「文學中人」。所以,對於文學的一切思索,都不需要去迎合任何文壇的需要,只一心追求文學的真理。這種「單純」,使我講述時總是單刀直入,明心見性,無須任何學術姿態。因此,對於「十八點」中的每個「問題」,我都作了毫不含糊的回答。文學的基點是什麼?是「人性」。文學的難點是什麼?是「建構形式」。文學的優點是什麼?是「最自由」。文學的弱點是什麼?是「最無用」。文學的焦慮點是什麼?是如何「突破自己」。文學的死亡點是什麼?是「組織」,是「計劃」,是「主義」,是「豢養文士」。文學的戒點是什麼?作家應當力戒「平庸」,力戒「矯情」,力戒「迎合」,力戒「媚態」,力戒「認同」。對每個問題的回答都決斷而明確。但論述時還是心平氣和。總之,自明而不自負,決斷而不武斷。這種風格,也許更有益於年青朋友進入文學和把握文學的脈搏。
《文學常識二十二講》是我前兩年的課堂助教潘淑陽整理的,她此刻已在美國深造。此次《文學慧悟十八點》則是我的新「助教」喬敏整理的。她倆都是劍梅的碩士研究生。我很感謝她的勤奮與認真。整理後打印,打印稿讓我校閱,改動後她又打印。這種「活」實在很累。唯有熱愛文學的真赤子才能如此任勞任怨,所以,我得感謝喬敏。除此之外,我還要特別感謝責任編輯張艷玲,她好學深思,聰慧勤勉,不辭起早摸黑,每天二三十里路,獨自從城內到清水灣(課堂)來聽我的講述,然後和侯明兄商定出書。此次她既是此書的課程見證人,又是責任編輯,我自然是一百個放心。
劉再復
二○一七年三月三十日
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