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以下簡稱“新冠病毒”),演變為全球範圍的大流行(pandemic,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疾病傳播最高級別),覆蓋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地區,感染人數已經以百萬計,成為一起百年不遇的公共衛生危機。這起危機事件不僅直接傷害眾多人口的健康,奪走眾多人口的生命,還通過對經濟活動的毀滅性影響,危害人們特別是低收入人群的生計,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迄今為止,疫情大流行尚未結束,造成的生命影響和經濟衝擊也未可充分估量。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和分析顯示,此次疫情及其造成的經濟衝擊和社會震蕩,很可能超過過去一個世紀中的任何類似危機事件,無論是自然災害所致,還是金融風暴所致。
疾病大流行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衝擊,使單個國家和世界整體的正常發展偏離既定的軌道,對經濟社會都造成嚴重的傷害。相應地,疫情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疫情之後的最緊迫任務,則是如何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學家像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專家和醫務工作者一樣,在應對疫情的人類共同努力中,也有著義不容辭的職業責任。或者說,即便那些僅有百分之一的經濟學家贊成,甚至只有百分之一適用性的政策工具,如今就到了那百分之一的時刻。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經濟研究人員,在疫情爆發、傳播、防控的整個過程中,都密切關注著相關的經濟影響,從各自的專業領域進行了及時的調查、分析、研究,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大家一度認為疫情在中國國內的流行是一次短暫的衝擊,因此很多研究是即時的,政策建議也著眼於短期的應對。我們曾經以為,一旦疫情得到控制,便可以漸進地、審慎地復工復產,中國經濟即可回到正常的軌道。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的肆虐,世界經濟迅速進入深度衰退,必然對中國經濟復甦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經濟研究者大都認識到,無論是應對大流行本身還是實現中國經濟的復甦,都必須從認識上、戰略上和措施上立足於持久戰。
本書所反映的,便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者從現狀趨勢、近期對策以及更為長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結果,作者分別考查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國經濟不同方面的影響,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分析了“三農”工作、產業和供應鏈、就業和民生、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影響、對公共衛生和風險防控的含義等問題。為了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經濟影響的不確定性特徵,以及相應的政策選擇,我們也邀請了彭文生先生撰文。
病毒像一個任性的魔鬼,仍在全球肆虐,疫情對經濟和民生的影響也在擴大和加深。相應地,對問題的分析也需要隨時更新。不過,把每個特定時點的分析與認識記錄下來,立此存照,無疑有益於隨著疫情及其對中國和世界經濟影響的發展,為深化自己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點。因此,我們不揣淺陋地把階段性成果奉獻給同行和關心相關問題的朋友,同時衷心期待讀者的批評與建議。
2020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