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序
錢鍾書先生認為“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談藝錄•詩分唐宋》)。“丰神”,即風度神態;“情韻”,即精神韻致。這四字,既說明了唐詩“尚意興”之特點,同時也展現出唐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突破。錢先生之說一針見血,富於哲理,然而卻不好理解。
要理解唐文化,必須從生活入手,要從具體的“器”(形而下),感悟其“道”(形而上)。
《像唐人一樣生活》(插圖本)就是一本由“器”入“道”的書。它一書四輯,分“節氣與慶典”“生活與娛樂”“法律與商業”“性別與身份”,而每輯各有五至六篇專題文章,從唐人日常生活切入,介紹地道的唐文化。
最為讓我有深刻印象的是《新開涼殿幸金輿:唐朝宮廷的消暑秘方》一文。作者徐儷成老師介紹了唐人多種消暑方法,包括“在樹蔭下騎馬兜風”“赴行宮避暑”“取冷蛇”“辟暑犀”“風松石”“機械水幕”等。其中,“風松石”這種奇石最為神妙。徐老師引用了張讀的《宣室志》,指“唐文宗的弟弟唐武宗擁有一塊夏天能自動吹風的‘風松石’。這種奇石是東北扶餘國進獻的貢品,體積有一丈見方,石頭中間呈現一棵小樹的形狀,‘形若古松偃蓋,颯颯焉而涼飈生於其間’,夏天放在大殿裏,只需片刻,就能使殿中‘秋氣颼颼’”。
這塊“風松石”是東北扶餘國的貢品,扶餘國就是位於朝鮮半島北部與今中國東北地區的第一個扶餘人政權國家。“扶餘”一地,早於《史記•貨殖列傳》已有記載,其時寫作“夫餘”,同音異字。後來,《三國志•文帝紀》亦記載,魏朝以“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餘單于、焉耆、于闐王”等國“皆各遣使奉獻”。因此,扶餘與中原王朝的交往,實由來已久。
從這一例,我們可以看到唐代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性,無論漢、胡,其文化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重視。而漢、胡文化的高度接觸,更帶動了這兩種原是殊途、最終同歸的文化走向融合。
欲了解唐文化,必先了解唐歷史
與呂思勉、陳垣和錢穆並稱“前輩史學四大家”的陳寅恪曾謂:“唐代之史可分前後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於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於文化學術者亦莫不如此”(《論韓愈》)。唐代處於中國歷史“結束”和“開啟”的“轉折點”上,承襲了隋代的遺產,帶領中華民族繼續走回大一統之路,也讓中華民族的內涵變得更為豐富。無論在社會經濟上,還是在文化學術上,唐代文化都表現出一種承先啟後的格局。
歷史視野下的唐朝
西晉永嘉五年(311),劉聰率領匈奴軍隊攻陷西晉京師洛陽,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建興四年(316),劉曜攻入長安,俘繼承人晉愍帝,西晉宣告滅亡,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之亂”結束了漢人的政權,開啟了胡人入主中原的歷史,而中國也由大一統淪於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北周大定元年(581),靜帝宇文闡被迫禪位予楊堅,北周滅亡。隋文帝楊堅只用了八年時間,便南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可惜,天不假年,隋只享祚三十七年。原為“唐國公”的李淵複製了楊堅的手法,從隋恭帝楊侑手上奪取這偌大的帝國,開啟了唐王朝近三百年風光。
根據《新唐書•高祖本紀》,唐高祖李淵母親乃隋文帝后獨孤伽羅的姐姐,是鮮卑族人。陳寅恪先生指,胡化漢人所建立的政權,受漢族的正統儒家思想的束縛較少。因此,擁有鮮卑血統的唐王室,對少數民族的態度有別於傳統純漢裔政權。他們在心理上可以容納異族文化,展現出一種華夷如一、兼容並蓄之態度。事實上,這種“民族大融合”現象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向內地移遷,與內地的漢人雜居一處。而漢、胡文化各有利弊,兩者在長時間的接觸下,會產生碰撞、衝突與融合,然後形成一種兼容二者特色的文化。而李唐的出現,既是繼承了這發展趨勢,也加快了它發展的進程。
文化視野下的唐朝
唐朝對周邊還沒有內附的少數民族,不再是單純的攻伐,而是輔以“撫育”和“柔服”的政策。像唐太宗李世民便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冊府元龜•帝王部•來遠》)。這種“方申輯睦,永敦聘好,各保疆蕣”(《新唐書•東夷列傳》)的“柔懷”萬國的政策,始終貫穿於整個唐朝統治過程之中。唐朝派往國外的使臣、僧侶、商人不絕於途,據史書統計,當時與唐交好的主要國家達七十多個。
中原王朝積澱深厚的制度與文化本身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又有引進中國文化的需要,於是形成了國際文化交流的大勢。高麗、日本等國紛紛派出“遣唐使”來唐學習,而對四夷“獨愛如一”的唐王朝也為這類留學生、使節與商人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五》記唐太宗“增築學舍千二百間,增學生滿二千二百六十員”,加大了國子監的規模,“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升講筵者至八千餘人”。
大量少數民族內遷,帶來唐文化形態上的碰撞與交融。本來強大的唐文化汲取了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滋補、充實、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以唐婦女服飾習俗為例,就可以看到唐文化的包容性。
白居易有《上陽白髮人》一詩,裡面說:“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一語點出天寶年間唐代仕女喜歡穿胡服的現象。“小頭鞋履窄衣裳”,就是胡服的流亞,其衣的領、袖、下襬處都有綿邊裝飾,而且對襟、摺領或圓領、窄袖,頭上還戴上高沿氈帽,束革帶,有小飾物,下穿豎條小口褲,腳穿尖頭繡花鞋、半靿軟靴。這種女著男裝的風尚正是唐代婦女服飾胡化的體現,也是唐文化包容並蓄的說明。
讓證據說話,而不尚空談
論述唐文化的書頗多,所以不易把握。從古至今,唐代作為中國其中一個偉大的王朝,其相關之研究從不缺少。正史、筆記、小說、論文,摭拾皆是。要從芸芸眾書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不容易。徐儷成老師是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長於文獻資料整理,善以證據說話,而不尚空談。因此,《像唐人一樣生活》(插圖本)中大量引用不同朝代的文獻,如“廿四史”中《舊唐書》《新唐書》,“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廬陵官下記》等,有官方記錄,也有民間札記,正奇互考,豐富而有趣味。
“新視角”寫“舊歷史”
事實上,同為古典文學研究者,我深深明白以“新視角”寫“舊歷史”的不容易。一則,如上說材料眾多,良莠不齊,篩選不易;二來,要推陳出新,從今人的視角,寫出的趣味,同時也要顧及其學術嚴謹性,這更是不易拿捏。徐儷成老師的專業方向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所以能從其源流入手,論述彼等唐文化的源流正變。而且,作為中文系學者,徐老師能夠以秀麗的文字刻畫、描寫,深得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嚴羽《滄浪詩話》)之妙。
繼往開來的唐文化
我的專業方向是“唐宋文學”,與作者徐儷成既有重疊之處,亦能從後來的角度看待這本書。書中多元化、嚴謹而不失趣味的內容,讓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宋文化的發展根源。
從本質論,唐文化既是魏晉以後南北文化合流的頂峰,也是漢胡文化的交會處。初唐時期,唐文化繼承了南北朝文化傳統,奠定了文化“浮散”與“粗疏”的基調,為後來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至盛唐之世,隨着唐王朝國力攀至巔峰,原來“浮散”與“粗疏”的基調得到釋放,形成了氣象萬千的盛唐文化格局。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受到削弱並逐步解體,而唯一支撐文化發展的國家對文化失去了控制力,於是文化走向了瓦解和分裂。唐文化的衰弱,固然是國家之不幸,但也為後來的宋文化提供了空間,讓它可以在自己獨有的步調上行進。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香港老師、學生閱讀的書,它補充了教科書所未及之內容,也能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的學習興趣。我們常說閱讀很重要,其實閱讀一本好書更加重要。本書絕對是一本好書,我誠意向各位推薦。
葉德平博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