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教學相長,當上大學教員,學到的遠較預期多。2007年炎夏,在兩所大學當上兼任講師,嘗試將在傳媒學到的功夫傳授給莘莘學子。教學工作一點也不易,即使有採訪實戰經驗,在課堂未必能引起每位學生的興趣。把獨家報道講完一遍又一遍,請來屢獲獎項的新聞界友好來,再多的分享,加上文獻與新聞學經典著作,就能教曉學生在新聞現場發揮潛能?在新聞與傳播範疇,如何拿捏得宜,前線到管理層級都有不同理解,身在其中,自有一番體會。在新聞教育工作,單在備課的過程,需要不斷更新實際案例,聚焦自己的歷練,並不足夠。
2013年春,在社交媒體看到樹仁校友學詠春的帖文,在她的引薦下,由北角寶馬山的大學校園,跑到佐敦山林道的拳館,遇上教學有法的葉問宗師徒孫。在香港教授詠春拳學,手執教練證,有實戰對決經驗,為名師的授男或授徒,不一定覓到知音與追隨者。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與內涵的師傅,不靠獨門秘笈。在多年的教學歷練,他們深入了解不同資質、態度與背景的徒弟,願意交心、調整教學法或是擇優而教等,各有心得,方能在香港以至海外從不同層次推展葉問詠春。
這八年間,結識多位無私的詠春師傅兼教育家。構思非遺研究項目,由搜集資料、拜訪多個系統,到出席大大小小的武術界活動,幸得一眾武術家出手相助,悟出法門,層層剖析葉問詠春傳承與保育之發展歷程。當中的內涵,包括拳理、哲理,以至傳承發展層面和師徒關係的變化,從傳播方式入手,試做研究。最初,在時任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教授的提點下,抓緊葉問宗師家人的脈絡。透過宗師弟子黃淳樑的授男黃匡中師傅,認識葉問長子葉準師傅。幾年間,追蹤葉問詠春血脈和師徒兩個傳承系統。機緣巧合,與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李樹甘博士商談手上的研究項目,跨學科合作撰寫「詠春的傳承與保育」計劃書,成功申請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透過相關資助研究、保存、推廣及傳承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葉問詠春。
多得葉問宗師的後人,長子葉準及其授徒彭耀鈞師傅,次子葉正和他的授徒李煜昌師傅,聯同宗師早期其中四位弟子的授男或授徒,包括梁相授徒梁錦棠師傅、駱耀授男駱勁江師傅、駱耀授徒嚴志偉師傅、徐尚田授男徐貫通師傅和黃淳樑授男黃匡中師傅,多位武術界前輩,以及樹仁校友冼浩賢等研究團隊上下,完成「詠春的傳承與保育」項目。及後,各師傅繼續搜羅更多珍貴的文獻及相片,願意進一步分享過去幾十年來如何傳承葉問詠春。
葉問詠春門人所表述的,不只光輝一面,更多是坦誠分享傳承保育路上,面對的重重阻力。傳藝授業,或是荊棘滿途,如何守道,展現的不只是拳頭功架,更多是拳理當中的邏輯智慧。這書載有葉問宗師後人、徒弟、徒孫及詠春愛好者收藏已久的瑰寶,分析文獻和梳理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史料,多得樹仁大學新傳系師妹彭芷敏以特約編輯的身份,多月來不分晝夜地協助。現任《信報》國際組編輯主任的芷敏,先後在香港電台、有線電視和無綫電視新聞部任職,憑她十多年的編輯經驗,在舊報刊發掘到更多研究新角度。這書能順利完成,多得她和三聯書店編輯團隊緊密溝通,默默付出,實在沒齒難忘。
由「詠春的傳承與保育」項目到編寫這書,再一次衷心鳴謝我的家人、母校香港樹仁大學、樹仁中文系師兄彭耀鈞師傅、楊永勣師父以及PVT等一眾詠春同門。
李家文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專業應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