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視覺影像氾濫的年代,讓我們以文字欣賞建築風景
此書為作者第二本著作。在編寫《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前,建築師彭展華(Bob PANG)一直從事建築相關的文字創作,從傳統紙媒到網媒,不限形式題材,務求令建築知識易讀不難精。
與前作不同,《建築文雜》讓讀者輕鬆閱讀建築,以日常心情理解建築。本書結集過去十年曾經在雜誌發表的36篇建築短文,是編寫《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前一點一滴的累積和基礎。文章分為五個類别:意識、眼界、藝術、社會及現場。內容以五種非關美學的角度敘述建築,令建築題材不再局限在專業範疇,而是人人可看的大眾文字。純文字的建築書在香港不常見,以文字欣賞建築,對讀者而言或許是一件「新鮮事」。
作者簡介:
彭展華(Bob Pang),註冊建築師,Docomomo香港分會成員,曾於倫敦、維也納及上海生活。2011至2012 年期間於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工作室任項目建築師。2017年「40 under 40」優秀設計師得獎者及2024年Design Trust Art Prize得獎者。15年的建築實踐赢得多個殊榮,如亞洲MIPIM住宅設計金獎、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 獎等。近年持續研究本地粗獷建築歷史,達三年之久。2021年「粗!——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展覽成功引起公眾注意,吸引逾 20家媒體報導。該展覽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台灣金點獎標章及英國 Dezeen Awards 評審大獎。2023年出版《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成為當年書展十大暢銷書籍,更蟬聯誠品十大暢銷書榜(藝術類)長達22週次。彭展華長期關注本地建築文化普及,2015年開始在不同媒體上撰寫建築文章,現為《號外》雜誌專欄作家。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建築文雜》在紙上探視建築物最原始的物料和形態,觀察社會現象和歷史脈絡,帶來生活的哲問與反思。漫遊世界各地,再回顧我城。
——《香港遺美》作者 林曉敏
一座東京的幼稚園,激起作者對教育制度的反思;一間咖啡店的設計,讓作者帶出公共空間的討論;英國的一家圖書館,功能上竟然可調節都市人情緒?
——《味緣香港》作者 呂嘉俊
香港需要擁有更多舉重若輕的建築評論,一本平日放在背包,搭車時掏出來看的建築書,不為做作,只為消磨兩三程車的時間,建構關於文明城市的想像。
——《香港知埞》作者 陳傑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之前,作者早已在雜誌筆耕多年,涵蓋亞非歐美各地案例,從社會議題、藝術、設計理論等角度作討論,親身示範建築的多元性和豐富的詮釋方式。
——《香港抽象遊戲地景》作者 樊樂怡
在我年輕時打動我的,是在大眾傳媒上寫中短篇建築散文和評論的作者們——他們的文章幾乎不必附上配圖,單用文字就夠讓大家「入坑」了。在我心目中,作者是香港近年的表表者。
——《城市散步學》作者 黃宇軒
為什麼讀書時上藝術堂,沒有人教建築美學?明明是每天生活都會遇上的藝術形式,怎麼不是必修科?這本書是為我們開眼的入門101,介紹「為何看」和「如何看」世界各地的名建築。
——《尚未完場》導演 徐岱靈
名人推薦:《建築文雜》在紙上探視建築物最原始的物料和形態,觀察社會現象和歷史脈絡,帶來生活的哲問與反思。漫遊世界各地,再回顧我城。
——《香港遺美》作者 林曉敏
一座東京的幼稚園,激起作者對教育制度的反思;一間咖啡店的設計,讓作者帶出公共空間的討論;英國的一家圖書館,功能上竟然可調節都市人情緒?
——《味緣香港》作者 呂嘉俊
香港需要擁有更多舉重若輕的建築評論,一本平日放在背包,搭車時掏出來看的建築書,不為做作,只為消磨兩三程車的時間,建構關於文明城市的想像。
——《香港知埞》作者 陳傑
《未知的香港粗...
目錄
序一:紙上談建築,用文字築四方城|林曉敏
序二:關鍵還是人|呂嘉俊
序三:可以搭車睇的建築書|陳傑
序四:建築世界的引路人|樊樂怡
序五:寫建築的人|黃宇軒
序六:打開眼睛看建築/徐岱靈
自序
意識——從理論中發展空間
1. High Tech也是建築主義
2. 現代主義後的後現代建築主義
3. 壞透了的建築主義
4. 現在即未來
5. 在地主義
6. 情緒建築學
7. 個人主義的變奏
眼界——看見世界的不同
1. 東京立體波浪劇場
2. 米蘭垂直森林住宅
3. 波爾多自然風體育館
4. 巴黎鵝蛋建築保育
5. 釜山飛簷電影殿堂
6. 東京現代木建築
7. 世界白建築精選
藝術——建築作為藝術的養份
1. 磯崎新的「點,線,面」藝術
2. 沿著建築大師設計那些曲綫
3. 歐、日建築師的藝術裝置學
4. 藝術——以建築之名
社會——以設計回應時事
1. 紐約土地問題
2. 日式立體劏房
3. 印度本土意識
4. 東京幼稚園的起跑線
5. 巴塞保育必勝法
6. 非洲建築「識條鐵」
7. 領會社區的曼谷商場
8. 內地建築國情班
9. 眼高手低的中國建築
10. 名古屋的共屋主義
11. 當代咖啡建築學
12. 瑞士的自由建築
現場——走在建築前線
1. 對談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前副館長——村上博哉
2. 對談挪威Snøhetta創辦人——Kjetil Thorsen
3. 對談Serpentine Gallery總監——Julia Peyton-Jones
4. 細看初出茅廬的安藤忠雄
5. 回顧失敗的隈研吾
6. 拜訪日本唯一建築模型展館
序一:紙上談建築,用文字築四方城|林曉敏
序二:關鍵還是人|呂嘉俊
序三:可以搭車睇的建築書|陳傑
序四:建築世界的引路人|樊樂怡
序五:寫建築的人|黃宇軒
序六:打開眼睛看建築/徐岱靈
自序
意識——從理論中發展空間
1. High Tech也是建築主義
2. 現代主義後的後現代建築主義
3. 壞透了的建築主義
4. 現在即未來
5. 在地主義
6. 情緒建築學
7. 個人主義的變奏
眼界——看見世界的不同
1. 東京立體波浪劇場
2. 米蘭垂直森林住宅
3. 波爾多自然風體育館
4. 巴黎鵝蛋建築保育
5. 釜山飛簷電影殿堂
6. 東京現代木建築
7. 世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