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中國歷史分期
講歷史必須分期,但不能被嚴格分期所限,影響對歷史的認識。
西方人把歷史分成上古、中古和近代三個時期,但我們如此來劃分中國歷史則不妥當。雖然可以把秦代以前劃分為上古,但由於中國的時間長,所以不當,我今把中國歷史分為五期。
中國歷史在上古史以前,尚有“史前時期”。按照一般來說,歷史是要有文字記載的,沒有文字的年代,應該沒有歷史可言。由於近代科技進步,人類有能力勘探和發掘地層,在地層深處找到遠古人類的化石、遺留下來的種種生活痕跡,在人類逐步建立了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系統知識和理論後,中國歷史“史前時期”的內容便非常充足,因此,很快便又建立了“史前史”,再加上又有天文學的學說理論,這些都成為學正史必然要有的知識。
在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叫做“史前史”,靠器物(用具)保留於地下,藉着發掘而發現推想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即是古人的歷史,也是田野的歷史,亦是無文字的歷史。簡單來說,這就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期,即石器時期,而這一期又可按遺留下來的石器用具,再分成兩個時期,即是:
(1)舊石器時期;
(2)新石器時期。
舊石器時期是指遠古人類只懂得採集石頭,不懂任何加工處理,也不把它磨光削尖,便拿來使用,此之謂舊石器;新石器時期的古人類則已學曉了石頭加以磨光削尖等處理後,才加以運用的,便是新石器了。
而歷史的第二期便是銅器時期,此時期人類已開始有文字。
第三期則是鐵器時期。鐵之冶煉是在製作銅器之後。
第四期是電器時期。
第五期是原子能時期。使用原子能是人類歷史的新觀點。
全人類在史前史時,都是經歷過使用舊石器和新石器兩個時期。此後講歷史便得根據歷史的記載了。
第二章 先秦時期
一、周代歷史已非傳疑
當時周武王成立新的王朝,但其並不放心,為了防範武庚的叛亂,因此在商的都城外面設置了三監。當時武王的三弟管叔,四弟周公,五弟蔡叔,八弟霍叔,武王命老三、老五、老八三兄弟封在商京附近以作監視。
武王滅商後二年崩,其子周成王只是一十多歲小孩。中國的帝位有兩種傳承方法:一是立弟,所謂兄終弟及;一是玄子,即父子相傳。當時成王太年輕,管叔不才,老四不封為三監,因武王認為他有才幹;讓周公做,周公認為不可,仍主張讓成王做,因周公攝政代理。這是3,000年前的歷史。周公是聖人,不如西洋人所謂牧師的“聖人”,與中國的不同。當時武庚派人去向管叔挑撥與周公離間,於是武庚與三監聯合起來攻打成王,勢力甚為強大,當時由周公協助成王的中央政府亦有人不滿周公,於是周公派軍東征,周公子伯禽,當時只是一位17至20歲的青少年,擔任前鋒將軍,執行大義滅親,殺了管叔與武庚。周王室仁至義盡,商雖背叛作亂,仍讓商有自由,並封商在商丘。商有不服之殷頑者,周公將之遷往洛陽。
周公重立安陽為衛國,封九弟康叔於衛。周公封其子於曲阜。周朝的親戚,即武王之岳父姜太公封其於臨淄(即齊國);在太行山附近封晉國,在漢水淮水間又封申、呂兩國。又封吳國、蔡國,將商丘的商朝包圍。周公如此做,一方面道德高尚,另一方面軍事戰略高超。
當時有人在成王面前挑撥,成王不放心。一日大風大雨,成王出巡,見麥倒,要變荒年,去廟祭祖,在廟得一金匣,有一份用金縢紮起的文件,是周公為武王禱告,求武王病癒的禱文,成王發現此文件,於是再親自去迎這位叔父,於是旭日重出,麥亦成長了。
周公是歷史上之大人物,攝政七年後,將政權交還成王。後來周王室封周公長子在魯國,後周公分為二房,一在魯,一在京,由周公任宰相。周公不但封商,他還興滅國,繼絕世,又封夏之子孫於杞國,舜之子孫於陳國,凡古代帝王子孫均有分封。而英讓印度獨立,法不讓安南獨立,器量就不夠寬大也。同時,周自為宗戚,亦各分封於外。
講道德的人亦可用手段,諸葛亮曾有借東風和空城計;羅斯福手段好,但道德不夠;羅斯福故意讓日本人襲珍珠港,以便出兵,故羅斯福沒有威爾遜為人高尚。
周公是用手段來完成道德的目的。周朝第一次封建是周武王,周朝第二次封建是周公分封宗戚並興滅國,繼絕世,於是周朝以德治天下,有800年歷史。所以說,中國是和平的文化,是和平的歷史。
讀西洋史,讀羅馬史並不好,沒有味道,最好讀周公的歷史,他採用封建制度,而不採用帝國主義的管治方法,這是中國人的光榮。
二、東周時期
東周時期,當時稱春秋時代,《春秋》是書名,屬編年史體例。周建都西安(鎬),時日漸久而管治衰落,後有戎狄之患,周搬遷至東都洛陽,故稱東周,東周時期較西周更長。
根據歷史記載,東周時期共有二百多位諸侯,為周王朝所封,分為三部分:一是本家宗室;二是外戚;三是古代的滅國絕世,如夏、商、唐虞、黃帝、神農等。周是封建共主,稱為王室(王朝),可說是眾部落推周為共主,故中國的正式封建應從周朝起。
當時在黃河南北大山如陰山、伏山等地均有戎狄。諸侯在平地上築城有兩套,曰城郭。城是內城,郭是外城,其耕稼的城圈有三里、五里及七里等。如直徑不過二里,等於小國;國即是一城圈,國人即住在城內之人,野人即是住在城外的鄉村,即城郭外是郊野平原,圍着郊野的大圈即是封疆。
以城郭為中心之郊野,直徑為100里,半徑為50里,封疆之外就是棄地了,因當時人口稀少,亦即國與國之間的空地、未開墾的草地。但因為有水,要引導水成河流。空地則有幾十里或一、二百里。
古代之地與今日之地有別。住在草地上的叫遊牧人,如今日之青海、蒙古,但遊牧地佔地遠比農地為多。
工商業社會需要的地少,農業需地次之,牧地需地最大。所以中國同時有耕稼與遊牧,並非有先後階級之分。如香港今日是工商社會,但在新界仍有農田。
如用“星羅棋佈”來形容當時之社會,則遊牧人可稱為戎狄,種田人可稱為華夏,而同屬中國人,等於兩兄弟,一人教書,而另一人則經商。
華夏文化較高,生活程度亦較高,有工商、武裝、政教等各項職份;遊牧文化則較低,生活程度亦較低。周朝封建各諸侯國後,戎狄就被逼進入山區了。
美國羅斯福提出海洋自由,即英美帝國主義可通商,因小國沒有船可自由航行。周朝時則是陸路交通。
以上這一章所說的,是古書上所無,懂得這番話,就可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等古書了。
三、春秋時期
所謂四夷內侵,乃是本來在中國內部的遊牧人,跑進城圈內,實際上就是華夏與戎狄雜處。
由諸夏造成封建系統,此封建系統由共主統領,免得他人欺侮。西周失敗後,失去王室尊嚴,諸夏不服,互相吞併,且要造成內亂。外有併吞,內有篡弒,引致四夷內侵,戎狄來攻城圈了,於是耕稼文化衰落,此乃春秋初年之大形勢。
由於有稱霸的諸侯崛起,其口號便為“尊王攘夷”。仍尊周為天子,使勿互相吞併,亦不篡弒,主張不承認新的吞併搶奪得來的政權,使內亂得以減少,進一步採取干涉行動。這使多國相處安定,第二步再取締戎狄之入侵搗亂。故所謂稱霸的諸侯,乃根據當時東周之形勢而產生。
齊桓公之相管仲主張尊王攘夷,當時除了孔子、周公以外,以管仲最為國人所欽佩,當時如無管仲,即無中國文化。所以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周封諸侯,當時稱霸的諸侯主張城郭聯盟,一國受到侵犯,各國出動增援。歷史亦會重演,今日世界外交與春秋一樣,美助韓,英、法派象徵式軍隊,正如春秋時之乞師。
齊桓公帶領各國軍隊幫衛國驅除戎狄,助衛復國,故春秋時中國已有目標聯盟。當時楚國並不加入聯盟,等於今日之蘇俄,因楚仍要實施吞併。當時北有戎狄入侵,南有楚國搗亂,所以“中國不絕若線”也。齊桓公無力除楚,與楚會議亦無結果。
“封建”是周公所發明,沒有封建就無周朝;“尊王攘夷”、“諸侯稱霸”是管仲發明的。故今日需要有一個人出來,講一句話,打開時代的僵局。只要能發明一句,便是大政治家了。正如今日的蘇俄,是反動的帝國主義,但說話卻叫得響。
齊桓公和管仲死後,接着由晉文公出來尊王攘夷,於是與楚會談。晉有之物楚均有,以何來報答呢!我遇楚軍日退三十里,三天讓三次,第四天不退了。後來楚讓晉文公返國,但晉、楚一經火併,楚軍敗,可以說,齊桓、晉文二公維持了封建制度的社會。
後來楚則與宋、陳、蔡、鄭建立了一個密切之關係圈。晉、楚聯合各國舉行弭兵大會。當時晉、楚兩國作戰是在中間其他地區,與本身無關。
當吳攻打楚時,春秋於是完結,戰國遂出。
今日之世界猶如240年之春秋。春秋如何轉變成戰國?起初大國併吞小國或強國,後來不能吞併了。拿破崙向大陸、海洋進攻而失敗,德國向歐洲大陸進攻亦失敗。英國霸佔海上而成功,蘇聯不奪取歐洲亦成功,日本、法國則受英國之提攜。
從前中國人決不承認中國是大國,共產黨有一點誇大,認為中國是大國,這是對的。英、美、俄等國實無法與中國相比。中國實不能違背天與歷史,它永遠是一個大國。
春秋晚年,晉國力量最大,至晉八世分成三國,稱為趙、魏、韓。
我在民國初年看到一書,其書名為《春秋時代的國際公法》,寫得極好,它用《左傳》的史事來比較現代的國際公法,甚至更為進步,可惜此書已絕版。
我佩服孫中山先生,因為他曾說:“中國的政治比外國高明。”可見中山先生眼光精準。
四、戰國時期
戰國亦經歷了240年。由最初的十二諸侯演變到七雄。即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韓、趙、魏三晉原為周之同姓,但分成三國後便與周無關了。
當時秦、楚反周,齊是周之外戚,田姓一出,齊國亡國,此後與周更無關了。此時各國之間已無尊王攘夷之口號了。
春秋時期,一國一城,是個城市國家。戰國時期,一國有多城,齊國有七十餘城,十分像樣。故春秋稱為封建諸侯,至戰國則以軍立國,成為軍國矣!
實際上,戰國不止七雄,起初應有九雄,尚有宋國,由商朝傳下;又有中山國。
孟子說:“今天下方千里者有九。”從前的國家方百里。戰國時加了十倍,成為千里了。孟子對齊王說:“以一服八”,是不可能的。
又《戰國策》亦有九國之策。但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稱“七雄”。此是由於太史公生於秦王統一中國後80年。孟子先於太史公約300年,且為戰國時期人物。《史記》是後出之書,何以會弄錯,因宋與中山國首先被滅,故前、中期的戰國是九雄,但後期便是七雄了。理由在此。
戰國七雄,既有“合縱”,也有“連橫”的外交策略。
“合縱”者,南北相連打擊秦,代表人物為蘇秦。“連橫”者,東西連合服從秦,全國連合,代表人物為張儀。
蘇秦、張儀是同學,同是鬼谷子學生,居住在鬼谷。蘇秦甚窮,洛陽人,家經商,他先去見秦王,勸他攻打六國,不聽。回國後父母妻子都看不起他,於是蘇再發憤苦讀,懸樑刺股,學有所成後,去燕趙六國遊說攻打秦國,於是六國均請他做宰相。他身懸六國相印,他返回洛陽時,萬人空巷迎接他。他對嫂嫂說:“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嫂答道:“見季子位高而多金也。”蘇秦嘆道:“人要富貴,道理在此也。”
蘇秦為了維持政權穩定,便勸張儀到楚國去遊說貴族,請張儀吃飯時,據說隻碟中少了1隻金碟,懷疑是張儀所偷,張儀被打得皮破肉爛,並回答說:“我的頭還齊全不破,仍還可用,前途絕不會受影響。”後來張儀就去見聽說做了六國宰相的蘇秦,但一去到,見不到蘇秦,於是張儀就去秦國,他一口氣從洛陽到了西安,途中遇一旅客,一路上助他經濟吃用。終於到了秦國,秦王委任他為宰相。於是陪他同去的旅客要回鄉,說明以上一切都是蘇秦安排好的,為了刺激他去見秦王,現在既已功成,便要身退了。這故事相傳已有2,000年。
但以上這個故事,其實不可靠。所以說神話和傳說故事有時是靠不住的。經考證後,這故事原來是假的,我發現太史公是講錯了。第一點:蘇秦、張儀略早於孟子,孟子說:“方千里者有九。”則蘇秦當時應聯合八國,何以只有六國,卻少了宋與中山兩國?
第二點:聯合六國攻打一國,可見秦最強,但蘇、張時期,世界最大國要推梁(即魏國)與齊國。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要請孟子設法。後孟子見齊宣王,孟子問可見大希望,想王天下。孟子說,不要做楚,天下方千里者有九,以一打敗八是不可能的。可見齊宣王當時是想統一天下。
梁惠王時,秦有秦孝公,當時春秋各國稱公,只有楚稱王。後來有吳王、越王,楚不服周,便永遠稱王。戰國梁惠王稱王,楚人反對,遂邀齊亦稱齊威王。在徐州稱王,當時秦尚是秦相公,後才稱王,故當時是強國先稱王,弱國慢稱王。
當時有兩員大將,孫臏與龐涓,他倆是同學,老師亦是鬼谷子,同學軍事,後來龐涓在梁國,孫臏則去齊國。龐涓因懼孫臏,遂使孫變成跛腳去齊國做了參謀,後齊、梁開戰,孫做參謀,擊敗龐涓。孫臏事先於某樹下置一標語曰:“龐涓死於此樹下。”龐涓遂自殺。
齊敗梁後變為大國,與楚結盟抗秦,但張儀遊說楚懷王,稱秦可還楚六百里地,導致齊、楚絕交。秦國後來成大國,故不依照蘇、張之法講戰國史。
西周歷時300年,春秋與戰國各240年,合共約800年。大致上宋歷時千餘年,楚則800年。楚與周大致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