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香港郵蹤
第一章 香港郵政簡史
1841年,是重要的一年,1月香港被英軍佔領,同年香港的郵政服務也正式開展,而正式的香港郵票則要到1862年才面世。自始香港和郵票便一起成長,一同進步,走過不平凡的歲月,當中有悲有喜,有苦有樂;有值得懷念的日子,亦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凡此種種,都一一記錄在香港的郵票郵品上。
香港的郵政史,包括被英國人強佔的殖民地時代、被日本人侵略及統治的三年零八個月黑暗年代、戰後中國錯失收回香港機會,而再次被英國人統治的殖民日子,最後到回歸袓國的光輝歲月。
遠在香港未割讓時
中國早自秦漢已與外通商,而位於中國南海沿岸的香港很早已負起這重任,成為一個與外國人通商及讓他們作短暫停留的地方。約在1550年,葡萄牙人已東來,於澳門建立商業基地。而英國人則在1770年左右與中國正式通商,早期中國商業中心主要為廣州,而香港只作為一個提供水及食物的中途補給站。
始於十七、十八世紀,英人的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為主要及專門與中國通商的“官方”公司,但當時其生意利潤不高,因中國人不甚喜歡英人的貨品,而英人則很喜歡中國的瓷器、絲織品及茶葉等,貿易逆差很大。後來英人發覺將鴉片出口到中國是一個很好的商機,成本低而利潤高,便大規模向中國輸出這種荼毒成千上萬中國人的毒品。鴉片令大量白銀(當時的貨幣)流出,更嚴重傷害中國人的健康。
清政府有鑒於此,便與英人商討及禁止輸入鴉片,但由於清政府的無能、官員的貪腐,加上英人的貪婪及無良,英人表面同意停止輸出鴉片到中國,但實際上仍繼續大量輸出,並主要利用廣州作為交易場所。
1838年11月,清政府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林則徐軍隊於1839年3月到達廣州便限令外國商人交出鴉片。英國駐華商業總監義律(Charles Eillot)最後屈服,着英商交出所有鴉片共20,283箱。義律被逐離廣州,他轉到澳門暫避風頭,但那時的葡國政府為了避免觸怒清政府,便把義律驅逐出澳門,義律只好逃亡到香港,暫避於東印度公司的船上。林則徐則於南沙虎門銷煙,用白灰把鴉片中和及沖出大海。之後的林維喜事件及下禁令中斷對外貿易,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埋下藥引,並於1840年6月正式開戰。
英人的東征艦隊於1840年中到達香港及北上與中國軍隊交戰,清政府腐敗及朝中很多貪腐軟弱的大臣都不贊成戰爭,不支持林則徐與英人交戰,更將他北調,以討好英人。當時由琦善負責與英國議和,英方條件苛刻,義律發軍隊攻打,琦善再跟義律談判,但英方要求割讓香港島,最後英方單方面公佈《穿鼻條約》,並於1841年1月26日強佔香港島。首面英國國旗在英軍登陸的上環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意思為佔領街)一帶正式升起,英軍並在該處建立軍營。後來,軍營遷出,逐漸形成平民夜市,並稱為上環大笪地。
1841年正是英國人在香港本土開始使用郵政服務的時候,當時香港仍沿用“郵戳”而非郵票,因郵票尚未普遍使用及傳入,而那時處理的郵務主要是英人的商業信件及家書,華人多數靠朋友或同鄉帶運書信,不用郵寄。英人的商業信件及家書主要用輪船運送,由香港寄往英國、澳門及廣州等地。現存最早期的香港郵政信件是1835年郵寄的。
香港郵政服務的開展
香港最早的郵政服務可追溯到1841年8月英國駐中國貿易公使莊士端(Johnston)於香港成立初期的郵政服務,以方便英國遠征軍隊及商人。從那時起所有信件都經香港以便作中央處理。
1842年4月羅拔愛德華(Robert Edwards)正式被任命為香港郵政主管,他雖然不是郵政署署長,但是與海事局局長一同負責處理所有香港及英國遠征軍的郵件,那時所有郵件均使用水路。香港首條郵政法例亦在1842年4月15日誕生。
因當時香港郵政是屬於英國皇家郵政(Royal Mail)的一部分,所以首任香港郵政署署長費士賓(T. G. Fitzgibbon)是英國郵政局局長所委任。費士賓於1841年8月25日正式接掌香港郵政,跟首間民用郵局的成立日相同。
那時的郵件是從海路不定時送入及送出。直至1846年9月才有固定船期,那時鐵行輪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 London, P & O)正式定期安排航線行走歐洲與香港,還會途經新加坡及印度等地。其後,鐵行輪船亦行走香港至中國內地。
首次發行香港郵票
香港政府於1860年5月1日正式從英國政府手中接管香港及各商埠(廣州、黃埔、上海、廈門、福州及寧波)的郵政服務。
1860年8月,時任香港總督羅便臣(Hercules Robinson)向英國政府提出在香港郵件使用郵票,並建議使用英國郵票,但英國郵政則提出香港應與其它英屬地一樣,發行自己式樣的郵票。香港政府便於1862年11月29日正式宣佈香港發行自己的郵票,以下七款通用郵票的圖案全為置於郵票中央的手繪維多利亞女王頭像,面值分別為:(請見書中頁五)。
當時的人很抗拒在寄信前要先付費(即付錢買郵票貼在信上),因當時的習慣是寄信由收信人付費的,但在法例已定及嚴厲執行後,這做法很快便被迫“習慣”了。1879年香港正式在街上放置柱型郵筒,在郵筒上漆上和英國一樣的紅色,俗稱“紅郵筒”,方便市民寄信及郵局收信。第一個郵筒放置於上環文咸街,另一個則放於西環西區警署,並開始了寄信不需要到郵政局的先河。直至1899年,香港才有第一個中國人當郵差。
1898年6月30日英國人正式“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200多個離島,為期99年(直至1997年6月30日)。那時新界並未設立任何郵局,所有郵政服務均由當時的警署負責,直至十九世紀初為止。1923年,新界街道上才出現第一個郵筒,地點為大埔。
商埠郵票
由1917年1月1日至1930年10月30日,英國在中國內地各商埠開設的郵局,如上海、天津、漢口等均使用香港郵票,但在郵票上加蓋“CHINA”字樣,以資識別。這些便稱為商埠郵票。
香港最早的空郵則於1932年11月30日開始,首航由香港到越南西貢(現稱胡志明市),當時西貢為法國殖民地,可於當地直飛法國馬賽。而香港往美國的空郵則於1937年開始,經由馬尼拉、關島、夏威夷到三藩市。
日佔時的郵政混亂
香港於1941年聖誕日被日本人佔領,開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時期。所有在郵政局工作的英國人都被關入集中營,而郵政司溫鐘士(Edward Irvine Wynne Jones)則被囚於赤柱集中營(後來他在集中營手繪的郵票圖案草稿,在戰後被採納成為戰後香港重光的紀念郵票),只有少量華人仍留下替“日佔郵局”工作。香港在日人佔領前寄出的最後一批航空郵件是於1941年12月8日寄出的,其它均“滯留”在郵政局,直至1945年8月香港重光後才被寄出,成為一批有名及珍貴的“日佔滯留”郵件。
在日本人佔領香港期間,寄信一律要改用日本郵票,有些加蓋香港等字,有些並沒有加蓋,而當時是戰爭時期,所有信件均需“檢驗”才可寄出或寄入,所以普遍只有在很必要時才寄信。另外,由於日本佔領地政府將香港各地區改成日本名稱,例如街道名、地名、著名建築物的名稱等,令郵遞服務相當混亂,實際上當時香港的郵政業務是停滯不前的。
日本人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郵政服務立即恢復,但當時沒有可用的郵票,因存放於郵政局的郵票大多不翼而飛,臨時英國軍政府只好在信件上蓋一個“Hong Kong / Postage Paid 1945”的方印代替郵票,直至1945年年尾才重新使用香港郵票。
日佔後的發展
1945年至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香港郵政並沒有任何發展,因所有人包括政府都忙於戰後一般的民生重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內地郵件主要用火車運送往返香港,但直至1954年才有直通火車將郵件直接送到廣州,而香港亦從那時起成為內地與台灣郵件運送的中轉站及必經站,直至2008年12月15日實行“三通”為止。
郵政普及化
其實,由開埠至戰後,香港的郵政服務主要為商業用途,使用者主要是外國人及“高級”華人知識分子,一般普羅大眾使用郵政服務是絕無僅有的,其中原因包括那些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大多不太識字,而實際上當時寄信亦是相當昂貴的。直至五、六十年代後期開始,在街頭巷尾有了寫信服務,而華人普遍教育水準提高後,一般華人使用郵政服務才變得普遍起來。因使用量多,郵費普遍下降,香港的郵政服務才慢慢普及。
而郵票式樣及設計方面,由開埠到日佔時期,“普通票”(即通用郵票)主要是以英王頭像為主體,而紀念票一般是跟隨英聯邦發行同一式樣的,只是地名各異。而較有香港特色的紀念票有1941年發行的香港開埠百周年紀念票,該六個紀念郵票均以香港地區景色為主。
重光後的獨特郵票
重光後各國均發行不同郵票以資紀念,香港則發行一套分別為壹圓及三角富有中國特色的紀念郵票,圖案為郵政司溫鐘士和工務局高級繪圖官鍾惠霖(William E. Jones)在赤柱集中營被囚時手繪的“凰鳥復興,漢英大和”圖。後因“大和”兩字有日本意思,故改為“凰鳥復興,漢英昇平”,意謂火鳳凰劫後重生。
但其他紀念郵票方面,香港的版本仍停留與戰前差不多,需與英聯邦同時發行相關主題的郵票,變化不大,比較有香港及中國特色的主要是於1967年1月17日開始發行的生肖系列郵票(當年為農曆羊年),及1968年4月24日發行的香港海上交通工具郵票。
香港的郵政服務亦隨着香港經濟起飛而長速發展起來,在國內最艱難時期,香港郵政亦替香港人寄上無數大大小小的郵包給國內的親友同胞,包括食油、衣服及藥品等,令生活困苦的同胞得到接濟,暫解燃眉之急。1978年改革開放後,這些郵包匯款便逐漸減少,步入歷史,香港郵政亦成功完成於該時代的獨特歷史使命。
回歸過渡期的郵票
踏入1984年,中英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郵政發展亦隨香港經濟時上時落,直至中英談判落實香港於1997年回歸後,香港前途才變得明朗,經濟發展亦恢復動力,社會各項發展包括郵政亦踏上新里程。
香港郵政在九十年代開始改變經營模式,以營運基金模式運作,敗政自主,自負盈虧,可以較商業的手法經營,但現仍屬政府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部門旗下,可發展為一個與社會脈搏同步的部門。
其後,在發展紀念票的設計、樣式及有關的內容方面,明顯已加入很多香港特色或元素,例如香港歷史建築物、端午節、香港花卉、香港鳥類、香港林木等等。而與英國有關的內容大幅減少,只剩下英國王太后各時代之生活剪影、英女王六秩壽辰、英女王登基及加冕四十周年為主題的紀念郵票。
在通用郵票方面,一直沿用的英王頭像便改為以香港風貌為主,首套用於香港回歸祖國過渡期的郵票是維多利亞港日夜景郵票,於1997年1月26日發行,而所有英王頭像郵票及有英國皇室標記的郵票,亦於1997年7月1日起失效及停止使用。
回歸後的香港特色郵票
郵政發展過程中,由於傳真、電郵的普及,信件只作為有限的商業用途,但由於有法例保障,香港郵政仍能保持其獨家的郵政服務。雖有部分業務被蠶食,但不致完全被吞沒。另一方面,香港郵政亦發展其他郵政有關業務,包括快遞、郵購禮品及住戶通郵商業宣傳等郵寄服務,以增加收入。
在郵票發展方面,回歸後已開始推出更有香港特色的郵票,例如香港歌星、香港十八區風景等。另一方面,亦發行一些與中國有關的郵票,包括神州風貌及中國成語故事小型張等。而在民族觀念上亦有突破,例如在2006年推出國父孫中山先生誕生140周年紀念郵票。
結語
香港在這短短一百七十多年歷史,恰巧與香港郵政一同誕生,由無到有,由小漁農村到國際知名的大都會,華洋共處;由殖民地到港人治港,回歸祖國,帶領周邊各地發展;由無根一族、借來的地方到香港是我家,都一一從各種郵票郵品中展現出來,而各個時期的特色亦告訴我們該年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