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首位香港獲獎教師,
以兒童科幼故事拆解學生常見科學迷思!
★ 透過精彩的科幻故事,配合生動的角色和簡潔圖解,帶出正確科學知識!
★ 一冊十個章節,帶出十個以上學生常犯的科學迷思概念,並適時糾正!
★ 排版經過精心設計,多變又有創意的頁面,加深讀者的閱讀與趣!
★ 每章節設有小專欄:以「挑戰題」作引入和複習,以「AM博士告訴你」講解科學原理,以「AM博士實驗室」建議延伸小實驗。讓讀者親身參與,加強投入感!
「彩虹只有七種顏色?」
「五種味覺是甜酸苦辣鹹?」
地球曆公元2080年,市民享受着科技帶來的舒適生活,但網絡資訊卻真假難分,科學知識更混合了大量迷思概念,導致社會出現各種科學罪案,更有野心家企圖製造混亂!
三位就讀熱血高級科技小學的平凡小學生施丹(STEM)、施汀(STEAM)和高鼎(CODING)巧遇隱居的AM博士。博士發現三人潛藏的科學頭腦,硬要他們加入「少年未來科學拯救隊」,並要拆解他們心中種種科學迷思。這個新隊伍真的可以「推動全民科學、粉碎野心家陰謀」嗎?
作者簡介:
梁添,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2013年獲中大頒發教育博士學位,現職中學教師。對STEM教育素有研究,曾擔任香港科學創意學會主席、科創比賽評判及教科書顧問。
同時熱愛寫作,為推廣學界寫作科幻小說的風氣,積極統籌各方合辦香港青少年科幻小說創作大賽,並義務出任主編,把歷屆得獎作品結集成書。
於中學期間曾勇奪校際學術常識比賽冠軍,故一直熱衷於帶領學生參加各項比賽,期望薪火相傳。他於2004年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頒「全國優秀科技教師獎」,是香港第一位中學教師獲此殊榮。
推薦序
科普、科創、科幻專家聯合推薦!
香港科幻會前會長 李偉才博士
香港科幻小說作家 譚劍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理學院科學教育促進中心副主任 湯兆昇博士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香港STEM教育學會主席 黃金耀博士
科普、科創、科幻專家聯合推薦!
香港科幻會前會長 李偉才博士
香港科幻小說作家 譚劍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理學院科學教育促進中心副主任 湯兆昇博士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香港STEM教育學會主席 黃金耀博士
作者序
作者的話
梁添博士
學生的科學概念並非白紙一張,有時會一知半解,有時會受到「偽科學」資訊所影響,從而帶著各樣科學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進入課堂,影響學習成效。有教學研究指出,學生的科學迷思概念難以改變,但很容易被教師忽略,也很容易存在於成積優異的學生心中。
不少學者及教師先後提出過各種策略促進學生修正科學概念,筆者一向是科幻小說迷,故嘗試創作以小學生為對象的科幻故事《未來科學拯救隊》,以 60 年後的未來時空為背景,以三位充滿個性的小朋友為主角,加入豐富的插圖,希望幫助讀者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減輕害怕科學的心理,並培養閱讀興趣。
筆者在創作期間參考了眾多有關科學迷思概念的論文研究成果,得悉幫助學生改變迷思概念需要滿足四個條件:(1)學生在生活中上因為認知上的衝突,心中的迷思概念無法解釋所遇到的現象,從而感到不滿意;(2)由專家引入正確的新科學概念;(3)新概念合理,能夠解釋學生遇到的現象,讓他們替代先前的迷思概念;(4)新概念具有延伸性,可應用於其他不同的情境。以上這些元素作者已充分融入內容情節中,希望讀者能感受得到。
筆者在一冊的十個章節前後也加入了小專欄,讀者固然可以一氣呵成閱讀整個故事,也可以在閱讀每一個章節前和後,進行自我前測和後測,看看自己有沒有發生「概念改變」,還可以進行親子實驗活動,以鞏固「概念改變」啊!
推薦序(一)
黃金耀博士(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香港STEM教育學會主席)
我認識梁添博士多年,他除了熱衷帶領學生參加各項STEM比賽,還在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過去主辦九屆「香港青少年科幻小說創作大賽」中,擔任評審、小說創作工作坊主講嘉賓以及出任作品集的義務主編,積極推動香港學界創作科幻小說之風。
今年欣聞梁博士「評而優則寫」,初試啼聲,創作了未來時空的烏托邦科幻小說,希望幫助讀者改變科學迷思概念,於是我第一時間把作品先睹為快,果然與坊間一般兒童奇幻故事顯著不同,故事內容注重科學根據,對未來科幻因素的描述與解釋也較為詳盡,是有可能發生的預言式作品,能夠讓讀者掌握科學發展的趨勢,流露出作者具有物理學本科背景知識的特色,令讀者在閱讀過,好像自己從各種實證方法中獲得「經驗—分析」的科技知識,滿足了自己對控制生活世界所需技術的興趣(來自哈伯馬斯Habermas興趣理論),繼而進一步讓讀者思考「科學能為我們做甚麼?」
專家判斷一本兒童科學讀物是否優良,有三個簡單的原則:(1)由科學家的角度看,書中的科學概念是正確的;(2)由非科學家的角度看,書中的科學概念是清楚可懂的;(3)由孩子來看,書中提供了清楚的科學概念,為他們所能理解與吸收。我分別以科學家、非科學家及孩子的角色閱讀梁博士的作品,確實符合以上三個原則。梁博士從事科學教學多年,對兒童各項科學迷思概念有充分的認識及理解,我誠意推薦本書給各位同學。
推薦序(二)
李偉才博士(李逆熵)(香港科幻會前會長)
首先恭喜梁添兄的新作面世。
我是科學兼科幻發燒友,多年來透過不同途徑從事科學普及工作,也致力推動科幻的閱讀和創作。一直以來,我都強調科幻的任務不在於傳播科學知識(這是科普的任務),而是激發讀者對科學的興趣和對未來的想像,特別是反思科學應用對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
最近收到梁兄傳來的作品,令我對「科普與科幻各司其職」的看法有了點改變,因為這兩本作品的體裁,確實介乎科普與科幻之間。若要為它起一個名稱,我會稱為「故事化科普」。
科普創作用上故事形式已有悠久的歷史,天文學家刻卜勒於1634年發表的《夢境》,便借助故事向讀者介紹當時最新的天文知識。較近,是物理學家蓋莫夫於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所寫的《湯普生先生漫遊物理世界》系列。再近一點,物理學家霍金除了較嚴肅的科普著作外,也曾與女兒露茜合著了《喬治探索宇宙奧秘》兒童故事系列。
梁兄的作品與上述作品性質相同的地方是彼此都採用了故事的形式;相異之處則在於,上述作品都集中於一個科學領域,例如蓋莫夫的物理學和霍金的天文學,但梁兄作品中所涉獵的領域則廣泛得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物理到化學到生物等無所不包。
其實,我的科普文集也喜歡採取這種不拘一格的跨領域手法(如《論盡科學》和《地球最後一秒鐘》),但沒有把內容以故事形式串連起來。梁兄的「故事化」方法可說是別開生面的嘗試,讀者在追看故事情節的同時,也可沿途吸收各種各樣饒有趣味的科學知識,可說一舉兩得。這種體裁會否被兒童讀者所接受,留待時間的考驗。
香港從事科普寫作的人太少了,歡迎梁添兄以別開生面的方式加入這個行列!
推薦序(三)
湯兆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
梁博士是一位充滿教育熱誠的老師,多年來用許多富創意的手法,引導年青人學習科學。綜觀現今香港 STEM 教育活動多涉及編程及機械控制等實用技術,甚少觸及基礎科學原理,難以與常規課程連繫,惟梁博士設計的 STEM 活動,能讓學生感受到基礎科學對世界的影響,以活潑方法學習箇中原理。梁博士更透過科學比賽及各類活動,向廣大教育同工傳授 STEM 活動的心得,實在難能可貴。
梁博士一向熱衷於推廣科幻小說,曾多次擔任科幻小說創作的評審及作品編輯。今次率先拜讀他的科幻小說新作,甚感驚喜。新作描述未來少年人的科學歷險,情節豐富吸引,亦包含了各個學科的知識,細節的解釋深入淺出。透過故事中的對話,讓小朋友反思不同說法是否合理,從而澄清一些常見誤解,引入正確的科學原理,處理細節的用心,非坊間一般作品能及。雖然本系列的對象只是小學生,但也大膽觸及不少複雜的課題,例如月相與月升時間的關係、呼吸令空氣成分的轉變、光合作用、味覺的來由等等。看到梁博士對這些課題的淺白解釋,感覺喚然一新,相信定能吸引不少富有好奇心的小讀者。我個人期望梁博士的嘗試能開創先河,引領更多教育工作者運用創意,為香港的 STEM 和科學教育帶來新氣象。
作者的話
梁添博士
學生的科學概念並非白紙一張,有時會一知半解,有時會受到「偽科學」資訊所影響,從而帶著各樣科學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進入課堂,影響學習成效。有教學研究指出,學生的科學迷思概念難以改變,但很容易被教師忽略,也很容易存在於成積優異的學生心中。
不少學者及教師先後提出過各種策略促進學生修正科學概念,筆者一向是科幻小說迷,故嘗試創作以小學生為對象的科幻故事《未來科學拯救隊》,以 60 年後的未來時空為背景,以三位充滿個性的小朋友為主角,加入豐富的插圖,希望幫助讀者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減輕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