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簡介》
《教育的理念》一書,係作者往昔陸續發表出版的論文、著述、與教科書,篩選九篇探討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論著。全書著重教育的歷史與趨勢,教育的理論與哲學,及教育的行政與實務三方面的研究。全書分為三篇九章。
在歷史與趨勢篇:第一章是探討民國十六年之後的五十年,教育研究的發展歷程與內容。第二章是探索民國七十年代蓬勃興起的終生教育。第三章是討論民國九十年代以後當如何培養新世紀的國民。
在理論與哲學篇:第一章重在思維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二章旨在討論教育理論與哲學的關係與影響。第三章是研究近代知識論與教育的關聯與影響。第四章是從哲學觀點對我國道德教育做一省思。
在行政與實務篇:第一章是探究系統理論在教育行政上的應用。第二章則是思考民國八十年代風起雲湧的民主浪潮對校園的衝擊與因應。
---
《序文》
五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發展
一、前言
教育研究是一種發現、發展與證實教育知識的努力。它是一種科學的研究。科學的研究首先是開始於自然科學與生物學,至今已有數百年之久,雖然各時代研究的目的與形式有不斷的改變,但是其努力方向是尋求真理則未嘗變更。自然科學及生物學研究的成效,促進了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教育研究就是以社會研究或行為科學研究應用到教育問題。特別與心理學及社會學有關,例如教育研究問題有成就、性向、動機、智力、教育特質(Teacher Characteristics)、強化(Reinforcement)期望水準(Level of Aspiration)、教育氣氛、社會階級及種族等問題。這些問題不是與心理學有關,便與社會學有關。最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五○年代初期產生了行為科學,對於教育研究有重大的影響。今日教育研究是多方面的,其進步不是一蹴而成的,五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發展,顯與五十年前不同,茲就西洋與我國五十前與五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發展,作一簡要的介紹,分述於后。
二、五十年前(一九二五年以前)
教育研究的發展
歐美先進國家教育研究的基礎早已奠立於一九○○年前,教育研究採用科學方法是受自然科學及生物學研究發展的影響。最早提倡科學方法從事教育研究的是瑞士教育學家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他於一八○三年就建議教育的科學研究,他強調應重視心理學的教育,他認為教學必須瞭解兒童本性,才能發展教學方法。為了發現更好的教學方法,他開始不信任以前教育學者的發現,他研讀許多有關文獻,努力尋求新發現,並在其一八○九年所創設實習學校(Practice School)加以實驗,同時舉辦教育研習會(Pedagogical Seminary)。他的教學方法是基於一種信念,認為感覺是知識的貯藏器,因此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法(Object Lesson)。後來美國學者希爾頓(Edward A. Shelden)在紐約州奧斯威哥(Oswego, New York)擔任首屆學務長(Superintendent),發揚裴斯塔洛齊理論運動,從事教學實驗與改革,強調觀察重於知識。於一八六一年創立師範學校,訓練教師新教學法。
美國學者賀爾(G. Stanley Hall)於一八八四年在美國霍金斯大學(John Hopkins)建立應用心理學中心,研究兒童的心理發展(Mental Development),問卷調查法固然在以前已廣泛使用,但賀爾特別強調使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容與典型。於一八九四年首先出版一套問卷概要,用以調查兒童資料,可惜的是其設計的問卷調查未盡完善,所得資料缺乏信度。但是對於兒童心理研究的發展則有重大的影響。同時他最大成就的是其著作「青年與老年」(Adolescenes and Senescence),他蒐集了許多有關青年生理與心理發展的資料,固然其資料從現代心理學看未必統整,但是他發現了許多有意義的事實。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對青年心理做深入的研究,使青年研究在教育研究上居於永久不變的重要地位。
首先將心理學帶進實驗科學的,首推德國心理學家馮特(William Max Wundt),於一八六一年開始其心理實驗,於一八七九年在柏林大學建立其實驗研究室,他強調心理學是一種真實與重要的科學,固然在實驗室嚴格要求之下,所已發現的有時仍然需要加以修正。但是其研究成果是值得重視的。並且他建立了許多研究的法則。接著德國學者韋柏(Ernst Heinrich Weber)及費斯勒(Gustav Theodor Fechner)則研究感覺的界限及精神物理學測驗(Psychophysical Measurement),而且用數學研究心理學,使心理學與數學結合。同時英國學者高爾頓(Francis Galton)及皮爾生(Karl Persen)應用統計學研究生物學、優生學、遺傳學、社會學及心理學。雖然他們沒有興趣於教育研究,但是因其重視統計方法與原則,使得統計應用於教育研究上佔得重要的地位。
美國心理學家加大爾(James Mekeea Cattell)興趣於研究個別差異及測驗知覺差異。於一八九○年建議一套心理測驗設計,以測驗感覺的敏銳、運動的速度、簡單的判斷及記憶。接著許多美國心理學家開始興趣於心理測驗學科,於一八九七年美國學者萊斯(Joseph M. Rice)建議對學生採用統一拼音測驗,測驗在不同城市採用不同教學方法之下學生的拼音能力,三萬學生受測驗,結果發現一些學生每日花十五分鐘學習拼音與其他學生花四十分鐘有一樣的學習效果。他的貢獻是使用測驗代替個人判斷,雖然他的建議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甚至有敵對的攻擊,但無論如何他是第一個使用比較研究的教育測驗。本世紀初期已普遍盛行客觀測驗(Objective Test and Measurement),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Edward L. Thorndike)及賈德(Charles H. Judd)極力提倡計量的教育研究,於一九○四年桑代克出版第一本與心理測驗直接有關的書,他被認為是測驗教育成果科學化運動的開創者。一年後,法國心理學家比內(Afred Binet)與西蒙(Theodore Simon)合著比西智力量表(The Binet-Simon General Intelligence Scale)。於一九○八年及一九一一年前後兩次修正,於一九一六年美國心理學家帝門(Lewin Terman)又加以修正。從此以後,智力測驗已變成學校常用的測驗。接著就有其他成就測驗的發展,於一九○八年美國心理學家斯頓(Cliff W. Stone)出版的算術測驗被認為是第一個標準成就測驗。
所以五十年前教育研究已有相當的基礎,開始從兒童心理、實驗心理、心理測驗、智力測驗、學校調查各種研究應用到教育問題的解決,並有數學與統計改進研究分析的工具。
我國教育研究在五十年前尚未有基礎,清末固然已開始接受西洋教育的影響。民國初年頗受日本教育的影響,民國八年左右有所謂「新文化運動」,強調全盤西化,歐美各國教育思想及理論紛紛介紹到中國來,尤其美國為然。民國十一年新學制就是倣效美國學制。當時學者大都集中在南京高師及北京高師二校,尚談不上在教育研究上有重大的成就。
三、五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發展
歐美先進國家五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發展,更有長足的進步。尤其美國對於五十年前所奠定教育研究的基礎,有許多建樹性的批評,進而有重大的改善。不但教育研究的技術更趨精巧,而且擴充教育研究的新領域。在美國教育研究文獻上,對過去教育研究方法突出的批評有下列四方面:
(一) 認為早期教育研究只注重計量的研究、而忽略對於教育上比較抽象方面的研究 早期教育研究偏重可計算的,如年級進步研究、問卷調查研究以及常數研究。於一九三○年左右,教育測驗標準則趨向與教育目的的配合,更加注意對於性向、思考方法及個人調適(Personal Adjustment)的測驗。因此產生了教育測驗與教育評鑑的差別。教育測驗注重所蒐集資料的模型,而教育評鑑的注重就其指定價值對於所蒐集資料的評鑑。
(二) 認為早期教育研究缺乏理論導向(Theoretical Orientation)一般研究往往忽略有關其他因素;如環境、有關事件假定及價值系統。科學的研究需要哲學與歷史導向。在科學研究內通常不想到「好壞」以及「價值觀念」。於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五○年間已開始瞭解同一事實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意義,教育有時是被認為屬於一種行為科學,有許多活動是計量的,雖然有時分析表上所列同樣的活動名稱好像一樣的評價。其實不一定一樣,因為一般來說行為本身沒有所謂好壞,要看其目的、人或條件而定,所有行為總有一部分是適當的,而在分析表由於行為同名稱往往有錯誤的結論,例如有些不同教學方法之下產生有關效果的研究報告可發現其有衝突的結論。因為早期研究所考慮的是事實而非價值,因此教育研究的趨向已開始注意到價值觀念方面的研究。
(三) 認為早期教育研究使用單變數的實驗研究方法,應用在教育上複雜事件的研究是不夠的 美國學者杜威在其著作「教育科學資源」(Source of a Science of Education)一書指出從高度人為實驗室得來的結論,如果處於更複雜與沒有完善控制的通常情境未必是真實的。柏金漢(B. R. Buckingham)於一九二六年在其著作「對教師之研究」(Research for Teachers)中強調實際情況研究(Research for Teachers)中強調實際情況研究(Field Study)的重要,其他學者前後陸續有此類似的強調,柯里(Stephen M. Corey)於一九五三年建議這些實際情況研究比較複雜者稱其為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因此教育研究已越出實驗室所嚴格控制的實驗方式,已開始注意到教育實際情況問題的研究。
(四) 認為早期教育研究採用團體研究的方法來研究個人是不足夠的 有時研究者認定團體方法的研究(Group Method of Research)得來的結論對於所有個人有同一的適用,雖然團體方法研究的結果已經被證實過的,但只是就研究對象整個來看,未必研究對象每一個都一樣的,如果仔細檢驗,可能會發現有些個人與由團體方法研究所得結論並不相同。如果研究目的只是興趣於某些個人特別的行為,固然可用團體方法研究所得的結論為假定,但仍需用臨牀或診斷的研究法(Clinical or Diagnostic Method of Research)。過去很少研究者想到這種研究方法,因此教育研究已開始注意到對於個人臨牀或診斷的研究法。
---
《教育領航者》
大學以學術為中心,而教育是在學術的基礎上,發展與推廣知識的努力與過程;為精進教育,拓展終身學習,擴建多元學習管道,本校研究發展處乃發起出版「教育文選系列」叢書,以深耕教育為目標,為教育之扎根、推廣而努力。故此,本校廣泛邀請學有專精的教育學者撰稿著述,此計畫已獲得極佳迴響。葉前校長《教育的理念》是本計畫系列出版的第一本專書,其精深的教育理念,不但是教育叢論的典範,也為「教育文選系列」之推動落實奠基。
教育與宗教、藝術、科學一樣,都是生命枝葉的一環。教育的目的在指引人進入自由、高尚的人生境界。「教育文選系列」的推動,旨在凝聚教育學人之經驗與學識,深化教育理論研究與發展應用,葉前校長不但是專業的教育專家,更擁有豐富的教育行政經驗。
《教育的理念》一書深入於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經驗,對於教育的歷史與趨勢,教育的理論與哲學,及教育的行政與實務均有精闢深刻的闡述。內容豐富多元,涵括遼闊的面向與縱深。從五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發展開始,涵蓋了教育理論與哲學、近代知識論與教育,從哲學觀點對我國道德教育之省思,到系統教育理論和教育行政,以及民主法治與校園倫理,葉前校長以其豐富的閱歷與深厚的學養,信手寫來,無不閃耀其智慧的靈光,不是抽象的邏輯,沒有論辯的說教,每一章,每一節,都是生命真誠的話語,每一頁都是教育史料的金石之言,由此可以深深體悟,葉前校長對於教育工作的深情投入與認真執著。書中從教育的興起與流變,探其遠因,觀其發展,不但充分建立教育學科的架構,系統的論述,內容的深度,對於教育資訊掌握的完備與確實,更是啟引我們在教育的工作上,探索智慧和追尋理想的箴言。
教育是永恆的基業,唯有具備廣闊的視野,與高度的智慧,才能使人在無涯的知識教育中提昇,教育工作者更須具備高度的學識與熱誠,感謝葉前校長的拋磚引玉,期盼本書的出版是一個美好的開始,彰化師大將秉持高等教育的使命與熱誠,結合更多專家學者的經驗與智慧,為教育提供一個思考與學習的平台,致力教育推廣與研究的環境,肩負起教育文化的使命感,存萬古志業,創嶄新風華。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
郭艷光
謹序於白沙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