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果設計只是促使消費的手段,我們應該拒絕設計;如果建築只是為了彰顯社會和資產階級的所有權,我們應該拒絕建築;如果建築和城市規劃只是形式化了當今不公不義的社會分化,我們應該拒絕這個規劃和這些城市─直到所有的設計活動都是企圖朝向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屆時設計應當消失了。我們沒有建築也能活下去。」
1968年5月30日,第14屆米蘭設計三年展開幕之際,抗議群眾立即湧入、佔領了展覽會場並阻止其運作直至6月9日。以學生為首的抗議群眾訴求:身為設計者應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意識,更進一步達到對既有權力關係的批判。某種程度上,批判態度的內在衝突(該屆三年展的策展團隊包括著名的現代主義批判團體Team 10)更加激進化了義大利激進派的建築師,後續效應以受其衝擊影響最為顯著的資本主義批判建築團體例如Archizoom和Superstudio為其高峰。
諷刺的是,該屆三年展的策展主題為「大多數」。此次抗議行動雖不在展覽的初始規劃中,以文件化社會現象為其宗旨,之後仍收錄在第14屆米蘭三年展的官方出版品中:「年輕人的抗爭是典型的現象,可視為是社會的多數在轉變的過程中所引發的矛盾的強烈表現。次此抗議的方式顯示了新的組織原則的必要性─不只影響實體環境的結構和形式,也喚起了對建築和城市規劃的新的想像。」
身為空間專業者所應具備的不只是空間操作的能力,對所處時空的關懷和問題意識恐怕是更為關鍵的,包括自身所處的城市正在發生的空間議題(從場所權力到居住正義)、因應當下社會氛圍擾動而生的思考及反省(從民主價值到公民責任),和個人化批判觀點的建立(從自由意志到認知覺醒)。一方面是不可迴避的必須承受之重,而脫離舒適帶進行既有秩序的顛覆和重建、正面回應的態度和發聲的勇氣,也是這個世代的學生在即將踏出校園之際,值得被期待的珍貴特質。
召集老師 劉宛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