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中年創作,華人世界首度全譯版
我的朋友,我周遭所有人,
每天都在為我構築新的世界。
要是沒有他們的關愛,
我就算鼓起所有勇氣也活不下去。──海倫.凱勒
「孤獨算什麼?艱苦算什麼?猛烈拍擊的巨浪和深不可測的海淵又算什麼?
重要的是內在。只要心能看見,只要抱著充滿光明與幸福的夢想,一切不足為懼。」──海倫・凱勒
克服了失明與失聰障礙的海倫・凱勒,成了十九世紀的傳奇。她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開始寫作,更開始到世界各國旅行、演講。從遠處看像是童話故事,但近看卻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過程。《永不放棄的海倫凱勒:我的後半生》,在海倫・凱勒步入中年之時開始創作,終於在一九二九年出版。她以誠實坦率的筆調描述她面對日常生活的困境、她的好朋友馬克・吐溫及貝爾博士帶給她的影響、到世界各國巡迴演講、為了拍電影到好萊塢的生活、她的愛情、她的母親等等。
閱讀海倫・凱勒的人生故事和她的文字,在在讓我們體會到她所說的:「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苦難,但是也充滿了很多解決和克服的方法。」「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東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要靠心靈去感受。」
1. 美國《時代週刊》評選「20世紀十大英雄偶像」之一,海倫.凱勒的中年創作,台灣首度出版。
2. 海倫.凱勒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寫出對後半生的回望:與朋友的情誼、與蘇利文老師和母親的親密關係、初嚐愛情滋味、巡迴演講、為了拍電影到好萊塢生活⋯⋯等等,讓讀者一窺海倫.凱勒不為人知、精采豐富的下半生。
3. 藉由海倫.凱勒的第一手經驗,了解身心障礙人士可以突破自身障礙,迎向不一樣的人生境界,值得所有人借鏡參考。
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 (Helen Adams Keller June 27, 1880 – June 1, 1968)
出生在美國南部的阿拉巴馬州圖斯坎比亞鎮。父母親都出身望族。當她十九個月大時,一場大病使得她從此再也看不見也聽不見。在她七歲時,蘇利文老師來到她的生命,幫助她克服了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後來她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士。之後她更繼續刻苦學習,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與希臘語,成為了作家、教育家、社會運動家。她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十大英雄偶像」之一,並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譯者簡介:
郭庭瑄
生於望海的城市,現為文字手工業者。譯有「愛經典」系列(愛米粒出版)、《夜行大腦》等書。
聯絡信箱:realelise@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海倫.凱勒過世了這麼久,為什麼還要讀這本書?同為視障又聽損的身心障礙者,本書讓受身體限制的我們重燃希望與勇氣;站在一個助人者的立場,它帶領我們看到陪伴與引導的無窮智慧;而身為一位心理師,我更誠心推薦本書,它使我們深刻的領略,在面對挫折困境下,只要引發心理最強韌的力量,就能走出內心的黑暗,讓人生重現光明。──朱芯儀(第56屆十大傑出青年、視障心理師)
二〇一〇年九月,我以為只是單純的換了份工作,擔任高雄市聲暉協會身障者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這份機緣,一直持續到現在。
協會主要服務對象是聽障者,雖然服務對象還有其他障礙類別,但聽障族群的溝通著實給了我一場震撼教育。
當時協會配發一個公務手機,一支三星的anycall手機,打開只有滿滿的簡訊。這些簡訊都有共同的特色──有限的字數(那時候一則簡訊要三塊錢)、字句斷裂、錯別字、文法不順。我不知道自己寫的訊息聽障者是否看得懂,而他們的訊息,我也是半猜測半推論。
閱讀著海倫.凱勒前半生故事的吉光片羽,除了驚訝於那驚人的文字技巧以外,更讓我好奇視障又聽障的她,倒底如何去達成這樣細膩的感受與表述。但坦白說,閱讀過程中,我自己的內心是難受的──難過於需要傾盡財力、心力與時光,當然還有海倫.凱勒自己本人的才能與努力,才能達成她的夢幻狀態。但是,這種付出著實不是一般家庭有辦法去支撐以及理解的。整本書夢幻到我都要檢討起自己,是不是現實中服務了太多挫折的案例,所以打擊了我對於障礙者學習自立的信心。
但到了閱讀海倫.凱勒的後半生故事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海倫.凱勒晚年的回望,是那麼的自省與細膩。根據前言中的說明以及後來海倫.凱勒自己的解釋中,我開始意識到,許多加諸於海倫.凱勒身上的名氣故事,其實都是一種錦上添花的超譯。上、下兩本書閱讀起來,反倒有種趣味性──當然你要熬過上半本如夢似幻的情懷,才會在下半本中體會來自海倫.凱勒那種樸實無華的陳述感觸。
海倫.凱勒的文字,接近於我們現實服務中所看到的狀況。視覺障礙與聽力障礙的朋友閱讀上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比起一般人來說,真的需要耗費大量的心力,學習上也是。但這些過程往往在許多歌功頌德的報導中被忽略。實際上,障礙者連要做到一般的生活方式,都需要比一般人更努力才有辦法達到。
附帶一提,海倫.凱勒因為沒有視覺,所以她學習的手語是美國的文字手語,是用一個手勢代表一個字母,然後用拼字的方式打成單字,然後連結成句子表達,就像用電腦打字一樣的方式。這在學習上比較接近書寫的方式,也連結到整體表達的文法順暢性。
在美國及臺灣,通常聽障者使用的主流手語是自然手語(世界各國的手語無法通用)。臺灣的手語架構主要來自於日本以及部分大陸的影響,自然手語主要是依賴視覺印象,利用手勢去表達。大家在某些記者會上看到的手語翻譯員所使用的就是自然手語,不懂手語的人有時候透過手勢的演示,也會有部分理解。因為自然手語是依賴視覺上的形象動作去呈現,強調的是直接表達,因此在文法的結構上也就省掉了許多連接詞與主受詞。所以許多早期學習自然手語的聾人們,在文字學習與文章寫作上,常有文法錯落、字句倒裝等情形,閱讀上相當破碎,就像我一開始讀到的那些驚人的簡訊一樣。但那只是以聽人的閱讀觀點去解讀自然手語的文法,自然有許多格格不入的狀態產生。
遺憾的是,早期臺灣的聾人教育,或許是考量到要識字、要能順暢寫作、要想聾人們都可以有海倫.凱勒般的表達能力,教育部自行編創了一套屬於臺灣的文字手語。中文字高達四萬字,常用的約兩千字,每個中文字都有一個手勢。用這樣的方式,去逼迫從小就無法聽到聲音的孩子強記中文字,再用陌生手勢去代替那個字,怎麼想都不太符合現在的語言或文字學習的教育觀念。而這也是目前聾人團體們非常反對教育部持續推動文字手語的主因,不僅不實用,也忽略了聽障者的學習特性與困難。
附註:
1. 通常我們會稱聽力障礙的孩子為「聽障」,但另外有學習手語並以手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聽障者,我們則會稱之為「聾人」。
2. 近三十年來,因應助聽器以及電子耳的技術發展,越來越多家長會選擇讓聽障孩子使用輔具並加強口語訓練(就是書中提到發明電話的貝爾博士所推廣的教失聰者學會說話的系統),並讓聽障生融入一般環境學習。因此,近二十年來,進入啟聰學校學習手語的聽障者大量減少。現在的聽障生主要依賴口語、讀唇以及文字溝通(還是有許多學習問題),熟悉手語的年輕聽障者其實不多。
3. 手語學習以及口語學習,在這幾年來雙語教學的理論下,已被視為可並行的。
──鄭志釗(高雄市聲暉協會就服組長)
名人推薦:海倫.凱勒過世了這麼久,為什麼還要讀這本書?同為視障又聽損的身心障礙者,本書讓受身體限制的我們重燃希望與勇氣;站在一個助人者的立場,它帶領我們看到陪伴與引導的無窮智慧;而身為一位心理師,我更誠心推薦本書,它使我們深刻的領略,在面對挫折困境下,只要引發心理最強韌的力量,就能走出內心的黑暗,讓人生重現光明。──朱芯儀(第56屆十大傑出青年、視障心理師)
二〇一〇年九月,我以為只是單純的換了份工作,擔任高雄市聲暉協會身障者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這份機緣,一直持續到現在。
協會主要服務對象是聽障者,...
章節試閱
I 調融的藝術
若我的文字結出的果實既不燦爛,也不美好,至少種子是甜的—那些種子都是朋友給我的鼓勵。
在我看來,一旦人老到可以寫回憶錄,就表示離開的時候到了,該死了。這樣能幫自己和其他人省下很多麻煩。不過,既然我輕率地決定活下去,我就要把我升上雷得克利夫學院二年級後的生活寫下來,加重他們的負擔。
我已經寫隨筆寫了好多年了。無論當下的心情如何、處於什麼情況,只要遇見我感興趣的事物,我都會分別寫點什麼,留下專屬的紀錄。我隨心所欲,想寫就寫,就這樣養成了雜亂無章的寫作習慣。我喜歡這樣。隨興書寫讓我有機會聊一聊、笑一笑,在過程中表達出內在的親切和友善。
我的目的不是要透過書頁傳遞特別的訊息或探尋連綿不斷的思緒,也不是要在心靈迷宮裡到處摸索、追求任何概念。我只是想把那些難以捉摸、倏忽即滅的想法和情緒記下來,讓它們自然開花結果。常有人告訴我,要是我能用言語描繪出更多轉瞬即逝的生活片段,或許就能為這個世界增添幾分同情、真誠和關心,讓人從中汲取活下去的力量。若我的文字結出的果實既不燦爛,也不美好,至少種子是甜的—那些種子都是朋友給我的鼓勵。
我在寫這本自傳時經常想到我的朋友羅布林上校(Colonel Roebling)晚年愛上的消遣。他當建築工人當了一輩子,年輕時曾參與建造布魯克林大橋,進行水底工程時,他在沉箱裡待了太久,結果意外受傷。幾年後,我去紐澤西州的川頓市拜訪他,他熱情地拿了一幅用紙做的拼貼畫,想讓我看看他的傑作。畫中有一條寬廣的大河,河上橫跨著一座宏偉壯麗的大橋,翠綠的山丘矗立在兩側,夏日的清藍水面倒映著如羊毛般蓬鬆的雲朵。每張紙都經過著色和裁剪以符合構想,需要極大的耐心、豐富的創意和巧手才能把數千張紙片拼湊起來,打造出流動的河水與美麗的風景。他從一個小托盤裡精心挑選出合適的光線、陰影、樹葉、漣漪,以及流暢的橋面跨度。
寫書的過程就跟羅布林上校創作拼貼畫一樣。個體的意識托盤裡散亂著成千上萬個經驗碎片,說是盤子裡裝著支離破碎的你也不為過。你的問題是要把自己與所在的這個世界,連同其中的山脈、溪流、海洋、天空、火山、沙漠、城市和人群,結合成一個和諧、連貫的整體。要是這些連續片段在兩分鐘內不斷改變,整合就會加倍困難。你拾起碎片,發現那些是「病態」的情感、舊有的信念和關係,隨著新的經驗堆疊,它們也會經歷奇特的轉變。我東拼西湊,試著把我的人生片段結合起來,可是怎麼拼都不對。等我好不容易創造出一幅完整的畫,才發現托盤裡還有無數細小的碎片,我不知道該拿它們怎麼辦。寫作的時間愈長,這些片段看起來就愈重要;所以我把畫面分割出來,重新開始。我仔細構思,勾勒出不規則的經驗線;沒想到事實與想像居然能以這麼古怪的方式融為一體,讓我大為驚奇。希望萬事萬物都能取得恰好平衡的個性讓我對結構美學有一定的要求,可是⋯⋯唉,我終於明白我的人生元素並不像羅布林上校的小紙片那樣經過仔細著色與裁剪。或許在造物主眼中,萬事萬物井然有序、充滿意義,莫不有因果,但在凡人看來,世界零零碎碎、錯亂難分,只覺得混沌的間隙中應有某種戲劇性的高尚、不凡或輝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的人生故事》前半部匯集了我在雷得克利夫學院每兩週一次寫的英文作文,內容多半是日常生活,指導老師是查爾斯.湯森.科普蘭教授(Charles Townsend Copeland)。我從來沒想過要出版,也不記得巴克先生(Mr. Bok)為什麼會對這些文章感興趣,只知道有天早上,我上拉丁文課上到一半,被叫出去見《婦女之家》雜誌的威廉.亞歷山大先(William Alexander)。如果我沒記錯,亞歷山大先生說,巴克先生希望能以每個月分期連載的方式在雜誌上刊登《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的人生故事》。我以課業繁重、能力不足為由婉拒了他。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妳已經寫了很多作文啦。」
「你怎麼知道我在寫作文?」我忍不住驚呼。他笑著回答,發掘這些事就是他的工作。他很高興地說這些主題文章很適合登在雜誌上,於是我就簽了一份合約(當時我搞不太清楚自己在幹嘛),同意《婦女之家》每個月分期刊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的人生故事》,稿費是三千美元。當下我滿腦子只想到三千美元。這四個字有種奇妙的魔力。在我的想像世界中,故事已經寫好了,甚至在「文學金典」裡占有一席之地。我的快樂與驕傲顯然沒有止境。剛開始一切都很順利,我已經寫了幾篇作文給科普蘭教授看過,他除了評論外還提出一些建議,讓我可以運用在第一章。可是過沒多久,我就發現自己靈感枯竭,所有適合的主題都寫遍了。我陷入水深火熱,嚇得不知所措。我完全沒有撰寫雜誌文章的經驗,不知道該如何修稿以因應特定的版面空間,也不知道時限有多重要,直到電報開始如雪片般飛來,又多又快,有如貪婪的鳥群飛向櫻桃樹,我才意識到麻煩大了。快遞郵件的字裡行間傳來鬱悶與失望的聲音:「我們必須馬上收到下一章」、「第六頁和第七頁不連貫,請補上遺漏的段落」。幾年後,巴克先生告訴我,跟盼著我的稿件、苦苦忍耐的《婦女之家》編輯相比,但丁《神曲.地獄篇》裡的人算是過得很愉快了。他說他下定決心,除非把所有稿子拿到手,否則絕不刊登連載文章;前幾年他跟我說,他後來就再也沒登過這類文章了。在情況最糟糕、最艱困的時刻,我的朋友麗諾.金尼(Lenore Kinney)向我提起約翰.梅西先生(John Macy)。當時麗諾剛結婚沒多久,她的先生菲利普.席尼.史密斯(Philip Sidney Smith)和梅西先生是同學。她說梅西先生非常聰明,是那種能把我從兩難困境中解救出來的遊俠。梅西先生是哈佛大學的英文老師,在雷得克利夫學院也有課,但我不認識他,麗諾便安排我們見面。我很喜歡他;他不但溫文儒雅、學識豐富,人也很熱心,了解我的難處,立刻動手救我脫離拖稿漩渦。我們仔細檢視我累積下來的素材,這些素材既原始又混亂,但他很快就用熟練的技巧把頑強的資料整理好,我們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把整個篇章寫得條理分明、前後連貫,讀起來也很流暢。巴克先生稱讚他是「天降救星」。自此之後,《婦女之家》都能在截稿期限內收到可用的稿子。
梅西先生本身就是作家,而且頭腦敏銳、思緒清晰,他的建議對我來說非常寶貴。他是我的朋友、我的兄長、我的顧問;如果這本書沒達到該有的水準、呈現出應有的樣貌,是因為少了他的支持,我覺得好孤單、好困惑。
I 調融的藝術
若我的文字結出的果實既不燦爛,也不美好,至少種子是甜的—那些種子都是朋友給我的鼓勵。
在我看來,一旦人老到可以寫回憶錄,就表示離開的時候到了,該死了。這樣能幫自己和其他人省下很多麻煩。不過,既然我輕率地決定活下去,我就要把我升上雷得克利夫學院二年級後的生活寫下來,加重他們的負擔。
我已經寫隨筆寫了好多年了。無論當下的心情如何、處於什麼情況,只要遇見我感興趣的事物,我都會分別寫點什麼,留下專屬的紀錄。我隨心所欲,想寫就寫,就這樣養成了雜亂無章的寫作習慣。我喜歡這樣。隨興書寫讓我有機...
作者序
終於,我也寫到這本自傳的最後一行,只是地點不在瑞士的洛桑,而是在紐約森丘的小書房。我抬起疲憊的雙手,離開打字機。我自由了。我的花園裡沒有相思樹,只有雲杉、冷杉與山茱萸,但我還是想用相思樹做為象徵。對我來說,相思樹代表我的人生道路,無數親友的關愛如陽光照耀著我。我想到的不只是那些尚在身邊的朋友,還有那些已在天堂安息的故人。在我心中,書籍也是我的摯友,陪我一同走過曲折蜿蜒的道路,對我微笑。燦爛絢麗的友情之光點亮了我的生命,賦予其美麗和意義。但願上帝能賜給我更多才華,讓我能用更貼切、更完美的文字來描繪,哪怕只能敘寫其中一小部分也好;可惜我只能隔著黑暗,對著朋友奮力拋出最真摯的祝福與深刻的感激。
我的自傳絕對不是什麼曠世巨作。無論其價值為何,都不是因為我有什麼厲害的寫作技巧,更不是因為描述了什麼扣人心弦的故事,而是因為上帝像待祂的愛子那樣待我、磨練我。祂削弱自己的光芒,帶領世人走上幫助失明者與失聰者的路。上帝讓我成為盲人的眼睛、聾啞人的嘴、孤殘無助者的手腳,可是我被囚禁在無聲的黑暗中,無法獨立完成祂的旨意,所以必須先有人來拯救我,那個人就是安.蘇利文,我的守護天使。
常有人問我,要是沒有蘇利文老師該怎麼辦?我微笑著回答:「派她來的是上帝,祂若把她帶走,自然會用祂的愛來填補這份空虛。」事實上,只要想到這個問題,我就覺得很害怕。我懷著沉重的心情凝望未來的歲月,希望女神似乎蒙上一層面紗,不安與恐懼赫然甦醒,在黑暗中朝我襲來,螫得我遍體鱗傷。我渾身顫抖,不停禱告,祈求上帝不要把她帶走;如果她走了,我就真的看不見也聽不見了。
回首過去,最令人難忘的就是蘇利文老師來到我身邊那一天。當時的她是名年輕女子,孤身一人。她小時候曾雙目失明,後來恢復了部分視力。她離開朋友,離開熟悉的生活,獨自來到兩千四百多公里外飽受內戰摧殘的小鎮。周遭的一切對她來說無比陌生。除了一個睿智的頭腦和一顆勇敢的心,她手邊幾乎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任何教學經驗,唯一受過的訓練就是閱讀豪伊醫生與蘿拉.布里奇曼的研究報告,除此之外沒有人幫助她、給她建議,可是她卻排除萬難,接受這項世上最難的教育挑戰。
也許蘇利文老師的教學方法確實有些缺點和不足,天資聰慧的她也很明白這一點。不過,也許正是因為這些不完備,她上課才會充滿新鮮感。老師的陪伴帶給我許多歡樂,她和我一起探索世界,分享發現新事物的喜悅。她總是面帶微笑,巧妙應對我的天真與好奇,用無窮的聰明才智耐心說明,解開我的疑惑。那段日子裡,我對這個世界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她愛我。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雖然命運設下重重阻礙,讓我難以體驗生活,但蘇利文老師傾盡全力彌補我失去的一切。她陪在我身邊,引領我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想盡辦法讓我能與外界直接交流。在雷得克利夫學院那四年,蘇利文老師總是陪我坐在教室裡,用她柔軟又會說話的手指在我掌中一字一句拼出課堂內容,以同樣的方法讀書給我聽,舉凡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還有哲學、歷史、文學和經濟學⋯⋯各個領域都難不倒她。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地帶我領略人類思想的精華,一窺他們的成就。為了我,蘇利文老師不顧眼科醫生的警告,過度用眼,最後只能靠康拉德.貝倫斯博士特製的眼鏡輔助才能勉強讀寫。在我們努力催生這本自傳的過程中,貝倫斯博士就守在一旁,想方設法保住老師雙眼僅存的一點視力和微光,這樣她才能把打出來的書稿拼給我讀,引導我奔騰的思緒,讓我不至於脫離原來構思的框架。
我常常在想,要是沒有遇見老師,我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模樣?我想不到還有誰能取代她的位置。我覺得她成為我的導師絕非偶然。童年的不幸遭遇與艱困生活讓她不得不在小小年紀就開始思考生存問題。威靈頓公爵曾說,滑鐵盧之役的勝利歸功於英格蘭運動場上的鍛鍊;我想我可以說,蘇利文老師的人生悲劇成就了我的教育。因為她的童年很不快樂,所以她非常理解我內心的空虛。我的學業與工作表現常不盡人意,讓老師失望傷心;每當想起這些我都百思不得其解,不懂她究竟在我身上看到了什麼,讓她多年來一直不離不棄,陪伴左右。
她原可以去過自己的生活,說不定會比大多數女性更幸福。她思緒清晰、膽識過人、慷慨無私,靈魂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這些特質足以讓她成為那個時代的女性領袖,而她清新的筆觸與敏銳的洞察力也能讓她在文學界占有一席之地。可是她關上機會之門,拒絕了這些可能,凡是會讓她離開我的事她都不考慮。她在我無聲的世界中找到了快樂,還說教育我的經歷就是她的人生故事,她的工作就是她的傳記。她把一個女人最美好的年華給了我,至今仍日日夜夜無私奉獻,為我付出。她為我做的一切無法用言語來解釋和定義。是她的友情點燃我的生命,釋放我內在的潛能;是她讓我突如其來的靈感幻化成真;是她堅定了我幫助他人、服務他人的決心。她一步一步,慢慢把我帶出脆弱無助的世界,造就了我的人生。沒有人比我和老師更清楚生活中有多少失落、多少缺憾;即便如此,她仍一點一滴努力堆疊,豐富我的生命。
她帶我踏出黑暗的囹圄,走進燦爛的時刻與美好的思想之境,感受愛與夢想交織的光芒。哲思的蓓蕾在精神花園的高牆內悄悄綻放,愛也在我的心田盛開,散發甜蜜的芬芳。春天在寂靜幽隱的童年回憶角落歡聲歌唱,漆黑的夜空閃耀著看不見的點點星光。
蘇利文老師為我打開緊鎖的存有之門,我的靈魂欣喜雀躍,雙腳感受到大海的吟詠與震顫。幸福如潮水般湧來,就像陽光灑落大地。我張開雙臂,盡情探尋生命。
終於,我也寫到這本自傳的最後一行,只是地點不在瑞士的洛桑,而是在紐約森丘的小書房。我抬起疲憊的雙手,離開打字機。我自由了。我的花園裡沒有相思樹,只有雲杉、冷杉與山茱萸,但我還是想用相思樹做為象徵。對我來說,相思樹代表我的人生道路,無數親友的關愛如陽光照耀著我。我想到的不只是那些尚在身邊的朋友,還有那些已在天堂安息的故人。在我心中,書籍也是我的摯友,陪我一同走過曲折蜿蜒的道路,對我微笑。燦爛絢麗的友情之光點亮了我的生命,賦予其美麗和意義。但願上帝能賜給我更多才華,讓我能用更貼切、更完美的文字來描繪...
目錄
第一章 調融的藝術
第二章 青春,哦,青春
第三章 我在倫瑟姆的日子
第四章 我們的馬克・吐溫
第五章 願能成為他人的光
第六章 征服無聲的世界
第七章 巡迴演講
第八章 我的老友貝爾博士
第九章 投降
第十章 旅行的意義
第十一章 愛情的模樣
第十二章 好萊塢奇遇記
第十三章 舞台生活
第十四章 我的母親
第十五章 希望的曙光
第十六章 存在的本質
第十七章 友情物語
第十八章 探險隨筆
第十九章 眾妙之窗
第二十章 無眠的思緒
第二十一章 我的守護天使
第一章 調融的藝術
第二章 青春,哦,青春
第三章 我在倫瑟姆的日子
第四章 我們的馬克・吐溫
第五章 願能成為他人的光
第六章 征服無聲的世界
第七章 巡迴演講
第八章 我的老友貝爾博士
第九章 投降
第十章 旅行的意義
第十一章 愛情的模樣
第十二章 好萊塢奇遇記
第十三章 舞台生活
第十四章 我的母親
第十五章 希望的曙光
第十六章 存在的本質
第十七章 友情物語
第十八章 探險隨筆
第十九章 眾妙之窗
第二十章 無眠的思緒
第二十一章 我的守護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