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如鴻毛的意外插曲,卻引發重如泰山的歷史變局!
海洋的連結,如何成為美國打贏獨立戰爭的助力?
最擅長描寫外交風雲的歷史學家,
甘迺迪總統也是她的忠實讀者!
兩度普立茲獎得主,芭芭拉.塔克曼,
描繪人性貪婪、愚昧與勇氣的大師之作,
重現美國史上關鍵時刻。
海洋的連結,如何成為美國打贏獨立戰爭的助力?
最擅長描寫外交風雲的歷史學家,
甘迺迪總統也是她的忠實讀者!
兩度普立茲獎得主,芭芭拉.塔克曼,
描繪人性貪婪、愚昧與勇氣的大師之作,
重現美國史上關鍵時刻。
今天的世界強權美國,
也曾是個尋求國際承認的新生勢力。
而美國得到的第一個國際承認,則來自加勒比海的一座小島,
荷蘭人對著一艘懸掛大陸會議旗幟的船艦發出的禮砲,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禮砲打響的,不只是美國的獨立之聲
也有當時的國際角力、貿易利益、海軍戰略,還有
舊世界人們各自對「獨立」、自由、啟蒙精神的想像……
獨立之聲:聖佑達修斯島的禮砲事件
1776年11月16日,一艘懸掛大陸會議旗幟的北美軍艦,在駛進荷屬聖佑達修斯島的港口時,得到當地總督的禮砲致意。聖佑達修斯的禮砲聲雖小,卻是18世紀最重大的國際事件:這是美國首度獲得國際承認的時刻。後來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曾經親臨該島,立碑致意。
不過,這聲禮砲可惹毛了當年馳騁海上的大英帝國,在他們眼中,「叛亂」的北美殖民地是「海盜」跟「亂臣賊子」,不配得到「國家」規格的待遇。這起事件也讓已經關係緊張的英荷兩國衝突加深,為幾年後的英荷戰爭埋下了伏筆。
自由之海:新生美國如何突破重圍
在18世紀,海上戰力往往是戰爭的決勝點,海洋貿易、海事關係也是經濟的命脈。1775年,正要與不列顛開戰的北美大陸會議也深知這點,他們決議要統合殖民地各州的力量,任命海軍委員會,提撥預算,建立一支「國家級」的海軍。
但是,美國的「初代海軍」只有四艘船,還是從商船改裝的,懸掛的旗幟則向費城的一家女帽店訂製。對手不列顛,則擁有當時世上最富庶的殖民地,與最強的海軍艦隊。小蝦米對大鯨魚,這場仗要怎麼打?是什麼讓戰爭的情勢翻轉?
史家之筆:書寫國際局勢裡的眾生相
兩度普立茲獎得主,美國暢銷歷史作家芭芭拉‧塔克曼別出心裁,從國際與海洋的角度,講述美國獨立的故事。塔克曼擅長描寫國際局勢的波雲詭譎,也懂得捕捉歷史人物的獨特韻味,連甘迺迪總統也為之折服。她的著作不僅是紐約時報排行榜的常客,更形塑了一代人對歷史與外交的認識。
在這本暢銷經典中,芭芭拉‧塔克曼以栩栩如生的筆法,描繪了18世紀的海上國際局勢:國王、議員、將軍、外交官、無名的海員等等,紛紛交會在這歷史時刻的舞台上,運籌帷幄、艱苦奮鬥,有的誤判局勢,鑄下大錯……而他們的成敗血淚,為一個新的國家、一種新的政治理想,鋪平了道路。
本書特色
★從國際外交角力重審美國獨立史,動盪時代最需要的外交史視野
★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見證人性中的貪婪、愚昧與勇氣
★追尋自由民主的道路從不容易,歷史可以給我們一點借鑑和鼓勵
★【特別收錄】:不只是華盛頓與獨立宣言──翁稷安教授推薦序
推薦人
seayu|歷史作家、「即食歷史」部落客
翁稷安|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陳建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黃惠貞|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時代雜誌》
「[本書]的出版,以及它所帶來的智慧與樂趣,都值得以21響禮炮致敬,開火吧。」
★《柯克斯書評》
「塔克曼的另一部傑作,研究全面,深具可讀性。」
★《洛杉磯時報書評》
「書中的軼聞與巧妙的人物描寫,讓這本書在三十年後依舊精采絕倫。」
★《芝加哥論壇報》
「一本令人信服的書,充滿了有趣的畫面、場景與人物。」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緊密的論述,精巧的架構……她以本書的寫成為美國有所成的一切發出了一響禮砲,但也為其有所失的地方吐露了深沉的一嘆。」
★《時人雜誌》
「沒有哪本小說可以比這段光輝歷史中的那一幕更令人起雞皮疙瘩:當法國士兵搭船於一七八一年抵達賓州的卻斯特,望向碼頭並看到一名挺拔而熟悉的身影:喬治‧華盛頓……能夠精準中不失熱情的手法重建這些場景,是塔克曼的才華的一環……一本講述人性貪婪、愚昧與勇氣的精彩作品。」
★《休士頓郵報》
「這本書堪稱『鼓號』歷史寫作的巔峰(或許在此例中我們應該說這是『帆桅』歷史比較切題)……以出人意表與炫目耀眼的行文呈現了微觀的細節與宏觀的理論,芭芭拉‧塔克曼的作品再度展露光華。」
★《匹茲堡新聞報》
「清新、生趣……作者敏銳的人性洞察與她對十八世紀政府與軍事戰術的淵博知識,解鎖了這場歷史衝突中,處於基本事實背後的詭計與與動機。」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作者以宏觀的視野,說明美國獨立戰爭,不單是英美之間的衝突,更是英法傳統強權間的博弈,以及英荷兩國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的過程。本書難得之處,是將看似影響當時世局甚微的北美洲殖民地抗爭,置於英、法、荷等陸權與海權強國間長期的權力競逐,所交織而成的歷史框架內,凸顯十八世紀的英國縱有強權之名,但並無強權之實,英國海軍內部問題叢生,加以政治人物過度自信與戰略錯誤,導致其在爭奪歐洲霸權及壓制殖民地動亂間左支右絀,終至失去北美洲殖民地的控制權。」
★黃惠貞|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只看書的內容,會認為這是一本構思精密的小說,其精彩之處讓人覺得應該要拍成電影或做成線上遊戲呢!作者告訴我們一場打了八年的獨立戰爭,其中,國際外交角力的重要性甚至高於各地戰役的勝負。這是段浸潤於兩千年帝制文化的老百姓們需要認識的重要歷史,從中去思考權力從貴族與君主的聖心獨斷,移轉到憲法與人民代表的手中所需要的心理裝備和國際視野。嘻!所有令人震懾的歷史佳作其實都是當代時事的精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