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東亞成員,日中韓港台歷史課無法迴避的岡田史學!」◎開創新型史觀◎
他是美國新清史的思想和學術源頭,
哈佛大學歐立德就是他唯一承認的美國弟子!
◎反思漢籍侷限◎
他擅長滿、蒙、藏、梵等十四種語言,分析多語史料,
是內亞研究權威,卻面向大眾書寫!
◎超越國族框架◎
他打破日本史、東洋史與西洋史的分野,
用全球史描繪歷史的真實樣貌!
====================
在台灣出版市場上,若想找尋研究東亞史、內亞史,乃至於世界史的權威書籍,多半得從日文翻譯書著手,這是因為日本學者能跳脫中國視角與歐美視角,以更宏觀的視野來觀察整個東亞大陸的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史學大師、「新清史的先行者」——岡田英弘。
█站在日本史學大師的肩膀上
在岡田英弘於一九五七年以《滿文老檔》研究獲得第四十七回「日本學士院賞」之後,長達六十餘年的研究與創作生涯在日本史學界引發極大爭議,但不可諱言的是,他的確是右翼史觀的大家、也是新清史的思想和學術源頭,其影響力至今不輟。
他擅長多語研究——根據其夫人、同時也是《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作者宮脇純子指出,岡田英弘能夠掌握十四種語言,包括滿、蒙、藏文等,因此他的研究能從最多元的材料著手,研究區域更橫跨亞洲,從滿洲、西藏、台灣、蒙古,乃至於朝鮮,足證其學術視野的遼闊與格局的高拔。
在其已出版的台灣出版品中,《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中國文明的歷史》更是經典不墜。他試圖打破國族框架,從東亞史的角度重新建構世界史、日本史與中國史,換句話說,日本史、東洋史與西洋史在他筆下再無分野,全球史的歷史真相終能在讀者眼前豁然開朗。
█岡田史學帶給台灣人的啟示
傳統的歷史教材裡,台灣史深深陷入中國史的框架中無法超脫,台灣人的歷史教育始終建立在中華史觀之下,教科書裡寫的是中國歷史五千年,奠基於中原,中原之外是蠻夷之邦,即便有所謂的外族政權「蒙古/元」、「滿洲/清」入主中原奉行正朔,也要將其包裝成漢化王朝。這樣的歷史理解,不但無法讓台灣人得知東亞史與內亞史之間的關聯,同時也忽略了台灣的主體性;然而,台灣史不該只是被限縮在中國史的角落,它仍然有完整的歷史脈絡需要補齊。
要想書寫重視台灣主體意識的台灣史,必得站在史學巨人——岡田英弘的肩膀上!他的眼光獨到,出版作品以多語文獻佐證、也配合田野調查,為讀者建構了豐富完整的史學森林。當台灣出版市場引進更多岡田英弘重塑東亞史觀的書籍,我們更能從中知道,距離書寫台灣史的日子不遠了!
事實上,岡田英弘與台灣的連結,早在一九九六年就已建立!他曾透過《台灣的命運》(台湾の命運-最も親日的な隣国)一書關注台灣自己的歷史,以及「台灣史的誕生」。當我們將歷史書寫定錨為建構台灣主體性、放眼東亞關係的建立時,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台灣的歷史課真的不能再迴避岡田史學了!」
=======================
█全三冊內容介紹:
《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跳脫出歐洲中心(對立)和中國中心(正統)論,
面向大眾讀者所寫的顛覆史觀之作!
反思自身狹隘的史觀,告訴你歷史課本裡失去真相的世界史!
對於世界史的書寫,我們始終糾結在兩種史觀——地中海型和中國型歷史——的衝突中。由於這兩種史觀各自發展,我們既無法用西洋史觀解讀東洋史,也難以用東洋史觀看待西洋史,因此整體世界史的形塑始終難以實現。
然而,遊走歐亞的遊牧民族與蒙古帝國,卻能打破這樣的藩籬,藉由中央歐亞草原之道,不僅讓西方地中海世界從古代逐步進入到大航海時代,也讓東方中國在遊牧文化的長期影響下,逐漸蒙古化,成為蒙古帝國的繼承國。可以說,遊牧民族與蒙古帝國正是推動世界史發展的關鍵角色。
於是,解決東西洋史觀衝突的焦點,正是歐亞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是他們改變了歐亞大陸的文明,融合了東西洋史觀,統合了世界的整體史觀。因此,在蒙古帝國成立之前的時代實為世界史以前的時代,而當一二○六年蒙古推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的那一刻,則正是「世界史」誕生的瞬間。
《世界史的誕生》乃史家岡田英弘面向大眾讀者所寫的顛覆史觀之作,不僅跳脫出歐洲中心(對立)和中國中心(正統)論,更以宏偉筆調,呈現出一部以蒙古等遊牧民族視角所型塑之真實的「世界史」。
=======================
《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
解讀中日韓史籍中的書寫動機,顛覆古史迷思;
擺脫國族情感,從歐亞大陸與日本列島共通的角度出發;
將日本史作為東亞史的一部分,剖析真實的日本建國史!
「日本天皇萬世一系」、「日本人是純粹的大和民族」,這是多數日本人心底的想法。自日本正統史書《日本書紀》誕生以來,日本人即逐漸認定日本的歷史,即是自西元前七世紀就獨自以日本列島為領土建國的歷史,之後的千秋萬世皆由天皇統治。然而,日本的歷史真的能自外於其他世界而發展嗎?這是否只是一種古史迷思?
岡田英弘表示:「『日本』這個觀念是七世紀後半建國運動下的產物,而建國是對抗中國侵略的自衛手段。」如果希望將日本列島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撰寫世界史,那麼就必須超越日本的國史、韓半島的國史、中國的國史等框架,從歐亞大陸與日本列島共通的角度出發。
為此,日本人必須擺脫國族情感,才能真正解讀日本史的建立與發展。於是,在其針對中國史書(如〈魏志倭人傳〉)、日本史書(如《日本書紀》)與韓國史書(如《三國史記》》的比對與剖析之下,日本人的古史迷思終被顛覆。
《日本史的誕生》超越國族框架、顛覆古史迷思,不僅深度分析中日韓史籍中的政治性質,還原其背後的書寫動機,更擺脫過去以繩文時代、彌生時代與大和時代的歷史區分,而將日本史作為東亞史的一部分,追索日本建國的來龍去脈。
=======================
《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
綜觀亞洲大陸的歷史、剖析「中國文明」的本質;
不以傳統「漢族」為主線——不只解構、更要建構!
從各個族群的流動,來解釋中國文明的誕生、演變、與終結!
岡田英弘說:「本書不採取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國人,作為國民歷史的中國史形式。」那麼,如果不將「中國史」視為「漢族」的「國民歷史」,我們該如何重新建構「中國文明的歷史」?
岡田英弘認為,「中國文明」指的是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一直到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日本戰勝、清國敗北為止期間,在現今認知的「中國」空間範圍內所發展的「文明」。在先秦時代,「中國」還沒有成立,而在之後的現代,中國的傳統文明斷絕。
更細部來說,「中國文明」以前的時代是蠻、夷、戎、狄的時代;後來被出身西戎的秦統一,結果出現漢字、都市、皇帝,在長達二千多年間,中國式的文明成為中國的主流。然而,「中國人」只是文化上的概念,以人種來說,「中國人」屬於「蠻」、「夷」、「戎」、「狄」的子孫。
與傳統的「中國通史」不同,作者將「中國文明」的歷史重新劃分為三個時期,而甲午戰爭宣告超過二千一百年的皇帝制度和中國文明的結束。明治維新開始後的日本,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打敗過去的大國——清。受到衝擊的清朝決定走向現代化,派遣許多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西洋的新文化。自此之後,中國依舊持續模仿日本。這個時期的中國已經沒有獨創的文明——「中國文明的歷史」就在十九世紀劃下句點。
作者簡介:
岡田英弘(おかだ ひでひろ)
一九三一年生於日本東京,一九五三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系。專攻滿洲史、蒙古史,在中國史、古代日本史、韓國史等領域也多有鑽研。一九五七年,二十六歲以《滿文老檔》研究獲得「日本學士院賞」,為日本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曾經前往美國與西德等地進行研究,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洲與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二○○八年獲得蒙古國頒發之北極星勳章。二○一七年過世。
著作甚豐,已出版的繁體中文版有:《皇帝的家書》、《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中國文明的歷史》(以上均為八旗文化出版)、《從蒙古到大清》等。
譯者簡介: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現任專業中日筆譯、口譯人員。譯有《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中國文明的歷史》、《中國為何反日?》、《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草原王權的誕生》、《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以上均為八旗文化出版)、《從蒙古到大清》、《代表的日本人》、《餐桌上的日本史》等。
章節試閱
試閱1:《日本史的誕生》_日本型的歷史屬於反中國
日本的歷史從七二○年完成的《日本書紀》開始。西元前一○八年,漢朝武帝滅了朝鮮王國,韓半島成為了直轄的殖民地。從此之後,日本列島上的倭人住民不斷受到中國文明的衝擊,就算如此,一直到他們寫下《日本書紀》為止,經歷了八百年以上的歲月。
在這段漫長的原始時代,倭人們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屬於亞洲大陸,但尚未擁有屬於自己的歷史。這些倭人們在七世紀突然覺醒,成為了日本人,這是因為面對中國的威脅而必須採取的自我防衛。
六六○年,唐帝國與新羅王國聯手,大軍登陸韓半島,首先滅了百濟王國。由於百濟長年都是倭國的同盟國而與新羅為敵,因此當時的倭國女王皇極(等於齊明)派遣倭兵前往韓半島,試圖復興百濟。然而,在六六三年的白村江之戰中被唐軍擊潰。接下來,高句麗王國也在六六八年被唐軍所滅。
倭人們就這樣完全被趕出了亞洲大陸,在海上孤立。成為世界孤兒的倭人們緊急團結,開創了日本列島最初的統一王國─日本國。高句麗滅亡的六六八年,在近江大津即位的天智天皇成為了日本最初的日本天皇,這就是日本的建國。
與擁有歷史的中國文明絕緣而完全孤立的日本,由於同樣也是擁有歷史的文明,為了與中國對抗、主張獨自的自我認同,必須要有自己的歷史。著手編纂國史的是天智天皇的弟弟天武天皇。
六八一年開始著手,經過三十九年,七二○年《日本書紀》完成。內容主張,天智、天武兄弟的祖先從天上諸神手中繼承正統,一直以來統治日本列島整體,而且完全無視中國的影響。這與從中國的紀錄當中看到的事實完全相反。但從日本建國原本就是為了預防中國的侵略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什麼有必要做出這樣的主張。
無論是哪一個文明,最初寫下的歷史,其框架限制了人們的意識。《日本書紀》中表現出的「日本與中國對立」、「獨自從天繼承正統的國家」的這些思想,永久地決定了日本的性格。這種思想本身借用的是中國自《史記》以來的歷史框架,屬於中華思想的一種,定出與中國正統不同的日本正統,當然就代表了中國和日本不能兩立。因為,天命的正統全世界應該只有一個。
日本的遣唐使以八三四年的第十七次為最後遭到廢除,期間一次也沒有帶著正式的國書前往唐朝。也就是說,日唐之間不存在正式的外交關係。這代表了中國皇帝不承認世界上還有其他與之對等的存在,因此不可能收下日本天皇的對等國書,兩國當然也就不可能建立對等的外交關係。
進入十五世紀,前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自稱日本國王,派遣使者晉見明朝永樂帝,他的兒子將軍足利義持,獲永樂帝封為「日本國王」。其子孫一直到一五四七前為止,總共朝貢十一次。然而,征夷大將軍一職由天皇任命,並非日本真正的元首,因此也稱不上是正式的外交關係。
結果,日本與統治中國的政權第一次建交是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的《日清修好條規》。距離日本建國經過了一千二百年。
然而,這個《日清修好條規》的對象國並非中國,而是清帝國。清是滿洲人的帝國,這個時代的中國並非一個獨立國,充其量不過是在滿洲人統治之下的殖民地。因此,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日清戰爭不是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戰爭,而是日本與滿洲人的戰爭。日清戰爭的結果,日本領有臺灣,接受的不是中國的割讓,而是滿洲人清帝國的割讓。
無論如何,日本與尚在滿洲人殖民之下的中國之間建立直接外交的時間還不足一百四十年。也就是說,「日中友好」的歷史不過一百四十年。而且在這一百四十年間,無論是對日本還是中國而言都是災難頻頻。日本很早就成功近代化,但清帝國的近代化卻花了很長的時間也沒能成功。
日清戰爭之後,清朝終於著手輸入日本型的近代化,但結果卻是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導致的清帝國崩壞。翌一九一二年於中國誕生的中華民國,主張繼承了包括邊境在內的清帝國統治權,但實際上無法統治中國之外的地方。而且,雖然有共和國之名,但其實是軍閥割據造成內戰不斷,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愈深,則中國的狀況威脅日本安全的程度也愈大。這時俄羅斯發生革命,再加上共產主義的威脅,結果日本因為中國而做出錯誤的國策,導致接連發生滿洲事變、支那事變、大東亞戰爭,日本愈陷愈深,陷入亡國危機。
好在大東亞戰爭之後因為美蘇對立而使得日本再度與中國絕緣,期間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在蘇聯崩壞、共產主義威脅消失的現在,日本逐漸與至今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極度不穩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緊密的關係。
日本人自七世紀建國以來一直到十九世紀為止,一直在意中國的存在,卻又避免與中國建立深入的關係。所謂的鎖國是日本建國以來的國是。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看來是必然的結果,也是日本的歷史。因無法避免關係而被中國捲入,最後失敗的也是日本的歷史。
(本文摘錄自:《日本史的誕生》第十三章:關於歷史的看法)
試閱2:《中國文明的歷史》_中國以後的時代:日本的影響
◎榮耀的孤立結束◎
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是中國歷史的起點,在此之前是中國以前的時代,同樣地,也有所謂中國以後的時代。對於中國人而言,歷史不僅限於中國的範圍內,超越國境,在外面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決定中國的命運,這就是中國以後的時代。其分界點是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年)的戰敗。
不僅如此,以甲午戰爭為轉捩點,中國的社會和文化產生急劇的變化,放棄自秦始皇統一以來延續超過二千一百年的傳統體制,轉而採用歐美的體制替代。而且採用的歐美體制是已經在日本經過消化,融入漢字文化的體制。
為此,中國全面放棄至今為止累積的漢字語言的體系,新發展出以日本製漢語為基礎的、共通的溝通體系,這就是現代漢語的起源。中國的歷史在這裡失去獨立性,成為世界史的一部分,而且必須鑲嵌進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這就是中國以後的時代。
如同至此所觀察到的,所謂「中國」這一觀念的內涵,從最初指的是首都城廓的內側、擴大至漢字通用的範圍、再到從首都出發在軍事和經濟方面可以控制的範圍。在元世祖忽必烈汗統一之後,「中國」的觀念又擴大涵蓋至兩方面——漢字文化圈和漢字文化圈以外的區域。這樣的中國觀念在滿洲族建立清帝國之後定型。在這個時代,由於俄國人進入西伯利亞,因此最起碼在北方有劃定國境的必要。一六八九年,清康熙帝與俄國的彼得大帝簽訂尼布楚條約,擁有清楚國境的領土國家觀念萌芽了。在此之前的中國人,就算擁有「王化」,也就是皇帝權威可及之處就是中國的觀念,但並沒有中國是四面由國境線圍繞、擁有一定範圍的觀念。
一八四○年至一八四二年的鴉片戰爭,清朝被英國人擊敗而不得不開放港口,然而這並沒有對中國傳統的體制造成打擊。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當中,被外夷打敗的次數不勝枚舉,而且英國距離遙遠,人口又少,會使中國人意識到威脅的程度其實非常低。頂多就是採用了西洋式的武器,雇用西洋人技師等。
然而,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甲午戰爭戰敗,帶給中國人深刻的衝擊。採用西方式體制不過三十年的日本,而且是自建國以來就一直屬於中國文化圈的日本,竟然擊潰當時擁有最新式西洋武器軍備的李鴻章的北洋軍。這個事件戲劇化地證明了中國的傳統體制已經跟不上時代。中國榮耀的孤立時代已經結束。
◎日本型近代化路線◎
隨著甲午戰爭的戰敗,中國完全放棄了至今為止的傳統體制,改走日本型的近代化路線。廢除一千三百年來選出中國領導階級的科舉制度,改為起用從外國留學回來的人為官吏的作法。這時,留學生最多的國家是日本。日本自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以來已經有三十年,經過了一個世代,開發出了表現歐美新事物的文體和語彙,而且日本新創造出的漢字組合成為了這些文體和語彙的基礎。清朝的留學生學習、攝取、吸收這些新的文體和語彙。就像這樣,新的漢語大量入侵中國人的語言當中,而至今為止因為科舉考試而普及、以古典為基礎的文體和語彙遭到丟棄和取代。即便是對於留學日本以外國家的中國人而言,傳遞新事物的溝通手段也只有日本式的文體和語彙。新的漢語在中國全土大量設立的新式教育學校中,透過日本人教師和歸國的日本留學生推廣出去。於是,出現了文法使用舊有的古典文法、語彙借用日本開創的新語彙,介於兩者之間、被稱為「時文」的文體,且官府用語和新聞用語也開始使用時文。
甲午戰爭的另一個直接產物是軍隊的日本化。隨著中國近代化,首先必須強化的就是軍隊,清朝政府致力在中央和地方建設新式、也就是日本式的陸軍,這時成為新軍核心的便是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將校。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二年的辛亥革命就是由這些新軍發動;最終奪取政權的是擁有最強大新軍的指揮權的軍閥——袁世凱。
到了中華民國的時代,中國人的意識強烈受到日本大正民主的影響。日本政府也陸續強化對北京袁世凱政權的統治權。這時於一九一七年發生了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解體,至今為止被俄羅斯統治的諸民族紛紛發起獨立運動,給了被逐漸納入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之下的中國人希望。對此,更進一步推動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倡的民族自決原則。結果在一九一九年的巴黎和會,為了抗議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省的舊有權益,爆發中國人的民族運動——五四運動。自此之後,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當中,產生了反對日本的共同指標。
然而在此同時,可說是中文日本化極致的白話(口語)文,於一九一八年魯迅刊登在《新青年》的〈狂人日記〉中誕生,這一點非常諷刺。從這部作品之後,新漢語的水準已經到了可以表達所有日本文學主題的程度。
(本文摘錄自:《中國文明的歷史》第八章:中國以後的時代)
試閱1:《日本史的誕生》_日本型的歷史屬於反中國
日本的歷史從七二○年完成的《日本書紀》開始。西元前一○八年,漢朝武帝滅了朝鮮王國,韓半島成為了直轄的殖民地。從此之後,日本列島上的倭人住民不斷受到中國文明的衝擊,就算如此,一直到他們寫下《日本書紀》為止,經歷了八百年以上的歲月。
在這段漫長的原始時代,倭人們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屬於亞洲大陸,但尚未擁有屬於自己的歷史。這些倭人們在七世紀突然覺醒,成為了日本人,這是因為面對中國的威脅而必須採取的自我防衛。
六六○年,唐帝國與新羅王國聯手,大軍登陸...
目錄
《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前言
第一章∣一二○六年的天命——世界史從這裡揭開序幕
成吉思汗/蒙古之外的世界/羅斯的公爵們/立陶宛人/東羅馬帝國/阿尤布家族/西歐/統治世界的天命/歷史是文化/沒有歷史的文明——印度文明/印度文明/沒有歷史的文明——馬雅文明/對抗文明的歷史文化
第二章∣對立的歷史——地中海文明的歷史文化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被扭曲的神話/對立的歷史觀/《舊約聖經》的歷史觀/《啟示錄》的歷史觀/東西的對立
第三章∣皇帝的歷史——中國文明的歷史文化
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的構成/五帝/東夷的夏/北狄的殷/西戎的周/西戎的秦/正統的理論/班固的《漢書》——儒教/正史架構的定型/正史架構的裂痕/正史的缺陷
第四章∣創造世界史的草原民族
草原的遊牧民族/中央歐亞草原之道/印歐人/匈奴帝國的出現/遊牧帝國的理論/匈人的出現/羅馬「帝國」的虛構/第二階段的中國——鮮卑/中文的變質
第五章∣遊牧帝國的成長——從突厥到契丹
阿瓦爾人的出現/突厥人的出現/斯拉夫人的出現/突厥文字/西藏文字/回鶻人的祖先/中國的突厥人/契丹帝國/基督教傳向蒙古高原/党項人/可薩汗國/羅斯人的出現/欽察人
第六章∣蒙古帝國創造世界
《資治通鑑》的中華思想/金帝國/資本主義的萌芽/蒙古人的出現/蒙古的發展/伊斯蘭世界的突厥人/征服歐洲/征服西亞/征服中國/蒙古帝國的構造/蒙古帝國創造的各國國民/蒙古的繼承國——中國/蒙古與儒教/清朝復興蒙古帝國/蒙古的繼承國——俄羅斯/奧斯曼帝國——民族主義/蒙古與資本主義經濟/大陸帝國與海洋帝國
第七章∣從東洋史與西洋史到世界史
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的三大領域/日本史的特徵/中國型的西洋史/東洋史的失敗/蒙古帝國讓世界史變得可能/拉施德丁.哈馬丹尼的《史集》/貢噶多吉的《紅史》/杜撰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單一世界史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解說
‧後記
=======================
《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
序 章∣如何看待日本的歷史
作為世界史一部分的日本史/考古學和民族學無法取代歷史學
【第一部】倭國過去是中國世界的一部分
第一章∣邪馬台國過去是中國的一部分
〈魏志倭人傳〉的閱讀方式/特殊的中國歷史觀/中國史書的虛構/根據二項報告書寫成的〈倭人傳〉/〈倭人傳〉的真正價值/帝國是皇帝的私人企業/郡縣制度的本質/至今仍然不變的中國外交/日本的建國者是華僑
第二章∣邪馬台國的位置
〈魏志倭人傳〉中的邪馬台國/刻意撰寫的〈魏志倭人傳〉/得知邪馬台國位置的方法/邪馬台國的滅亡與其痕跡/邪馬台國是華僑的大聚落/邪馬台國(等於秦王國)靠近關門海峽
第三章∣親魏倭王卑彌呼與西域
帶有政治意圖的〈魏志倭人傳〉/邪馬台國爭論的誤解/製造幻象的中國內情/一齣「漢委奴國王」戲/三世紀時的東北亞與中國/「親魏倭王」卑彌呼的誕生/晉朝的創業/編纂《三國志》的內情
第四章∣倭人與絲路
中國的交通路徑/從韓半島到日本列島的貿易路線/與絲綢之路直接連接的日本列島/倭國與絲綢之路
第五章∣日本建國前的亞洲情勢
從倭到日本/建國以前的亞洲情勢/無法信任的《日本書紀》/過去是中國史一部分的日本列島/中國商人的貿易方式/中國的戰亂與倭國
第六章∣中國眼中的遣唐使
第七章∣〈魏志東夷傳〉的世界
三世紀的東北亞世界/中國人口銳減的影響/西漢初期的情勢/中國與東夷諸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從〈韓傳〉看到的奇特現象
【第二部】日本在外壓之下成立
第八章∣日本誕生
從奴國到卑彌呼——一世紀至四世紀初/河內、播磨、越前王朝——四世紀後半至七世紀初期/七世紀後半日本誕生
第九章∣神諭創造的「大和朝廷」
追溯傳說時代的天皇/並非實際存在的天皇的真面目/神武以來十六代是七世紀的投影
第十章∣新神話——騎馬民族說
第十一章∣日本人是單一民族嗎?
日本人的純粹民族意識/從歷史創作開始的自我認同/東亞史的實情/中國皇帝制度和日本列島的城市化/中國的動亂與周邊的異族/鎖國是日本國的本質
第十二章∣日語是人造語
人造國語是歷史的法則/七世紀的共通語是中國語百濟方言/從《萬葉集》所見的國語開發/《日本書紀》的歌謠表示/晚一步開發韓字的韓半島/紀貫之實驗開發的日語散文
第十三章∣關於歷史的看法
歷史是對事物的看法/日本型的歷史屬於反中國/從國史到世界史
‧後記
=======================
《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
序章∣民族的成立和中國的歷史
一、何謂中國?
本來的意思是首都/中國與蠻夷/China的語源起自秦朝/從支那到中國
二、中國文明的五個時代
國民國家的誕生/由漢字連結的中國文化圈/五個時代的區分
第一章∣中國以前的時代──各種族的接觸和商業都市文明的成立
一、中國文明的原型
神話時代的五帝
二、黃河文明──黃河與洛陽盆地
水路的體系化/南船與北馬相會之處
三、絲綢之路與毛皮之路、海上絲路
水路交通的要衝/往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路線/南道和北道/前往海上的路線
四、中華與四夷
最初的中國人是夏人
五、夏──「夷」的王朝
水路帶來的文明/夏人的都市/以龍神為祖先的王朝
六、殷──「狄」的王朝
東北亞的狩獵民族
七、周、秦、齊──「戎」的王朝
爭奪中國統一的地位
八、楚──「蠻」的王國
第二章∣中國人的誕生
一、中國人是都市民
中國人是文化上的概念
二、市場──都市的原型
左祖、右社、前朝、後市/以皇帝為頂點的大型商業組織
三、中國的官員
原則上無薪/田賦和裁判
四、中國話的起源
漢字的起源/文字通信專用的「雅言」/從商人語言變成中國話
第三章∣中國世界的擴大與文化變容
一、漢族的時代──中國史的第一期前期
焚書的積極意義/西漢版圖擴大/最初的人口大變動/儒教的國教化和漢字的普及
二、宗教祕密結社──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教信徒的叛亂──黃巾之亂/創立於四川的五斗米道
三、北族的時代──中國史的第一期後期
古漢族的滅絕/五胡十六國之亂
四、中國人和中國話的變質
反切和韻書的出現
第四章∣新漢族的時代──中國史的第二期
一、中國史的第二期──隋、唐、五代、北宋、南宋
新的漢族與人口重心的南下
二、《切韻》與科舉
漢字標準發音的整合/情緒語彙的發展受到阻礙
三、從漢族(北族)到北族(新北族)──第二期的前期和後期
隋、唐歷代皇帝的出身/後周王室也是鮮卑族
四、北京的重要性
新北族主導
第五章∣華夷統合的時代
一、蒙古的登場
《史集》記載的傳說/韃靼與克烈
二、契丹人和北宋的「中華思想」
承認皇帝並存/從屈辱衍伸出的中華思想
三、基督教傳向蒙古高原
寫給聶斯脫里派大主教的信/蒙古部族之祖海都
四、女直人的金
金滅契丹/成吉思汗的登場
五、蒙古帝國
用一代建立起的大帝國/窩闊台的歐洲遠征/忽必烈征服大理王國/採用國號大元/元朝的中國統一
第六章∣世界帝國──中國史的第三期前期
一、東亞的整合
君臨華與夷的皇帝
二、新儒教
朱熹整合思想體系
三、元朝
文永、弘安之役的背景/忽必烈領地的經營/八思巴文字的發明/窩闊台家的再起和反叛/皇太子真金猝死
四、元朝汗位的繼承
鐵穆耳汗的即位/弘吉剌派掌握實權/內亂與軍閥的崛起
五、白蓮教的紅巾之亂
瑣羅亞斯德教體系的民間宗教/元軍的衰退和紅巾政權/恭愍王的反抗運動/明軍的大都入城
六、明朝
只有虛名的皇帝/胡惟庸案/繼承元朝地方軍的「軍戶」/官僚派勢力的強大/永樂帝遷都北京
七、北虜南倭
企圖收復失地的元朝勢力和朝鮮建國/爆發土木堡之變/明朝的長城建設/倭寇和秀吉進攻朝鮮
八、滿洲的興起
明朝經濟與努爾哈赤的勢力/明朝拖延戰爭的內情/皇太極改變戰略/從女直到滿洲
第七章∣大清帝國──中國史的第三期後期
一、從明到清
明朝的自滅/清朝實權所及之範圍/滿洲人的部族組織「八旗」/康熙帝的政變/確立中國整體的統治權
二、清朝領土的擴大──蒙古
尼布楚條約/衛拉特的噶爾丹/蒙古的內亂/清朝的軍事介入/昭莫多之戰
三、清朝領土的擴大──西藏
影響藏傳佛教
四、清朝領土的擴大──台灣
國姓爺鄭成功/不知如何是好的台灣統治
五、清朝領土的擴大──新疆
與準噶爾劃定國界/統治所有蒙古裔的種族
六、北京話的發達
現代中國話的源起
七、人口的爆發
人口增加和華僑移居
八、連續發生叛亂
天理教之亂/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亂/兩太后的執政
九、邁向國民國家
走向「滿漢一家」之道
第八章∣中國以後的時代──日本的影響
榮耀的孤立結束/日本型近代化路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四個現代化」的意義
‧後記
《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前言
第一章∣一二○六年的天命——世界史從這裡揭開序幕
成吉思汗/蒙古之外的世界/羅斯的公爵們/立陶宛人/東羅馬帝國/阿尤布家族/西歐/統治世界的天命/歷史是文化/沒有歷史的文明——印度文明/印度文明/沒有歷史的文明——馬雅文明/對抗文明的歷史文化
第二章∣對立的歷史——地中海文明的歷史文化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被扭曲的神話/對立的歷史觀/《舊約聖經》的歷史觀/《啟示錄》的歷史觀/東西的對立
第三章∣皇帝的歷史——中國文明的歷史文化
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