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廳放書桌,而不放電視
紀元前七○年,耶路撒冷被羅馬軍包圍。即將淪陷之前,身為執掌耶路撒冷的拉比阿基帕,直覺到無法阻止耶路撒冷被攻陷,趁著黑夜出城。幾次逃過了生死關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羅馬軍的統帥韋斯巴襄,誠懇地向他拜託唯一的請求:「羅馬軍若是攻入城內,將會肆無忌憚地進行放火或是掠奪,所有的破壞都無所謂,但是拜託放過學校。」宮殿或是寺廟都比不上學校,那是攸關猶太民族的未來,希望教育可以繼續下去。羅馬軍統帥承諾說:「這麼小的要求我可以答應」,城池攻陷後,讓小小的學校建築得以保存下來。
──《塔木德》
猶太人的客廳大多沒有電視,取而代之的是放滿書的書櫃,還有可以坐下來看書和討論的書桌和椅子。即使有電視,一旦兒童節目播完後,成人觀賞的節目開始時,就會拔掉電視的插頭。猶太父母從兒女年幼時,就開始和他們約定只看兒童節目。當猶太家庭齊聚一堂,彼此分享輕鬆話題的用餐時間,很難想像有人會開電視看。因為子女總是看著父母做而跟著做,所以父母必須帶頭示範。
猶太人不在客廳裡放電視的第一個理由,是為了切斷透過視覺所傳達的強烈世俗文化。因為他們相信,在幼小的年齡不該看到的事情,就不應該讓孩子看。如此才能專注於學業上。猶太媽媽連對於像《時代》或《紐約週報》這種時事雜誌,也會先把穿著清涼的女明星照片,或是廣告頁撕掉再放進家裡。
第二個理由,是為了保護孩子免於遭受影音媒體的強力毒害。從小就習慣視聽影音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會想要得到更多的刺激和更強烈的聲光效果。很自然的,最後結果就是疏遠印著密密麻麻字體的書籍。孩子們越是高年級就必須讀內容更深奧、更複雜的書,但是因為討厭書,學習也必然落後。一九九六年諾貝爾獎得獎者,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彼得.杜赫提教授指出:「閱讀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動力。從小爸爸媽媽就讀很多書給我聽,六歲時我開始自己閱讀。讀書的理由是想要獲得想法,電視和讀書相較起來,無法傳遞較深入的內容(出自二○○六年於高麗大學的演講內容)。」擔心影音毒害會影響到學校教育,猶太人的學校連運用影片教學都非常慎重,這一點和韓國覺得用最尖端的投影器材來放映各種影片,當成最先進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出入。
家裡如果沒有電視會有怎樣的變化呢?美國東華盛頓大學芭芭拉.布魯克博士以三百八十五個家庭為對象,調查當他們不看電視時會出現的生活變化。撤掉電視機的家庭,其子女中有五一%是所有科目成績都得到A。其中有八三%父母表示:「有撤掉電視的效果」。當孩子不看電視時,會把時間拿來做其他活動,其中看書是占第一名(遊戲、消遣、運動等都排在後面)。調查對象中有八五%的人和家人相處時間變長,一七%每日兩小時以上,三七%每日一到二小時、三一%每日三十分到一小時。
《國小四年級定終身》的作者金明玉,其大兒子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了。記得當年他四歲時,迷上了一部動畫節目,在電視機前坐了幾個小時看得目瞪口呆,作家媽媽看到這種情景便下決心要把電視丟掉,到孩子完全戒掉看電視大約花了兩年的時間。這段期間不看電視所省下的時間,開始被拿來看書,漸漸的讀書量增加了,大兒子到國小六年級為止,已經讀了五千本書以上。作家媽媽讓她的兒子們只要手一伸就可以拿到書,於是在四面牆壁上,在符合兒子們眼睛高度的地方,放置了嚴選過的數百本書,一家人透過報紙、雜誌和書來與世界接觸。「現代人太習慣有電視的生活,錯以為沒有電視就沒辦法和世界溝通,真是相當遺憾。」
韓國人一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兩小時,若以一輩子來看,除了睡覺的時間,又多追加了十年的光陰被白白浪費掉。若能將那些時間用在閱讀、對話和玩遊戲上,我們的人生將有很大的不同。猶太父母將看電視的時間挪來和孩子一起閱讀與討論《摩西五經》和《塔木德》,從小開始透過閱讀和討論來培養邏輯思考力,猶太人席捲美國的學界、法律界,以及輿論界的理由就在這裡。猶太人即使是科學家或藝術家也都口才流利,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人比比皆是。猶太人為何在家庭和學校將電視撤掉,全心致力於多讀書和多討論,這一點值得逐項的加以深入探討。
不僅是電視,電玩或網路等,生活在現今的社會裡,被越來越多大量的影音資訊包圍,對影音資訊做適當管理的必要性成為當務之急,關於影音資訊毒害需要嚴格把關的觀點有幾個主要意義:
★ 第一、影音媒體持續刺激人類的注意力和感覺,給人帶來一股微妙的輕鬆和安全感,因此,讓人反覆地產生想要看影音資訊的欲望。這和藥物中毒的過程相當類似,讓人一定會超過原定的時間才關掉電視或電玩,或在吃飯、做家事時,讓人想再打開電視機的理由也是如此。
根據韓國電玩研發中心二○○六年所做的調查,顯示青少年十人中就有六人是因為電玩的影響,造成學業成績退步。每天玩電玩兩小時以上的青少年中,有二九.三%回答:「比玩電玩之前成績退步」,二八.八%反映:「學習變得不認真」。另外六九.七%回答:「比預期的時間玩得更久」。剛開始只是想要玩一小時就關閉電腦或遊戲機,但結果卻玩了兩小時、三小時。
★第二、影音中毒是讓孩子們成績退步的主要罪人。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報告顯示,持續接觸影片的孩子們左腦的活動大大地減少。右腦是掌管創造力和直覺能力,而左腦則是語言能力和數理能力,左腦一旦萎縮,邏輯力和分析力就會變弱,閱讀、寫作和算數能力也會退步。
根據紐約州立精神研究所的論文,孩子們看電視不僅占去了應該認真閱讀和做功課的時間,也讓孩子的專注力和對學校生活的興趣大減。電視節目看越多的青少年,大學升學考試失敗、注意力缺乏及學習障礙、厭倦學校生活、成績低下,以及對學校持否定態度的風險相對提高。
★第三、影音中毒讓孩子產生攻擊性和暴力性。聽說美國孩子在小學畢業前,目擊了八千個殺人事件和十萬個暴力行為。這單單只是針對電視所做的調查數據,若是擴大範圍,對電影和電玩等多樣化的影音資訊都加以調查,暴露在暴力影像下的頻率會增加更多。根據紐約州立精神研究所的報告,小學生看電視的時間越長,青春期犯罪機率越高。
★第四、若經常暴露在煽情的影片下,相對的會較早開始性行為,青少年性犯罪的風險也相對提高。二○○一到二○○二年,以一千七百九十二名美國青少年為對象所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經常收看性相關內容的連續劇,例如《欲望城市》和《六人行》的十幾歲青少年,相較於不看這些連續劇的青少年,落入性迷失的機率高出兩倍。
★第五、影音讓思考能力下降。電視為了抓住觀眾的目光,畫面約隔一到二秒就持續地變換,刺激末梢神經。從小就迷上電視的話,便會失去長時間、具廣度且深入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是因為,收看電視是原封不動的接收電視傳送的刺激,是一種被動的行為。當我們懷抱著滿腔的熱情,主動去做事情時,往往會產生專注力,而創造力也相對會提高。但是從小就習慣接收影音資訊的孩子們,收看的時間越久,只會需求更強烈更刺激的畫面,很自然的就疏遠閱讀。因為閱讀比不上影音資訊有趣,一點也不刺激,還需要長時間思考。
★第六、電視有礙於人際關係和感性教育的發展。習慣收看影音資訊的孩子,喜好坐在電視或電腦前,不喜歡和朋友見面聊天、跑跑跳跳玩耍,或是親近大自然,最後成為缺乏社交力的宅男或宅女的風險極高。
右手處罰,左手擁抱
《塔木德》中有句話說:「必須打孩子時,就用鞋帶打吧!」猶太人若是子女們犯錯,會毫不猶豫立刻施行體罰。不打頭,因為是智慧的根源,而打身體的其他部位。如果和子女外出時,孩子做了錯誤的行為,就算有重要的事情,也會二話不說,馬上帶孩子回家,打屁股並且好好數落一番。猶太人認為父母的手、口或是眼睛都一樣是教育孩子的工具。眼睛、口、言語和手實際給孩子有痛感,所以他們對自身的行為會有反省效果,可是體罰的目的並不是要給子女肉體上的痛苦,而是希望矯正子女的心,所以體罰必須避免造成心靈的傷口或肉體受重傷,並且在體罰之後父母一定要對子女有愛的表示,因為如果沒有馬上表示愛子女,只是體罰就結束了,那樣會產生支配子女、子女個性受到壓抑的結果,因此在體罰後必須擁抱子女,擁抱是表達愛的最好方式。
――馬文.杜凱雅
假設上幼稚園的兒子不小心打破擺在臥室的天價陶器,父母的反應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分青紅皂白就責備孩子,大發雷霆後,再以體罰收場。「笨蛋小子!這陶器有多麼貴重你知道嗎?」「你這少根筋的傢伙!我跟你說了多少遍叫你要當心!」「你為什麼老是這副模樣!現在你要怎麼辦?」接下來,罰他雙手舉高跪在客廳地板上十分鐘,處罰結束之後,任憑孩子自己搖搖晃晃地走回房間,父母沒一人理會他。
另一種是,在處罰後給予鼓勵。會跟孩子說明為何打破陶器是錯誤的行為,當然也會讓孩子了解那種行動會帶來多少損害。「受到處罰心裡很難過吧,你在經過這次事件後也該有覺悟,陶器是非常易碎的物品,所以務必要讓自己很小心。」嚴父慈母意指父親嚴格的要求,母親慈愛的包容。這是儒教文化圈傳統教育子女的方式,受到爸爸處罰的孩子,就這樣放任不管,在教育上並非良策。因為擔心自尊心受損的孩子,有可能漸漸出現脫軌的行為,不一定是嚴父慈母,隨著不同的狀況,有時可換成「慈父嚴母」,不管何種情況,父母必須有一方對於受到處罰而心理受傷、正陷入憂傷的孩子給予溫暖的安慰,這一點跟猶太家庭教育一致。
嚴父慈母的猶太表達法就是「右手處罰,左手擁抱」,在猶太家庭中父親擁有絕對權威,子女犯錯時,主要由扮演「黑臉」的父親實施嚴格的處罰,處罰後,母親會以慈愛的撫摸和溫柔的話語化解憂傷,並冷靜的向孩子說明為何被處罰,同時也教導孩子不再重犯錯誤。如果只是處罰就收場,會變成是父母在運用權威支配孩子,孩子也會因為無法自由表達自我而變得退縮。
猶太人的孩子從小就被訓練要找到自己該做的事,像是打掃自己的房間,或把自己的換洗衣物丟進洗衣機等。同時,徹底的接受禮儀教育,像是對訪客的問候語與行為舉止。所以,萬一孩子忘記自己該做的事而偷懶耍賴,或沒有確實做好時,父母在指責其過錯後,一定會留下時間讓孩子反省。父母通常會先聽孩子說理由,然後指出不對的地方,讓孩子不覺得委屈,進而真心覺悟自己犯下的過錯。
當這樣做之後孩子仍執意犯錯,父母就會體罰孩子。儘管體罰會引來批評,但猶太人認為有必要時仍要做出會讓身體感到疼痛的體罰,來導正孩子的心態。他們擔心當父母猶豫體罰與否時,孩子卻變壞了。比起承受這種後果,他們更相信體罰有教育效果。在《舊約聖經》裡也提到體罰的必要性「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十三章二十四節)「愚蒙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箴言二十二章十五節)「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言二十九章十五節)。
體罰必須有原則,事前告知孩子各種可能犯錯的內容和對應的處罰,沒有例外的徹底執行。然而許多父母在處罰上並沒有一貫性,都犯了相似的錯誤。如果父母的心情好,就當成雞毛蒜皮的事輕易地放過,但如果父母很疲倦或心情不好時,就會大發脾氣。更壞的是,無法理性地管教,反而很情緒化的對待,例如:孩子不聽話,有些父母會一時情緒激動,發洩式地處罰孩子,也有的父母會口出惡語、辱罵人格,甚至於賞耳光或出拳打孩子的頭,無法控制沸騰的情緒,導致處置過當。
沒有原則的處罰,只會助長子女的反抗心態並留下後遺症,這對讓孩子養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完全沒有幫助,還可能在人格的養成上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每個孩子都很聰明,他們很清楚父母是因為愛他們,而強忍著淚水處罰他們,或只是為了發洩自身的憤怒而感情用事。孩子必須是真心悔悟,才不會重蹈覆轍,處罰必須用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方式進行。
猶太人當孩子犯錯時,不打頭,而體罰身體的其他部位,因為頭是智慧的根源,最一般的做法大概是用手打屁股,並且教訓所犯的錯。不用掃把或是籐條等工具,直接用手打孩子,並不是討厭孩子,而是隱藏著「愛的杖」的意義,而且絕對不去比較兄弟姊妹的才能,因為即使是兄弟姊妹也都擁有完全不同的人格和才能,如果妄加比較優劣,反而令孩子感到絕望,喪失了發揮自身獨特優點的可能性。
專家所建議的「體罰原則」整理如下:
第一、父母在生氣狀態下不可以教訓或責罵子女。在猶太人的格言中有句話說:「心中有怒火時,無法教導別人」必須先讓自己憤怒的情緒冷卻後,再以冷靜的心情去指責子女的錯誤行為。
第二、子女的錯誤行為必須立即糾正。看著子女犯下錯誤,一點一滴累積心頭,然後一次掏空清算並非好的方法。
第三、不要只看結果,必須連原因都仔細查清楚再來責備。兒童經常會因為要彌補自己挫折的情感,而做出錯誤的行為。因此父母必須好好的推敲,子女的行為是偶發的,還是因為缺乏愛,沒辦法滿足欲求才產生的行為等等,針對不同原因要採取不同的對應方式。
最後遣詞用字必須非常慎重。在責備的過程中,父母通常比較容易激動,很容易使用「經常、絕對、真的、一定」等誇張的用語,「你這個孩子為什麼經常這樣呢?」「你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孩子如果聽了這些話,會接收到人格被汙衊的訊息,反而更容易產生反抗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