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測量與評量的歷程
第一章 教育測驗與評量:背景、議題與趨勢
1.1 教育評量:改革的氣壓計和槓桿
1.2 以測驗為基礎的五十年教改
1.3 測驗與評量的科技進展
1.4 大眾對測驗與評量的關注
第二章 測驗與評量在教學歷程中的角色
2.1 教學決定需要測驗與評量的資料
2.2 評量、測驗和測量
2.3 評量的一般原則
2.4 評量與教學過程
2.5 評量方法的類型
2.6 評量類型的摘要整理
第三章 教學目標與具體目標:評量的基礎
3.1 教學目標就是學習結果
3.2 從定義明確的目標到思考課程
3.3 敘述教學目標的方法
第四章 效度
4.1 效度的特性
4.2 效度驗證的主要考量
4.3 內容考量(與內容有關的證據)
4.4 構念考量
4.5 評量與效標之關係
4.6 後果的考量
4.7 影響效度的因素
第五章 信度及其他良好的特徵
5.1 信度的本質
5.2 以相關方法估計信度
5.3 測量標準誤
5.4 影響信度係數的因素
5.5 以固定表現標準評鑑測驗/評量的信度
5.6 可用性
PART II 課堂測驗與評量
第六章 課堂測驗與評量的規劃
6.1 課堂測驗與評量的目的
6.2 發展測驗與評量的細目
6.3 選擇適當的題目類型與評量作業
6.4 準備相關測驗題目和評量作業的考量
第七章 建構客觀式測驗題目:簡單形式
7.1 簡答題
7.2 是非題或二選一反應的題目
7.3 配合題
第八章 建構客觀式測驗題目:選擇題形式
8.1 選擇題的特性
8.2 選擇題的使用
8.3 選擇題的優點與限制
8.4 建構選擇題的原則
第九章 測量複雜的成就:釋義題
9.1 釋義題的性質
9.2 釋義題的形式與用途
9.3 釋義題的優點與限制
9.4 建構釋義題的原則
第十章 測量複雜的成就:申論題
10.1 申論題的形式與用途
10.2 綜合比較測量的學習結果
10.3 申論題的優點與限制
10.4 建構申論題的原則
10.5 評分標準
10.6 申論題的評分原則
第十一章 測量複雜成就:實作評量
11.1 實作評量的類型
11.2 實作評量的優點與限制
11.3 建構實作作業的建議
11.4 實作表現的標準
11.5 評分規準和評定量表
11.6 檢核表
11.7 學生參與評分
第十二章 檔案評量
12.1 何謂合格的學生工作檔案?
12.2 檔案可能的優缺點
12.3 檔案的目的
12.4 檔案內容項目的指導說明
12.5 選擇檔案項目和自評時的指引說明及學生角色
12.6 評鑑標準
12.7 用於教學與溝通的檔案
第十三章 評量方法:觀察技術、同儕評量和自陳報告
13.1 軼事紀錄
13.2 學生自評和自陳報告
13.3 同儕評量
13.4 自陳報告技術
13.5 態度測量
13.6 興趣量表
13.7 人格測量
第十四章 課堂測驗與評量的編輯、施測與評鑑
14.1 課堂測驗的編輯
14.2 課堂測驗與評量的實施和計分
14.3 課堂測驗與評量的評鑑
14.4 建立有效試題和作業的檔案
第十五章 評量等第與成績報告
15.1 評定等第和成績報告系統的功能
15.2 評定等第與報告系統的類型
15.3 多元化成績報告系統
15.4 字母等第的分派
15.5 保管紀錄和等第的軟體
15.6 舉行親師座談會
15.7 向家長說明標準化測驗結果
PART III 選擇與運用已出版測驗
第十六章 成就測驗
16.1 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特色
16.2 標準化成就測驗及非正式的課堂測驗
16.3 標準化綜合成就測驗
16.4 特定領域的成就測驗
16.5 客製化成就測驗
16.6 個別成就測驗
第十七章 性向測驗
17.1 成就與性向測驗
17.2 性向與學習能力
17.3 學習能力的團體測驗
17.4 個別測驗
17.5 解釋及使用學習能力分數時的注意事項
17.6 文化公平測驗
17.7 區分性向測驗
第十八章 測驗的選擇、實施與使用
18.1 如何獲得已出版測驗的訊息
18.2 選擇適當測驗
18.3 已出版測驗的實施
18.4 已出版測驗的結果使用
第十九章 測驗分數的解釋與常模
19.1 解釋測驗分數的方法
19.2 年級常模
19.3 百分等級
19.4 標準分數
19.5 側面圖
19.6 技能分析
19.7 常模適切性的判斷
19.8 地區性常模的使用
19.9 解釋測驗分數的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延伸推薦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