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附贈全長364公分的完整拉頁全覽圖)
不同凡響的曠世巨作,帶你體驗東方美學
中國美術多山水畫,雲煙蒼茫,引人做出世之想,難得有一件〈清明上河圖〉,讓我們有機會細看這件名作,也同時回頭來觀看我們自己的城市。 ──蔣勳
〈清明上河圖〉是一份珍貴的藝術與社會史料,且看蔣勳大師如何引領我們走進千年前的市井況味,找到繁華城市裡的幸福節奏,思考自己與城市的關係,思考城市文明存在的幸福正向價值。
在美學大師蔣勳的眼裡,真正的〈清明上河圖〉只有一件
全世界有近四十件不同的<清明上河圖>版本被收藏著,但只有收藏在北京故宮的北宋張擇端畫的這一張,是美學大師蔣勳眼裡真正的〈清明上河圖〉。這件中國美術史上難得一見的的以城市為主題的傑作,放在世界美術的格局上,遠遠超過同一時期任何一個民族的繪畫成就。
〈清明上河圖〉就像一部現代電影
蔣勳認為〈清明上河圖〉就像一部現代電影,真實記錄了一千年前鄉村、都市間的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面貌。
這部視覺變化萬千的中國長卷藝術,透過蔣勳細膩的分鏡解說,讓欣賞者隨時可以掌握最精彩的畫面。從「驢隊馱炭」、「近郊農村」,經過「行道樹」、「交流道」這樣緩和的場景鋪敘後,走進城市主題,一幕幕漕運繁華與商業街道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將劇情帶到畫卷中心位置的「虹橋事件」。
〈清明上河圖〉全卷五百多公分、彙納八百多個人物,是十二世紀人類文明史上最多元興盛的都會縮影。
在張擇端的美學世界裡沒有「英雄」,城市繁華的「主角」就是庶民百姓。他在京城街頭,看庶民百姓的生活,看苦力搬運米糧,看縴夫拉船,看街頭攤販叫賣,看橋樑上人潮來往,看車馬滾滾駛過,看士紳豪商的富貴,也看城牆腳下殘障乞丐的貧苦,他們,都是張擇端筆下「主角」,八百多個各行各業各種身分的「城市居民」,不分富貴貧賤。透過人與人的身體,人與人的眼神,互動牽連,張澤端在一片看似繁榮喧嘩的商業鬧市中,捕捉到屬於「人」的深沉心事以及城市人性荒涼中的溫暖。
〈清明上河圖〉是一份珍貴的社會與經濟史料
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圖〉更蒐集了城市林林總總的圖像,汴京河岸漕運卸貨的真實景象,讓觀賞者對一千年前的造船技術,貨物的運輸、貿易、倉儲、搬運,都有了全面具體的了解。
〈清明上河圖〉對舟車、橋樑、屋宇、人物、服裝的精細寫實,成了北宋城市最豐富的一卷百科全書,不只在藝術上傑出的價值,也保留了第一手最不可取代的北宋都城史料。
不論是都市豪宅、農村竹籬茅舍、各種建築物,或是巍巍皇城高大宏偉的城樓,屋上琉璃瓦舖面,兩端屋脊鴟尾,鉅細靡遺的宮殿建築,每一處都是個性層次分明,可以說是十二世紀北宋建築史的最好資料。
並記錄了北宋漕運物資通有無的經濟貿易現象,可說是一千年前北宋「漕運碼頭」最真實的紀錄片。
作者簡介:
蔣勳,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台大、文化、輔仁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創系系主任七年。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大學駐校藝術家,東吳大學通識講座《當東方美遇上西方美》教授。現專事寫作繪畫、藝術美學研究推廣。近年在美學教育推廣方面,更推展向兩岸四地,播種無數美學的種子,處處散播美的感動與生命之美。
章節試閱
序
許多人都聽過〈清明上河圖〉這一張畫的名字,或許不知道,目前全世界有將近四十幾件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大家一定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清明上河圖〉?
事實上真正的〈清明上河圖〉當然只有一件,就是現在收藏在北京故宮的北宋張擇端畫的這一張。
張擇端在宋徽宗宣和年間,以北宋首都汴京為主題,創作了一件河流兩岸商業繁榮的城市繪畫長卷,全長五百多公分,高二十四公分,其中密密麻麻約有八百餘人,各行各業,老幼男女,士紳官員,巨賈富商,販夫走卒,乃至街頭乞丐,呈現出十二世紀人類文明史上最繁華多元的城市風景。
如此全面性地描繪記錄城市全貌,〈清明上河圖〉不只在中國美術史上是難得一見的傑作,放在世界美術的格局上,也遠遠超過同一時期任何一個民族的繪畫成就。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完成以後很快就成為城市繪畫的典範,許多皇室收藏者都命令畫工臨摹,因此北宋之後出來越來越多的不同臨摹版本。像明代畫家仇英臨摹的版本,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由清代宮廷畫家集體臨摹仿製的「清院本」,都可以說是由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祖本衍生出來的徒子徒孫。但是,也都沒有一件仿本,可以超越張擇端祖本的精采。
這件名作經歷遼、金、元、明、清,近一千年,多半都收藏在皇宮,一九四五年,末代皇帝溥儀被捕,此畫收入北京故宮。一直到近十年左右,才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少數城市展出,使大眾有機會看到原作。
〈清明上河圖〉以城市為主題,當時汴京城人口約一百五十萬,商業貿易發達,以運河為主通向江南的「漕運」,是北宋經濟的命脈,畫卷裡一艘艘運送物資的大船,沿上河停靠,卸下貨物,囤積在河流兩岸的倉庫。「富國倉」、「永豐倉」、「廣盈倉」,這些政府或民間富商經營的五十幾所「倉儲」,佈滿河流兩岸。「倉前成市」,因為有政府的倉儲所在,一定聚集漕運的水手船家、批發商販、搬運工人。倉儲周邊,就形成消費人口集中的「市集」,帶動街市繁榮。上河兩岸,有點像早期台北的大稻埕吧,沿淡水河的貨物集散,形成迪化街一類熱鬧的商業街市。
張擇端精細描寫了「漕運的狀況」,也使今日的觀賞者對一千年前的造船技術,貨物的運輸、貿易、倉儲、搬運,都有了全面具體的了解。
畫卷的中心是上河最繁榮的虹橋地段,橋上人來人往,橋面兩邊擺滿兜售日常百貨用品的攤販,橋下船隻通航。利用力學結構、單拱無橋墩的虹橋,如虹飛渡,跨在河面上,是陸路與水運交通的樞紐,也是做生意的商家必爭的黃金地段。
張擇端像拍攝一部偉大的紀錄片,從漕運一路進城,城門口有運送物資走向北方的駱駝隊伍。北宋的首都聯絡南北交通,四通八達,經濟的活絡,才締造了一個城市長達一百六十年的富有繁榮,〈清明上河圖〉見證了十二世紀世界上文明最昌盛的都會生活。
我們今日多已是城市都會居民,中國美術近一千年來卻多山水畫,雲深不知處,煙嵐蒼茫,山水畫常常引人做出世之想,難得北宋有一件〈清明上河圖〉,讓我們有機會細看這件以城市為主題的名作,也同時藉此回頭來觀看我們自己的城市,熱愛自己的城市,思考自己與城市的關係,思考城市文明存在的幸福而又正向的價值吧。
二○一二年二月四日 立春
蔣勳
繪畫的「文本」
近代文學的論述上有人呼籲「回到文本」。《紅樓夢》是偉大的文學,「紅學」的考證卻往往越來越偏離「文本」。長篇大論,引經據典,卻無一字涉及小說本身,畢竟使人懷疑論述的意義。
〈清明上河圖〉自一九五○年代被確定為北宋張擇端名作,能夠看到原作的人不多。遲至二十一世紀初,這張畫在上海、北京、香港,三次露面,引起一般大眾廣大的注意。
上海博物館五十週年館慶,展出這張畫。清晨五點鐘就有人在門外排隊,常常一排四、五個小時,都不一定看得到畫。人潮隊伍一到畫前面,就停住不動,任憑管理員如何催促,都難移動。
我在隊伍中聽到日本來的觀眾,向催促的人抱歉地說:「我從日本來,要慢慢看。」
我第一次去,是館長直接帶我進入展覽室。第二次自己堅持排隊,擠在手中提著豆漿拿著油條的人群中,特別覺得〈清明上河圖〉是一張以「庶民百姓」為主角的城市圖畫,原來更應該與「庶民百姓」一起看這張畫。張擇端地下有知,應該慶幸他的作品跟他關心的「庶民百姓」如此靠近,如此息息相關。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不屬於皇室貴族,不屬於士紳文人,不屬於只關心論述研究的學者,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真正繪畫「文本」就是「庶民百姓」。
目前傳世的〈清明上河圖〉多達四十幾種不同版本,都來自北宋張擇端這一卷祖本,然而卻也沒有一件能真實抓住張擇端原作「庶民百姓」的創作核心主題。
二○一○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利用現代科技,製作了一百二十公尺長、六公尺高的動畫版〈清明上河圖〉,成千上萬的「庶民」有了一次可以更貼近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經驗。
原作只有二十四公分高,許多場景小到肉眼都難觀察,現代科技的放大,幫助觀眾看到一千年前畫師線條的精細準確。
古代的工筆「界畫」在宋代文人美學興起後遭受貶抑。「界畫」等同於「工匠畫」。而文人美學最看不起的就是以技巧炫燿的工匠,「界畫」一格,也因此淪為「匠氣」,萬劫不復。一直到清代初期,西洋以科學透視創作的繪畫,還被當時的文人批評為「雖工亦匠,不入畫品」(見鄒一桂《小山畫譜》)。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被重視,可能重新使美術史思考起「界畫」的成就。
「界畫」是以工整線條處理建築物,如房屋、宮殿,如船艦、車輦、橋樑。
張著的跋文
現存〈清明上河圖〉卷尾第一個題跋是北宋亡後金人張著的題記,題記裡說到: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
張著的題記是目前討論張擇端生平的重要依據,題記的年代是金世宗大定丙午,西元一一八六年,北宋亡國,失去汴京,已經近六十年。
張擇端,一個讀書人,在京城遊學,可能科舉失敗,愛上了繪畫,學習工筆的「界畫」,特別嗜好處理船隻、車輛、橋樑,城市街道景觀。不同於當時已成主流的文人畫家,以歌頌山水為最高嚮往,張擇端似乎更熱愛城市,熱愛城市裡各行各業的庶民百姓的生活。
相當於李唐創作〈萬壑松風〉,西元一一二四年的同時,張擇端日日在京城街頭,看庶民百姓的生活,看苦力搬運米糧,看縴夫拉船,看街頭攤販叫賣,看橋樑上人潮來往,看車馬滾滾駛過,看士紳豪商的富貴,也看城牆腳下殘障乞丐的貧苦。他觀看「庶民百姓」,有一種平等,像客觀的鏡頭平靜掃過,沒有批判,也沒有個人主觀的愛恨。每一個城市的居民,用不同的方式生活著,個人承擔著個人不同的艱難,士紳豪商如此,販夫走卒亦如此,他們,都是張擇端筆下「主角」,八百多個各行各業各種身分的「城市居民」,不分富貴貧賤,都是他創作的真正「文本」。
序許多人都聽過〈清明上河圖〉這一張畫的名字,或許不知道,目前全世界有將近四十幾件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大家一定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清明上河圖〉?事實上真正的〈清明上河圖〉當然只有一件,就是現在收藏在北京故宮的北宋張擇端畫的這一張。張擇端在宋徽宗宣和年間,以北宋首都汴京為主題,創作了一件河流兩岸商業繁榮的城市繪畫長卷,全長五百多公分,高二十四公分,其中密密麻麻約有八百餘人,各行各業,老幼男女,士紳官員,巨賈富商,販夫走卒,乃至街頭乞丐,呈現出十二世紀人類文明史上最繁華多元的城市風景。如此...
目錄
序
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
長卷的電影分鏡
分鏡一:驢隊馱炭
分鏡二:城市入口交流道
分鏡三:漕運
分鏡四:虹橋事件
分鏡五:虹橋的橋面與橋底
分鏡六:通衢大街
分鏡七:護城河邊
分鏡八:正店精品
尾聲
〈清明上河圖〉跋尾
節錄〈東京夢華錄〉
序
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
長卷的電影分鏡
分鏡一:驢隊馱炭
分鏡二:城市入口交流道
分鏡三:漕運
分鏡四:虹橋事件
分鏡五:虹橋的橋面與橋底
分鏡六:通衢大街
分鏡七:護城河邊
分鏡八:正店精品
尾聲
〈清明上河圖〉跋尾
節錄〈東京夢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