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孩子說,來對了非洲!
肯亞,一直是我的旅遊夢想之一。很久很久以前,我就一直在注意肯亞的旅遊資訊,想著要帶兒子親眼見識一望無際的荒漠與大草原;成群結隊的斑馬、長頸鹿;還有那奔騰揚塵的夏季大遷徙。
只不過,每次的想望只要看見那昂貴的團費就打了退堂鼓;想要自助旅行,又有點猶豫不決。畢竟,身邊去過非洲自助旅行的朋友實在是寥寥可數,更何況是帶著孩子一起去。因此,前年我們去了一趟印度,一圓了我的印度自助旅行夢之後,就暫將非洲放在心底不敢想了。
沒想到,還真有人帶著孩子去了非洲!是的,不是America,而是Africa!而且,一去就去了一年,甚至把兩個小孩都一起轉到非洲的學校去讀書!哇!這真的是太酷了!太酷了!太酷了!(實在太佩服,所以忍不住要說三遍!)
這個超級酷的媽媽,是一個韓國人。她是一個廣播節目的製作人,先生是個導演,兩個兒子一個十二歲,一個七歲。在升學主義至上的韓國,她也是(和我一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媽媽,沒讓孩子補習、不想依照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標來養育孩子。
她說:「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瞭解自身的珍貴,並且搞清楚要在社會上當個什麼樣的人。」「真正明白如何愛自己,比得到好成績更重要。」因此,她帶著孩子去老人院當義工,帶孩子露營、爬山。旅行經驗豐富的她,也曾帶著孩子一起在土耳其、敘利亞旅行一個月;為了能讓兒子在上中學前,能有一個不同的體驗,於是,她決定,帶著孩子去非洲。
拿到這本書的書稿,我迫不及待地開始翻閱,幾乎是一口氣就將全書看完了。對於一般人提到「生活在非洲」的疑問:治安好嗎?衛生條件行嗎?生活水準不會很差嗎?有學校可以唸嗎?要準備些什麼?吃飯習慣嗎?⋯⋯這一切的一切,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然而,除了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生活之外,我認為最吸引人的,當然莫過於作者親子對於生命的體悟。
在步調那樣慢的地方,沒有電子娛樂、沒有迅捷的網路、沒有繁榮的商店街、甚至一下雨就停電,忙碌的母親,終於有機會沉澱下來,貨真價實地陪著孩子。對於生活中很少見到的黑皮膚人種、完全陌生的語言風俗,如何從警戒到敞開心胸⋯⋯作者與孩子,第一次長時間離開丈夫、爸爸,在異地生活、旅行,甚至還去當義工⋯⋯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讀到後面,作者有一段輕描淡寫的話,讓我很感動:「我告訴自己,至少在非洲的時候不要過得太奢侈,而這麼做的原因,與其說是省錢,不如應該說是因為愧疚─毫不多想就爽快地付這筆錢,令我覺得很不好意思。」
而當孩子回到國內,看著窗外的雨,竟然感嘆:「要是這些雨都下在非洲該有多好!」我想,這一年的非洲生活,真的在孩子心中埋下了很多珍貴的種子。
對於恐怕無法去非洲住一年的讀者,這本書,應該會帶給你很多不同的想法。
陳安儀( 資深媒體人、親職專欄作家)
作者序
為什麼要去非洲?
「為什麼要去非洲?」見到我的人都這麼問。
「因為想看斑馬。」我總是這樣回答。
大多數的人會笑著點點頭,然後又問:「那孩子們高興嗎?」
當然嘍!他們很高興。
每到星期六早上,我們會在斑馬跑來跑去的地方騎腳踏車,會跟非洲的孩子們一起踢足球,也會搭十五個小時顛簸的火車去印度洋游泳。真的很棒。
「喔!我也好想這樣生活……好想試試看⋯⋯那就是我的夢想……」
每次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就會嚥下一口口水,然後鼓勵他們。
那就去吧!去看看吧!有什麼原因不能去嗎?
人生這麼長,就抽出一年的時間……不,就算是六個月也可以,
到非洲去看看吧。就算你這麼做,世界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因為我去過,所以很清楚。去吧!
聽到這裡,大家的眼神變得更認真,又問:「要去嗎?可以嗎?」
其實,這問題不是在問我,而是在問他們自己。
我充滿自信地說:「可以。就去吧!」
接下來,他們會問更具體的事情,比方說:不會很可怕嗎?要花很多錢嗎?英文能通嗎?一面拉椅子坐了下來。就這樣,我們開始長時間的對話,聊好幾個小時都不夠。
有時我們講到太陽下山了都還沒結束,有時則熬夜繼續聊。但是很可惜地,光聽我說,並沒有辦法呈現完整的非洲。因為我說的,僅止於我所接觸過的,還有我和孩子實地去過、實際看過的,所以大部分都是跟我們住的肯亞奈洛比相關的事情。我跟孩子並沒有深入那塊乾渴的土地,徹底體會過苦痛和飢餓。
從抵達非洲,一直到結束一年的生活回到韓國為止,我們始終都是邊緣人和旁觀者。老實說,有時候僅僅是待在非洲這個空間,就讓人很過意不去,甚至感到椎心之痛。光是一直以來生活得太舒適這點,就令我感到愧疚。無法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影響,或是給予他們任何幫助,面對這悲傷的事實,我有好幾次都不禁落淚,也時常對無能為力的自己生氣。
但,從某一天開始,我的心境漸漸出現變化。和貧民窟的小朋友們一起玩氣球;當那些因為愛滋而失去父母的孩子一天的媽媽;教貧民窟的學生怎麼拍紀錄片;與在咖啡農場工作的女工成為朋友之後,我明白了。
原來我真的非來這裡不可!
生活就是這樣,在生命的許多轉彎處,我們會和命定的某個東西相逢又分開。那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地方。回首過去的時光,其實就連相遇以後分開的人,都是一定得遇見的人;而相愛後分手的人,也都是我們必須去愛過一次的人。
到某個地方旅行也是相同的道理,我想,沒有任何邂逅是不具原因和意義的。
非洲也是一樣。當某人叫我去非洲看看、當非洲讓我有些動心的時候,我笑著忽略了好幾次,而且也不肯相信。然而住在非洲的期間,我才終於明白,原來我跟孩子是屬於那裡的,我們一定得去一次看看。
這一年,我們結交了許多朋友,用全身去感受風和雨;有時玩得好疲憊,有時則是無聊得發慌。我們和非洲漸漸親近,學會怎麼漫步,也懂得越來越多非洲的鳥名和花名。最後,我們將這段珍貴緣分的一部分留在肯亞。
我要開始述說這段時間的故事了。關於為什麼會去非洲,在那裡都吃什麼,遇見了哪些人,在心中種下什麼樣關於愛的夢想,兩個孩子的成長……我會從頭開始說起。故事也許有點長(畢竟是一年期間的紀錄),但你們肯定不會覺得無聊,而且說不定我都還沒講完,你們就想打包行李了。別急,請忍耐著聽到最後。
四十歲的媽媽,帶著十二歲和七歲的兩個兒子,
某一天,三個人突然跑到非洲的肯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