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研究員在研究過程中最熱衷的,莫過於創新這部分。對於整日泡在危險中打前鋒的研究員,一提到需要預防的觀念,大多數會覺得不舒服。「預防」,聽起來確實沒什麼好感,好像暗示著研究還帶著膽怯、保守,甚至另有心機的態度。
然而,我們也可以抱持另一種心態來操作科學研究,而無損科學崇高、令人景仰的一面;也就是研究員在創新時不忘了解自然法則;發明新工具之際,也要確認自己的發明能顧及人類健康與環境安全。沒錯,發明一輛安全耐用的車種,會比打造一輛速度更快的車子來得有成就。除去科學單方面的成績,人們也應該秉持道德和以人為本的精神,以此為指導方針去做研究。
單就本書主要談的化學接觸性中毒來看,便是科學領域中尚待解決的一大難題。以「雞尾酒效應」為例,化學的世界已經夠繁複多樣,沒想到還越演越烈;我們周遭絕對被超過十萬多個化學品包圍,後續還沒完沒了。很顯然,化學的世界是從工業革命以後,越趨蓬勃發展,或說越趨淋漓極致。演化是我們自願求來的,若不是演化帶來的進步,我們豈能從資訊或醫療等等層面得到幫助;然而,人類也為這樣的演化過程付出代價。
藥品即是最佳佐證,藥品經開發後雖帶來益處,也附加風險。藥品研發中,即便是最適合的藥種,也具有效益及毒性兩個面向,其成敗還是要視風險的輕重來評斷。所有科技演化、新成分要進入消費階段時,都該以此精神為依據(通常我們都是消費了還不知道內容物,藉此避免消費時每每受到的驚嚇)。然而,事情恐怕不是這麼簡單,因為一開始如果對未知部分,某化學分子和化學分子單獨結合,能預測得出優勝於劣的結果,之後這些分子和環境中成千上萬的化學分子反應時,又該如何測出結果?柴油中、廢氣裡、衣服或布料上等等都有上百個化學成分。因此我們有需要推動解決這些問題的高端研究。
這個領域其實跟其他領域一樣,都會遇上一堆表列不完的假設。例如,在實驗室中,組成物的化學性及毒性關係,已是明訂需要實驗的假設;然而,我們卻常常忘了去假設:若人暴露在這些組成物中達到某個劑量時,會受到什麼不良影響。有時候,實驗後的假設卻也會出現不同的論調。但是如果疑點明明很大,卻要等到有結論,包括對人體影響,才肯去行動的話,就令人難以接受,因為到那時候,我們的健康或環境,恐怕都已經受到破壞。
那麼,何時該行動、何時該決定需要付出行動?這個問題的解答有些可從科學研究中獲得,倘若科學研究具備足夠的方法,它應該是有能力制定出客觀的準則。另一部分,則將從人類想居住的社會型態反映,而不論哪一種型態都會由具公權力代表的市民提出解答。然而,科學面臨的挑戰如此巨大,光從這一點來看,預防和科學演化,勢必得做緊密連結,齊頭並進。科學上需有個預防步驟來量化危險及風險,至少給個等級,像羅倫.薛瓦列醫生在看診時做的一樣。如果這麼多的疑點都能提出實驗,顯然人們便不會過度擔心,因為只要能及時做好預防措施就好。
石棉(Asbestos)或某些農藥(Pesticide)的使用就是例子。另外,還有一些疑點明明已經證實無問題,卻在人體身上依舊無法放心,如雙酚A(BisphenolA)帶來的諸多內分泌失調,尤其是在胎兒及嬰幼兒時期接觸到的,更令人引以為慮。這就是典型若能事先預防即可化解的情況。然而有更多的情況,讓我們無法放心,因為在還沒有任何標準可依賴時,根本無法採取嚴謹的預防措施。這便是目前常常引發爭議的地方。
至少我們應該告訴民眾資訊,在等待政府決策之前,讓他們有能力判斷是否該改變消費內容。所以,民眾不僅要有知的權利,清楚了解可能會有的風險及疑慮,也該給予簡單、實用的諮詢。這也是羅倫.薛瓦列醫生著作本書的目的:讓那些不想招惹風險,或想減少風險的民眾,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方式,搭配自己選擇的生活型態來改變行為模式。當然,科學不斷往前邁進之際,有些大家已經適應的發明,確實受到肯定,有些卻是膚淺無需要。只要帶著正確的認知,仍可以謹慎的態度去選擇消費品,不會被頻繁轟炸的商品廣告給迷惑。
羅伯特.巴魯奇
巴黎狄卡爾醫學院 生化系教授/毒物學與細胞警報研究部門所長
二○一三年一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