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心得分享──關於兒童早期矯正
俊銓媽媽
孩子的下顎發達(戽斗)和齒列擁擠,
在6歲左右換牙時已經可以明顯從外觀看出,
老人家總說:戽斗好!…李登輝先生不也是戽斗嘛!
是啊!李登輝先生是戽斗....
可民國95年了也才有一個戽斗總統啊!
什麼是「牙齒預防醫學」?什麼是「兒童齒顎矯正」?
在上網查詢了相關資料後半信半疑的帶著小孩來找彭醫師諮詢求診。
除了老公的支持外,其他人都認為是浪費錢…應該等長大全換完牙再說……零零落落的信心在矯正半年後得到的重建,彭醫師讓我看了孩子利用活動矯正器挪出來的齒列空位外,更明顯的……孩子的戽斗狀況從原先的下顎包上顎,到上顎可以包下顎了……這對我而言簡直是魔法!
矯正到現在已經兩年多了,看牙醫和戴牙套這些事從沒對孩子造成恐懼或負面影響,自自然然的牙套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份。很輕鬆的就可以幫孩子解決他長大後會面臨的外觀問題,讓他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未來不用因「戽斗」而有障礙。
將孩子齒顎方面的問題交給專業、可以信任的彭醫師,這就是我這個媽媽可以做的。
一、新世紀、新治療觀
預防重於治療
醫療技術隨著時代不停地在進步,回想過去的醫療,經常是等患者生病、出現症狀才給患者治療。而二十世紀下半葉起講求的是預防醫學,尋找可能的疾病徵兆,提早防範未然。因此定期健康檢查、乳癌抹片、健康食品、藥品進補等等預防措施,已是新世紀普遍的醫療觀。
預防醫學的觀念可追溯至古希臘,到了18世紀從拉丁文引進德文字Prophylaxe,意思是「防範」;二十世紀末的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藉由渥太華憲章(Ottawa Charter)落實預防醫學的精神。
在牙醫學也早已經存在預防醫學的精神,如古埃及的牙膏,羅馬人發明漱口水等,到今天的定期洗牙預防牙周病、塗氟預防蛀牙等等,目的都是為了預防牙齒疾病的發生。很可惜的是,對於牙齒不整齊方面,不論是牙醫師本身或是一般大眾,目前大部分還是沒有預防的觀念,總是要等到問題發生才治療。因此即使家長發現小朋友牙齒已經不整齊了,醫師幾乎還是要求小朋友得先等到換完牙才能做矯正,這種患者等到一定嚴重程度才能治療的觀念,顯然已不符合新世紀的預防醫學觀念。
二、七歲早期矯正──世界的新趨勢
過去有牙齒矯正需要的民眾大概都曾聽過,醫師要小朋友約十二歲後或換完牙後再進行矯正。這種治療理念在國內牙醫界已經相當久,因此觀念也相當根深蒂固。筆者在1995年剛回國推展德國的七歲早期矯正觀念時,也發現大多數的牙醫師對這個前衛的觀念都有所保留與質疑。但是隨後幾年情況有了改變,到了2000年,美國矯正學會(AAO)經過多年研究討論後,確認七歲是矯正的適當時機,並透過美國牙醫學會(ADA)向大眾宣導。接著2005年日本也開始推廣七歲矯正的觀念,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也在2008年底印製海報開始宣傳這觀念。這些現象可以證明,這個從德國學習來的七歲開始矯正的觀念,確實是先進的觀念,也可見德國在世界早期矯正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