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明代中後期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及其涵義,進行梳理與剖析。本研究發現,陽明後學王畿、羅汝芳、李贄、焦竑、周汝登、鄒元標、陶望齡等人,分別與佛家玉芝法聚、雲棲祩宏、無念深有、密雲圓悟、憨山德清、達觀真可、湛然圓澄等禪師,都有頗深的互動。其涵義有三:一是促進佛教法義傳播,二是體現援佛入儒學風,三是厚積禪詩創作成果。
作者簡介:
黃文樹
1.現職:樹德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2.學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3.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兼任教授
4.榮譽事蹟:
1.1993年榮獲台灣省教育廳第三屆教育學術論文優等獎
2.1994年榮獲台灣省教育廳第四屆教育學術論文優等獎
3.1995年榮獲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成果報告甲等獎
4.1998年榮獲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種獎
5.1999年榮獲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種獎
6.2000年榮獲行政院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種獎
7.2001年榮獲樹德科技大學研究績優獎
8.2005年榮獲樹德科技大學研究卓越獎
9.2010年榮獲樹德科技大學教學優良獎
章節試閱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上篇)
陽明後學中有眾多人物喜好與禪師交遊,並長期浸淫禪學,「含其英,咀其華」,從而將之融入思想體系中。陽明後學這種取徑,實際上是他們的先師陽明學風的明顯遞嬗。陽明的禪學素養與造詣,應是不容置疑的。忽滑谷快天謂:陽明自幼篤志佛老,中年又有「思想近禪」的「講友」湛若水 (1466-1560) 相互切磋,故其思想「入禪乃自然之勢」。 侯外廬(1903-1987)曾分別列表對照證明陽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等論點,與禪宗義理的一致性。 黃文樹也曾扼要舉證陽明心學的禪理禪功。
陽明接引弟子,有如禪師施用機鋒,他率領後學掀起禪悅之風,誠如泰州王門陶望齡(參後) 所言:「今之學佛者,皆因良知二字誘之也。」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遊情況,分章分節舉述於後:
第一節 浙中王門王畿與玉芝法聚、雲棲祩宏禪師等
王畿(1498-1583),字汝中,號龍溪,浙江紹興(山陰)人。他是陽明的同郡宗人,曾二次放棄科舉入仕的機會,專心就學王門,「盡契師旨」 。陽明病歿之時,他與錢德洪正赴廷試,途中聽聞噩耗,即奔喪至廣信,「扶櫬歸越,經紀喪事,築場廬墓,心喪三年。」 舉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歷官南京職方主事、武選郎中。依《明儒學案》載,王畿喜談說,能動人,「林下四十餘年,無日不講學。自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皆有講舍,莫不以先生為宗盟。」
黃宗羲認為,王畿之學主「四無說」:「體用顯微只是一機,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俱是無善無惡。」「夫良知既為知覺之流行,不落方所,不可典要,一著功夫則未免有礙虛無之體,是不得不近於禪。」 當時江右王門羅洪先(1504-1564)致聶豹(1487-1563)的書信中說王畿思想,「大抵本之佛氏,翻《傳燈》諸書,其旨洞然。」 張廷玉(1672-1755)在《明史》說王畿務講學,「每講,雜以禪機。」 容肇祖相應指出王畿的「四無說」頗似六祖惠能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對於王畿的「四無說」,牟宗三(1909-1995)認為「大體是守著陽明的規範而發揮」;王畿「比當時其他王門任何人較能精熟於陽明之思路」。 「四無」之義蘊是「作用」上「無相」之意,亦如禪家所謂「無心為道」,亦即是「般若」。 牟氏疏解道:「無」乃是「工夫上作用地無執無著無相之無」,是「超越」「善惡相對之差別相」的。「心」之本體既是良知明覺,則其感應自無不順適;「意」從知起,自無善惡之兩歧;「物」循良知之天理而現,自無正與不正之駁雜。如是,明覺無所對治,心意知物一體而化,一切皆是「如如呈現」;明覺無知無不知,無任何相可著,此即所謂「四無」,「四無實即一無」。
日本學者溝口雄三(1933-)則提出一個新穎見解,他以為王畿的「無善無惡論」,是「定理的秩序觀之破除」。溝口氏指出,王畿的「無」與「拘泥於頑空的二乘斷滅之見」無關;「無」的真諦,在於「徹底破除『相』的分別」(即徹底破除既成外在的秩序觀念),而在人真正自在的場所,「摒除一切思維、聞思、意見、知識、知解、典要、格套、名義……等等,融通無礙的至善或真是真非才能自在地活用周流。」 溝口氏看到了王畿的「忘己之學」,他引王畿的話:「所謂捨己從人,非但不善始捨,有善亦捨,方為忘己之學。……才見己有是處,人有不是處,便是有我之私,非所以不同也。」 推論王畿之學事實上還是歸結到「儒家的正經路」上。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上篇)
陽明後學中有眾多人物喜好與禪師交遊,並長期浸淫禪學,「含其英,咀其華」,從而將之融入思想體系中。陽明後學這種取徑,實際上是他們的先師陽明學風的明顯遞嬗。陽明的禪學素養與造詣,應是不容置疑的。忽滑谷快天謂:陽明自幼篤志佛老,中年又有「思想近禪」的「講友」湛若水 (1466-1560) 相互切磋,故其思想「入禪乃自然之勢」。 侯外廬(1903-1987)曾分別列表對照證明陽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等論點,與禪宗義理的一致性。 黃文樹也曾扼要舉證陽明心學的禪理禪功。
陽明...
作者序
半年前,《玄奘佛學研究》編輯部來函邀稿(仍需經二位審查委員之匿名審查,通過後才刊出),主題是中國禪宗史相關議題,我應允撰寫,將題目訂為〈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及其涵義〉。歷經整整三個月時間,終於如期交卷。拙文已經審查通過,將刊於該期刊第16 期(2011年9 月)。
本書是在前作的基礎上,再以半年時間,將論述範圍加以延伸、擴大而成,針對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互動關係,力求做到廣化、深化的探討、條理與剖析。架構章節之安排,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及第三章分別依生卒先後舉述陽明後學中王畿等八位重要人物與禪師密切交往的脈絡和內涵,所謂「重要」係指這八人皆為明顯嚮往佛法、嗜好禪學,而且在言行及著述上熱切體現者;也可以說,他們與禪師互動的經驗及其實質,較富討論內容和意義。第四章同樣按生年序列敍陽明後學董澐等二十人與禪師的交游。第五章則歸納雙方交往之涵義。此外,本書書末附錄舊作〈王門弟子與佛教〉(2004 年,刊於《正
觀》第29 期,頁137-214)供參。
全書內容,是筆者充分運用陽明後學原典、《禪宗全書》,以及相關史料和研究論著的心力功夫之成果,也是目前我對於陽明後學與禪師、禪宗關係之認識與理解。本書的著力處有三:將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互動概況,作一完整清晰之條理,此其一;將陽明後學有關之佛禪著述、觀點與實踐,進行簡潔扼要之分析,此其二;針對所涉及的佛教專有名詞、用語和概念,賦予必要明白之註解,此其三。當然,限於筆者有限之才學、精力與時間,本書之內容論述,一定存在著盲點與罅漏,敬請讀者不吝指正為荷。
樹德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黃文樹
半年前,《玄奘佛學研究》編輯部來函邀稿(仍需經二位審查委員之匿名審查,通過後才刊出),主題是中國禪宗史相關議題,我應允撰寫,將題目訂為〈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及其涵義〉。歷經整整三個月時間,終於如期交卷。拙文已經審查通過,將刊於該期刊第16 期(2011年9 月)。
本書是在前作的基礎上,再以半年時間,將論述範圍加以延伸、擴大而成,針對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互動關係,力求做到廣化、深化的探討、條理與剖析。架構章節之安排,除緒論與結論外,第二章及第三章分別依生卒先後舉述陽明後學中王畿等八位重要人物與禪師密切交往的脈...
目錄
自序
摘要
書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敘述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上)
第一節 浙中王門王畿與玉芝法聚、雲棲祩宏禪師等
第二節 泰州王門王襞與玉芝法聚禪師等
第三節 泰州王門羅汝芳與玄覺和尚、蘊空常忠、真文知休、水月儒全、笑巖德寶禪師等
第四節 泰州王門李贄與水月儒全、真利、無念深有、定林、雲松禪師等
第三章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中)
第一節 泰州王門焦竑與無念深有、定林、愚菴禪師等
第二節 泰州王門周汝登與密雲圓悟、湛然圓澄、憨山德清、達觀真可、雲棲祩宏、幻也佛慧禪師等
第三節 江右王門鄒元標與默菴和尚、無念深有、本寂真元、達觀真可、憨山德清禪師等
第四節 泰州王門陶望齡與湛然圓澄、密雲圓悟、幻有正傳、雪浪洪恩、朗目本智、雲棲祩宏、達觀真可、無念深有禪師等
第四章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下)
第一節 浙中王門董澐、江右王門劉邦采、江右王門陳九川、浙中王門萬表、泰州王門鄧豁渠與禪師
第二節 南中王門唐順之、江右王門萬廷言、泰州王門趙貞吉、南中王門殷邁、江右王門胡直與禪師
第三節 江右王門宋儀望、浙中王門王宗沐、江右王門鄧元錫、泰州王門管志道、南中王門唐鶴徵與禪師
第四節 江右王門鄒德涵、浙中王門張元汴、江右王門鄧以讚、江右王門劉元卿、泰州王門楊起元與禪師
第五章 雙方交往之涵義
第一節 促進佛教法義傳播
第二節 體現援佛入儒學風
第三節 厚積禪詩創作成果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王門弟子與佛教
自序
摘要
書影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敘述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上)
第一節 浙中王門王畿與玉芝法聚、雲棲祩宏禪師等
第二節 泰州王門王襞與玉芝法聚禪師等
第三節 泰州王門羅汝芳與玄覺和尚、蘊空常忠、真文知休、水月儒全、笑巖德寶禪師等
第四節 泰州王門李贄與水月儒全、真利、無念深有、定林、雲松禪師等
第三章 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中)
第一節 泰州王門焦竑與無念深有、定林、愚菴禪師等
第二節 泰州王門周汝登與密雲圓悟、湛然圓澄、憨山德清、達觀真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