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深度表象、真實內在--遇見貫井德郎∕林斯諺
文壇佳偶是美事一樁,不只郎才女貌,更是郎才女也才,真可謂天造地設、完美無暇。在推理小說史上,我們有許多這樣完美的配對:冷硬派健將羅斯.麥唐諾(Ross MacDonald)與懸疑驚悚能手瑪格麗特.米勒(Margaret Millar)、全能作家比爾.普隆齊尼(Bill Pronzini)與女性冷硬私探大師梅西.米勒(Marcia Muller)。在日本,我們有「館系列」的作者綾□行人與推理恐怖皆能寫的小野不由美,以及擅寫「日常之謎」的加納朋子與今天的主角──貫井德郎。
初識貫井德郎這位作家,是透過《推理》雜誌第二一八期所刊載的短篇作品〈雙宿雙飛〉。
在目錄頁的介紹中,主編說明貫井德郎是才華洋溢的銳氣新人作家,作品相當值得一讀,當初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讀完了該篇小說,讀後餘味之深至今仍難忘懷。那是一篇關於兩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故事,作者用纖細至極的筆觸,勾勒了男女感情的世界,在不長的篇幅中深刻刻畫了三名主角間的關係。與其說是一篇推理小說,倒不如說是帶有推理成分並極具深度的文藝小說。如果不是作者的名字,我會以為這是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也因此,貫井德郎這個名字就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中了。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只要從作家的眾多作品隨機抓取一篇讀過,通常便能大致抓住該位作家寫作的方向、擅長的類型。我對貫井德郎當初的印象便是:敏感細膩、筆觸柔和,擅長心理描寫,大部分的作品很可能多專注於描寫人性與社會的議題。以〈雙宿雙飛〉一文觀之,他似乎擅於描寫個體與個體(如夫妻、兄弟)之間的情感關係。
貫井德郎的作品於台灣譯介不多,至今(二○○八年八月)長篇小說目前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僅有《慟哭》(一九九三,此後文中書名後標示的皆為原作發表年代)、《失蹤症候群》(一九九五)、《誘拐症候群》(一九九八)三本。後兩本是「症候群系列」的三部曲,第三部為《殺人症候群》(二○○二)。至於《慟哭》一書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他的處女作,故事處理的題材是新興宗教與連續綁架案,與其說這本書是本格推理小說(以解謎為主的推理小說),倒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部細膩探討人性的作品。這部作品在一九九三年第四屆的(魚占)川哲也賞(以推理作家(魚占)川哲也為名、由東京創元社主辦的推理小說獎)中打進了最終入圍的名單,最後敗給了近藤史惠的《冰凍之島》。雖然與首獎無緣,但評審之一的(魚占)川哲也給予相當不錯的評價,後來推理作家北村薰也對該作表達高度讚賞,這足以證明,這位推理新秀的處女作已經預示了作者的創作才華,只要持續創作,未來必定是閃亮的一顆星。
貫井德郎於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五日生於東京涉谷區,後來就讀東京都立青山高校,大學念的是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畢業之後任職於不動產公司,據說因為不喜歡當時的工作而有辭職的念頭,但又不能對老闆吐實,便以想當作家為理由辭職,後來竟真的興起寫作念頭,而走上創作之路,沒想到處女作便一鳴驚人,因為深獲好評,遂持續創作。在新本格第一世代(一九八七─一九九三)的作家群中,貫井德郎是相當才氣煥發的新銳創作者,與其他十四位作家(如有栖川有栖、宮部美辛、北村薰……等等)都是屬於東京創元社提拔的新人。他的作品除了《慟哭》進入(魚占)川哲也賞候補作之外,二○○六年出版的《愚行錄》也入圍第一百三十五屆的直木賞,其實力可見一斑。
截至二○○七年為止,貫井德郎已經出版了二十三本作品,其中包含長篇作品與中短篇小說集,並且還有許多於雜誌發表的中短篇未集結成書。大體而言,少數作品如《鬼流殺生祭》(一九九八)、《妖奇切斷譜》(一九九九)等雖然有氛圍變異的嘗試,但多數作品風格仍維持作者一貫的特色,文體抒情細緻,善於描寫個體人際關係互動以及社會議題,藉由推理小說的外衣,探討「人」這種動物的種種面向,風格偏向暗沉。例如新雨出版社所出版的第一本貫井德郎作品《轉生》(一九九九),便是探討有關器官移植的醫療倫理問題;而《烙印》(一九九四,本書後經大幅改稿,於二○○○年以《迷宮□行》之名重新發表)、《天使之屍》(一九九六)、《崩潰》(一九九七)、《光與影的誘惑》(一九九八)等書則關注「家人」這個詞所包羅的各式個體關係,如親子或夫妻關係。而在《神的兩種面貌》(二○○一)、《夜想》(二○○七)中,與《慟哭》一書一樣都處理了人與宗教的問題,而我認為這種以人為本並擅於描繪個體性的筆調,正是貫井德郎的小說最吸引人之處。
推理小說經過一百六十多年的演化,後來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類型,傳統以謎團為主的本格推理已經不再被奉為大宗,黃金期之後的作品不但寫作形式逐漸脫離舊有格式,描寫的重心也從謎團開始拓展到人性描繪、心理分析、社會問題等題材。現代的作品,已經少有以前那種「人物登場→命案發生→偵探調查→破案解說」之模式的推理小說。作家用新的說故事方式與謎團結合,用小說為外衣來包裝所欲探討的人性社會議題,這也正是貫井德郎所走的路線。
貫井德郎的小說,沒有張揚華麗的外貌,沒有拘謹死板的格式,有的是貼近生活的現實,沉穩柔美的文風以及發人深省的主題。閱讀他的小說,有一種魔力,能讓人陷入故事中的情節而無法自拔。他能以獨特細膩的描寫以及洗鍊的文字,讓讀者一步步地融進情節、掉入情緒,一路直到最後,末了懸疑解消後,以持續涵蘊的情感再帶出餘韻不絕的結尾。這是相當美好的閱讀體驗。
相信新雨出版社所帶來一連串的貫井德郎作品集,對讀者而言將會是豐盛的饗宴。剩下的,就留待諸位細細品嚐。
推薦序2
把傳說化作小說:推薦貫井德郎的《轉生》∕藍霄
幾年前,有一次推理小說迷的聚會,心血來潮的我曾提出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和我這個中年推理小說迷差不多年紀的日本推理作家?
我的意思是專指一九六六至一九七○這五年間出生的日本推理作家,也就是說台灣曾俗稱「五年級後段班」年紀的作者。
會這麼問,主要是閱讀日本推理小說多年,一個隱隱約約不知是否錯覺與否的念頭:這出生世代缺乏了大推理作家。
我記得當時這麼問,推理朋友們也是眼珠吊著老高一副回憶搜索腦海的模樣,當場好像也沒人可以回答出個所以然來。
事後,我倒是隨意地找了一下,只注意到因〈七歲小孩〉一作為台灣推理讀者與社團熟悉的加納朋子是一九六六年出生的。
也因為這個機緣,我才第一次注意到貫井德郎這位推理作家,因為他與加納朋子這對推理作家夫妻檔的身份總是讓我們有著類似「綾□行人與小野不由美」的趣味想像。
高高瘦瘦的貫井德郎,一九六八年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畢業。一九九三年以《慟哭》一書入圍第四屆(魚占)川哲也獎最終候補作品,從此踏入推理文壇。一般來說,提到貫井德郎好像多半會把他的處女作《慟哭》當作代表作品,目前這本作品,也正好是貫井德郎第一部譯介到台灣的作品,此外市面上也可以找到《失蹤症候群》、《殺人症候群》等症候群系列中的傑作,也可以讓我們窺探他的創作風格。
既然以《慟哭》入圍(魚占)川哲也獎,也就是說貫井德郎以認同本格推理小說精神的作品出道殆無疑義,但是某種意涵上,他的作品風格從處女作維持至今,似乎是不全然在狹義本格推理的閱讀樂趣,貫井德郎的作品我雖然讀得不多,但某種閱讀推理小說的「餘味」上,我總會聯想到東野圭吾。
亦即推理小說只是手段,小說內登場人物所貫穿的謎題,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創作目的,即便如此,依然保有閱讀推理小說閱讀至篇章終底所帶來的驚奇感。
這本《轉生》即是這類的代表作品,我個人會把它歸類是優秀的醫學推理,亦即醫學元素在本作中佔有極高的比例,講的是「心臟移植」。
人體器官移植,其實是在上個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但是移植想法,則與時代因素毫無關連,只是把想法化作實際行動,當然伴隨而來的爭議也始終未曾稍歇,不過,隨著器官移植手術進步,以及免疫系統的功能釐清,加上抗排斥藥物的出現,整體醫療照護的細緻性提高,使得器官移植患者存活率大大地提高。
基本上,存活率的提高,器官移植才可說是邁向成熟的起點。
然而,器官移植始終伴隨的是,如何定義死亡帶來影響深遠的爭論,甚至如何定義生命的問題爭論。
特別是「心臟移植」的歷史上登場,就是充滿人類社會注目的焦點事件,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三日南非醫師巴納德(Barnard)在南非開普敦進行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將一位年輕女士的心臟移植給五十五歲的商人,受贈者只存活了十八天。第二例則只存活了一年八個月。以現代眼光來看當年的國際社會反應與有點略嫌草率起步的移植手術競逐,無非是基於人們對心臟有別奇特的情懷與虛榮所招致的現象。
到底是何種情懷?貫井德郎的《轉生》其實針對這類情懷所產生的佳作。
「心」與「腦」何者代表個人?這是移植醫學始終難以迴避的論戰宿命?文學與醫學環繞在這類素材的探討的作品,精彩度可以預期,可是這種跨領域的題材,卻需要有小說的想像與醫學素材搜集的困難度必須克服,推理小說既然是類型文學,原本就是略具難度的創作,可是從推理小說的百年發展來看,推理小說的千變萬化「推理百工圖」式跨領域寫作確又顯得繽紛十足與駕輕就熟。
日本醫學推理小說,針對器官移植的題材,在台灣可以找到的傑作,就是東野圭吾《變身》與貫井德郎的《轉生》。
有趣的是,從「變身」與「轉生」小說名稱,不難瞭解其作品的主題。
「變身」講的是「腦移植」,「轉生」講的是「心臟移植」,同樣的都是一腳踩在醫學發展前端的科幻想像題材。
因為本文是推薦文,不特別去提及影響讀者閱讀樂趣的內容,不過,讀者看完「轉生」應當瞭解貫井德郎把心臟移植顯而易見特有的主題如何作有趣的構思?
這類器官移植必然牽扯受贈者與捐贈者,亦即有著器官人格懷疑的想像,在幾年前台灣社會接受死刑犯的臟器移植,媒體上也曾喧騰報導過,以器質醫學上理論來說似乎是無稽的,但以精神層面上的討論卻又充滿無窮的想像,也就是說,關於器官移植,貫井德郎把醫學傳說轉換成精彩的文學小說。
醫學就是如此,臨床醫學的處理更是如此,病人進到診間,接受手術,往往醫者只是扮演著橋樑的角色,病人有其術前人生與接受治療與手術後的人生,醫者相對病人人生短暫的介入行為,往往只是一個觸媒,卻無以全然瞭解病人面對的全貌。
時常在想,每個病人的人生故事,都是一個精彩的超長篇小說篇章,但是短暫醫療行為怎能解剖病人人生的全貌?五分鐘的診間問話,怎能釐清病人背後的所有問題?
小說提供了我們想像的解決,精彩的推理小說尤是!
所以質疑小說中所特別提及的醫學現象的現實性的問題,其實是破壞了小說家浪漫的想像。
貫井德郎小說顯得清雅寫實,人性心理描述細膩,自然不會有狹義本格推理小說強調的怪奇陰森、血流成河,機關百佈,懸疑緊張氣氛。
然而讀來別有一番滋味,可以值得期待。
所以,我願意誠摯推薦貫井德郎這本移植醫學領域的優秀浪漫推理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