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寫作,
我完整了我的人生,
證明了我還存在。
2018年羽翎圖書獎/自助類冠軍(Feathered Quill Book Award / Self-Help)
自癒系作家黛安娜.拉布作品 首度在台上市
蔡怡(作家)
保溫冰(影評人)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感心推薦
每個人在心底都有祕密
也許是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祕辛
或者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事件
但卻在心底留下了一道永久的傷痕
不碰的時候不痛,所以就一直擺在那裡
任由它化膿、潰爛,卻僅是一再地裝作沒看見
該是時候,去刨掘那隱藏已久的傷口了
重新攤開來,重新正視它
用現在的勇氣書寫下當時的血淚
不論要花多少時間
與自己的內在好好和解
終有一日方能慢慢癒合
你可以從本書中獲得:
輔助你開始創意書寫的好建議
如何說好一個故事或是寫好一首詩的妙招
了解改變生命的經驗如何激發寫作
透過寫作自省和展開自我探索的旅程
作家們是如何藉由寫作讓生命發生轉變的案例分享
作者簡介:
黛安娜.拉布(Diana Raab)
回憶錄作家、詩人、部落客、工作坊指導老師、思想家,斯伯丁大學藝術創作非虛構寫作組碩士、超個人心理學博士,著有八本書和一千多篇文章和詩,編輯過兩本選集。
拉布出生於紐約州的布魯克林,住過蒙特利爾和佛羅里達,也曾到世界各地旅遊,喜歡靜坐、健行、養盆栽、坐在懸崖邊和海邊寫詩和寫作。目前,她與先生住在南加州。
拉布就讀博士時,致力於研究回憶錄寫作的療癒和轉化功能。同時,她也持有護理師執照,並曾擔任醫藥記者長達二十五年之久。她的熱情和專長在於利用寫作來治療、轉化和增強個人的力量,特別對創造力和驅動力感到興趣。
數十年來,拉布一直在推動和協助各行各業的人士書寫個人的生命故事,她的學生包括有名的作家、商業界人士、已出版作家、新秀作家、癌症倖存者、以及各種創傷的倖存者。
拉布擔任數個機構的董事,包括「詩人和作家協會」(Poets & Writers),也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董事。她也為幾個網站寫網誌,例如:《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和《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等。
著有(以下皆為暫譯):
《親愛的阿娜伊絲.寧:我的詩人生活》(Dear Anaïs: My Life in Poems for You)
《蕾吉娜的衣櫥:發現外婆的祕密日誌》(Regina’s Closet: Finding My Grandmother’s Secret Journal)
《煮字療癒:一個作家的抗癌之旅》(Healing With Words: A Writer’s Cancer Journey)
《性慾》(Lust)
《邊緣的作家:二十二位作家談成癮症與依存症》(Writers on the Edge: 22 Writers Speak About Addiction and Dependency)(與James Brown合編)等
譯者簡介:
林銘慧
美國翻譯研究所碩士,旅居美國加州聖荷西近三十年,是自由譯者、中英文教師和作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可別把這本書視為單純的工具書或指南,因為它教你如何熱愛生命,如何用熱情的書寫克服所有的挑戰,豐富且改變你的人生。」──蔡怡,作家
拉布這本書所涵蓋的話題,大至講故事的藝術與力量,小至妳所習慣的工具,重要的是,它幫助讀者「找到專屬自己的方式」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透過傾聽自己的聲音,覺察自己的言語和感受,我們生命中過去經歷的真實故事就會被揭示出來。她的書給我們提供了洞察力,我們可以透過她的生活引導智慧和我們的寫作來實現這一點。
──伯尼.辛格爾(Bernie Siegel),醫學博士/作家
只有努力克服生活中諸多障礙的作家,才能以如此巨大的同理心、驚人的洞察力和友善的態度,牽著讀者的手,帶領他們完成寫作過程。她,就是一位強大、睿智、聰明的嚮導,值得我們追隨。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作家
名人推薦:「可別把這本書視為單純的工具書或指南,因為它教你如何熱愛生命,如何用熱情的書寫克服所有的挑戰,豐富且改變你的人生。」──蔡怡,作家
拉布這本書所涵蓋的話題,大至講故事的藝術與力量,小至妳所習慣的工具,重要的是,它幫助讀者「找到專屬自己的方式」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透過傾聽自己的聲音,覺察自己的言語和感受,我們生命中過去經歷的真實故事就會被揭示出來。她的書給我們提供了洞察力,我們可以透過她的生活引導智慧和我們的寫作來實現這一點。
──伯尼.辛格爾(Bernie Siegel)...
章節試閱
前言
大多數作家會承認說,他們之所以寫作是因為他們「必須」寫,而不一定是「想要」寫。他們必須寫,是因為寫作他們感覺好一些,或是因為他們想跟這個世界分享作品。我的情況包含上述兩者:寫作使我快樂,我不寫作便覺得生命中少了什麼;加上我也渴望與人分享作品,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療癒他們,也能讓他們對生命有更深入的領悟和了解。
我從十歲時開始寫作,寫日誌讓我克服外婆自殺所帶來的創傷。外婆跟我們一家住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她也是我的照料者;我是獨生女,而我的父母是新移民,他們忙著經營一家雜貨店。1964年的勞工節,我跟外婆待在家中─在許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移民家庭中,通常由祖父母照顧孫子;我的外公和外婆跟我們同住,但外公大多數時間待在紐約市,他住習慣了那裡,我的外婆蕾吉娜(Regina)則留在家中照顧我。
那是個秋老虎發威的一天。我們住在郊區的一個社區裡,鄰居也都是移民家庭,所以我在社區裡有許多玩伴。那天一個朋友邀請我去她家游泳,我很興奮去敲外婆的房門,想問她可不可以去。
我沒有得到任何回應。我敲了好幾次門,還是沒有任何回應。我叫了外婆,但一點動靜也沒有。這讓我嚇得發抖,我只好打電話給在店裡的父母。然後我坐在家中,鼻子貼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直到他們的車出現在車道上。我爸爸的車是粉紅色的,與屋頂的木瓦很搭,木瓦是他在我出生那年漆的。他們很快地走出車子,直接走到外婆的房間。我還弄不清狀態,只看到外婆躺在擔架上,被人抬著走下咯吱作響的樓梯,然後送上救護車。那是我最後一次看到她。
像大多數的小孩一樣,我沒有對這件事有很大的反應,也沒有多想。無疑地,我很想念我的外婆;我的爺爺和奶奶在猶太人大屠殺時就去世了,只有外婆陪伴我、關愛我。她教我用打字機打短篇故事,打字機就擺在她的梳妝檯上。她慈愛的關懷是我的母親無法在實質上提供給我的;而且,母親跟我一樣是獨生女,她也得面對失去自己母親的哀傷。
母親知道我很哀傷,她想要幫助我走出這份失去外婆的傷痛。當時很少有人會去找治療師談,而且就算有,我們也負擔不起;有些人可能找了治療師,但他們也不會公開討論這種事。外婆一直有寫日誌的習慣,而母親針對「如何讓我減輕失去至親的悲傷」考慮了很久後,她去附近的文具店買了一本空白的紅皮日誌本給我。在這本日誌本的每一頁上方,都有一句紀伯倫的語錄。我喜歡的句子很多,但在面對外婆的去世一事,下面這段話幫助了我:「如果你愛一個人,就讓他離開,因為如果他回來了,就表示他一直是你的;如果他不回來,代表他從來就不屬於你。」
我從外婆身上學到,在生活中一定要有愛。在我的日誌本中的某一頁,紀伯倫說:「沒有愛的人生,就像是不會開花結果的樹。」在這一頁,我寫下外婆的愛對我的意義,以及失去她之後,我覺得生活很空虛。
外婆自殺後好幾個月,母親都持續鼓勵我寫下對外婆的思念。母親大學時主修英文,所以她認為寫作是讓我抒發情緒最好的方式。
在當時,孩子是不准去參加喪禮的,所以我帶著我的日誌本,被送去紐約市的叔叔和嬸嬸家。我猜想大家認為喪禮對我而言是一個過於創傷的經驗;當然,如今的情況改變了,孩子們接觸到的創傷經驗比喪禮多更多。外婆去世後的接連幾天,我或坐在小小的樺木書桌前,或坐在更衣室掛著的衣服下,書寫我對外婆的思念。
我那時當然不會知道,母親買給我的日誌本,竟然會激發我一生寫作的熱情。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每當我面對困境─包括我自己1960年代反叛的青春期、我女兒的吸毒成癮問題以及我與癌症抗衡─我都會寫出我所經歷的。我不僅闡述了我的親身經歷,也寫下了我當下的感受。
我四十七歲時,外婆去世幾乎四十年了,我得知自己得了第一個癌症。〔關於這個經驗,我寫在我的書《煮字療癒:一個作家的抗癌之旅》(Healing with Words: A Writer’s Cancer Journey)中。〕從罹癌的身心煎熬中痊癒之後,我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並決定去追隨我的夢想:回到我的母校,主修藝術創作碩士(MFA)寫作組的學位。準備寫畢業論文時,我想到可以寫關於外婆一生的故事。
更巧的是,母親此時給了我外婆親手打的日誌,其內容是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之後,她在波蘭作為一位孤兒的生活。當母親交給我這本日誌時,我覺得這是外婆給過我最大的禮物。我如饑似渴地閱讀每一個字,我了解到外婆跟我一樣喜歡寫日誌。我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外婆的一生,後來我的論文也成為我第一本出版的回憶錄《蕾吉娜的衣櫥:發現外婆的祕密日誌》(Regina’s Closet: Finding My Grandmother’s Secret Journal)。
在《蕾吉娜的衣櫥》中,我處理了我生命中兩個主要的轉捩點:一個是失去我的外婆,因為她是我主要的照料者,對我的影響很大;另一個,就是發現她的祕密日誌。我可以藉此多了解外婆並解讀她自殺的可能理由,所以這本日誌對我而言是相當神聖的。這本日誌很神聖的另一個原因是,這是另一個機會,讓我可以更貼近外婆的私密想法。我深深感受到書寫外婆的事對我的療效,藉此我可以尊榮她、讓她長存於我心中,也讓我對她的自殺逐漸釋懷。
我一直是個靈性追尋者(seeker),但因為有機會反思外婆的一生以及發現她的日誌,這更帶領我走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當我試著去了解她為何會在六十一歲時選擇自殺,我的人生也發生了轉化─其實我在寫這本書時,也正好是六十一歲。
研究外婆自殺前的生活提升了我的智慧和成熟度,也使我變得更強大,就像是一名女戰士。我了解到她在一生中幾乎都扮演著倖存者的角色,她在成為孤兒的悲痛中存活下來,她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存活下來,她在親密關係裡的情緒虐待中存活下來,也活著親眼看到我上學。從外婆身上,我學習到不論發生什麼事,我也可以是名勇者和鬥士。我要從經驗中得到力量,也要幫助他人靠他們自己的經驗而更有力量。這就是外婆送給我的大禮。
我的藝術創作碩士學位不是我受教育的終點。當我遇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時,我似乎就會回學校讀一個學位。因為得了乳癌,我回學校修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六年後,我又被診斷患有無症狀型多發性骨髓瘤(SMM),所以我又回學校攻讀心理學的博士學位。那時我快六十一歲了,也就是我外婆自殺時的年齡。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我想到我還有許多未了的心願。我自己歷經了兩種癌症,也失去過一些親朋好友,我深知生命是很脆弱的。回學校念書,我希望能夠結合我對了解人類心理以及寫作的熱情,因此,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個人敘事的療癒力和轉化力,而這項研究也是我寫這本書的驅動力。
基本上,我的研究是檢視一些名作家的生活,探究他們人生的重大轉變如何激勵他們寫出關於自己的故事。我訪談的作家有湯婷婷、亞歷山卓.史岱隆、基姆.斯塔福德、莫妮卡.威斯洛斯卡和馬克.馬陶謝克等人。在我的研究過程中,以及在整理研究結果時,我發現「個人性的寫作」具有療癒和轉化的力量。寫你自己的故事是找回聲音的一個方法,你可以分享家族祕密,抑或只是單純地跟人分享你的故事。在我的研究中,我發現寫作讓人提高覺察力、轉化身分認同,而且讓每個人更了解他在這個世界中所處的位置。我所研究的作家大多數經歷過早期創傷,或失去過重要的親人,抑或是自己或親人有成癮症。
決定要寫出一本回憶錄的動機,可歸類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與個人的情緒有關,外在因素則與當事人所處的外在世界有關。寫出自己的經驗讓你更了解自己的獨特性,也更了解自己與他人以及與整個世界的關係。
我的研究融入我最喜歡的人本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理論。你可能在心理學課程中聽過他,他創造「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一詞,定義有關人類的基本需求,例如:安全感、愛和庇護所。他用金字塔的形式來說明層次,最高一層談到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人們的動機將是更高深的意義或真理。這些達成自我實現或上進心強的人,就是那些致力於讓他人獲得更多福祉的人。
你或許認識一些已經達成自我實現的人,或甚至你就是那個達成自我實現的人。這類人急迫地想要改變世界或服務人類,這或許也是你強烈想做的事。天命(calling)這個概念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羅馬人稱它為genius,希臘人稱它為daimon,基督徒稱它guardian angel(守護天使)。詹姆斯.希爾曼對天命的描述字眼更多:命運、人格、圖像、靈魂和天意等,視情況而有不同的說法。如果你認識一些有這種熱情的人,你會發現他們對工作很投入、有使命感,而且認為要對整個社會有所貢獻。這些人與工作合而為一,同時具有內在和外在的驅動力。
我的研究興趣在於心理學最新的支派,也就是心理學第四勢力「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以研究人們最佳的心理健康和福祉(well-being),讓人發揮最大的潛能為核心。「超個人」的意思是「超越自我(ego)」或「超越個人(personal)」。這門學科透過探索「無意識」,進而深入了解「高我」(higher self),包括個人和集體兩種層面。這個心理學派是從20世紀中期的人本學派(humanistic psychology)運動與另類意識狀態的研究衍生而成。1960年代,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加州的「伊斯蘭學院」(Esalen Institute)提出「超個人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囊括一切的心理學派,例如:精神分析學派、榮格學派、行為學派與人本學派,也融入人類經驗的精神層次。研究這個最新的心理學派時,我加入了「超個人」(transpersonal)經驗,也就是超越一般尋常的覺知和行為經驗。
「超個人心理學」也強調各種療癒方法,寫作被視為一種「超個人」的方法,因為寫作鼓勵自我表達以及自我探索,讓你了解你的優缺點、發揮潛能並過著更快樂的生活。當你記錄你的生活,你就有重溫、檢視、重建你過去經歷的機會,你可能因此被「賦能」(empower)。藉著回顧你的人生,你可以獲得更多能量,並與過去的經驗和解,開始新的生活。
「超個人心理學」也包括幫助個人發揮潛能。我會在本書的其他章節詳細討論,例如:發出心念、正念訓練(mindfulness training)、冥想、瑜珈、心理分析、創造性心像法(creative visualization)、催眠,還有寫日誌。
在我的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我並不孤單,我想用寫作來療癒一些重大創傷,例如外婆的自殺以及我得到癌症,而其他人也是。這種創傷經驗其實有時是寫作計畫的一顆墊腳石。
我寫作並出版第一本回憶錄的理由,不僅僅是為了幫助我自己去接受和了解外婆的自殺,我也想幫助其他面對著相似事件的讀者。我寫《狂喜書寫》是為了與讀者分享我寫作的熱情,以及分享寫作如何在六十年來幫助我療癒身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你超脫出眼前的一切,透過深入挖掘自己的心靈,傾聽真實自我的聲音和內心的訊息,而不是壓抑它。我會在書中與你分享各種反思與自我探索的方法,期望你能感受到一切,而最終,能夠獲得狂喜。我希望讀者會因為我的鼓勵而去書寫,不論處在任何愉悅和困難的時刻;同時,也希望讀者會願意實驗不同的體裁和不同的寫作方法。
前言
大多數作家會承認說,他們之所以寫作是因為他們「必須」寫,而不一定是「想要」寫。他們必須寫,是因為寫作他們感覺好一些,或是因為他們想跟這個世界分享作品。我的情況包含上述兩者:寫作使我快樂,我不寫作便覺得生命中少了什麼;加上我也渴望與人分享作品,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療癒他們,也能讓他們對生命有更深入的領悟和了解。
我從十歲時開始寫作,寫日誌讓我克服外婆自殺所帶來的創傷。外婆跟我們一家住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她也是我的照料者;我是獨生女,而我的父母是新移民,他們忙著經營一家雜貨店。1964年的勞...
推薦序
推薦文
我不認識美國作家黛安娜.拉布,但真心要大力推薦她寫的《狂喜書寫》。因為讀了她的書我有相知恨晚之感。
拉布擁有藝術創作碩士與博士頭銜,她既是一位學院學者,也是寫了六十年的創作者,她一直努力推動各行各業的人士書寫個人的生命故事,因為她認為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其意義與影響。她推崇療癒寫作,甚至強調寫作的最終目的就是療癒。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寫作工作坊日益興盛,逐漸超過心理諮商的談話治療。這番話讓我想起當年我以素人身分出版《烤神仙》一書時,有許許多多的讀者回應,他們讀完我的書之後,不但與我同掬一把淚與笑,且徹底洗滌了自己的心靈。看來成功的寫作不一定要有太多的技巧,但要真誠感動,它不但療癒自己,還能療癒別人。
拉布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述說你的故事並轉化人生的7個步驟」,她進一步肯定寫作不只是療癒你的心,它更是協助了解你自己的靈性修練,所以還能轉變你的人生。她在書中除了提出創作理論,更提出實際的撇步,但可別把這本書視為工具書或指南,因為它教你如何熱愛生命,如何用熱情的書寫克服所有的挑戰,豐富且改變你的人生。
當年我出版《烤神仙》與《忘了我是誰》的時候,無論熟悉的或陌生的讀者最常問我的問題是:「從作者簡歷看來,你畢業於臺灣最好的大學之一,然後遠赴美國深造,取得教育博士學位。你家庭事業兩全,無論怎麼看都是大家心目中光鮮亮麗的人生勝利組,你為何要寫作出書,揭發你成長過程一路走來的挫折與創傷?這對你有什麼好處?」我當時或許不能對讀者做最好的回答,但讀了拉布的《狂喜書寫》,我可以藉拉布的話語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拉布說:「要寫出感人的作品,你就要迎向內心之陰暗面。」「寫作能將負面能量轉化成正面能量。」「要讓人生轉變,你必須能揭露內在的自我。」「透過書寫人生過往的經驗,吸取能量,與自己的過去和解,然後才能往前行進。」
我在《烤神仙》的自序裡也曾說過類似的話語:「因為書寫,我一再回顧自己的人生,省視自己的成長。某些傷痕、懊惱、誤會、心結,某些無法重來的過往,無法彌補的錯失,都在筆尖來來回回的縫補下,撫慰了、癒合了。」所以雖然我只寫了十六年,但和寫了六十年的拉布在寫作最大功能方面,我倆靈犀一點通,志同且道合。
也有文友曾在寫作班裡與我討論過:「記憶力不好的人,寫散文常會得罪人,所以只適合寫虛擬的小說?」對這一點,拉布《狂喜書寫》一書裡引用歐布萊恩的一句話,做了最好的詮釋:「故事最重要的不是細節與事件發生的順序,而是說故事的方式和情緒真相。」每個人的記憶可能會出錯,在創作時不得不加入一些想像力來填補空隙,來合理化記憶的空缺,但根據拉布的理論,記憶的錯誤或空缺根本不是重點,我們要用內心來寫情緒真相,不是用頭腦寫。雖然你跟另外一個人經歷了完全相同的事故,但你們所寫的故事感覺,可以完全不同。
讀到這段話,我馬上想起我和大我一歲的哥哥,生長在同樣的家庭二十年,我們同時目睹父母之間的反覆衝突,但是我倆對父親與母親的觀感印象卻經常相反,對歷經的相同事件會有完全不同的回憶。所以拉布提到「情緒真相」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的,如果你執著於故事的絕對真相,你就寫不出故事來了。「怕得罪人的寫作不會帶給你幸福喜樂,不能療癒你。」「越能寫出情緒的真相,作品才越能生動感人。寫作不是應該怎麼寫而是你必須怎麼寫。」「寫作是打開你的心和自己溝通,是打字和淌血」,寫作是流淚,且勇敢面對你內心的黑暗、恐懼與感情真相。
拉布有關情緒真相的總總理論,句句打動我的內心,發出深層的共鳴。
這本書除了引經據典,引用學者專家與作家的各種心得理論、各種剖析,拉布還提供了許多實際加強寫作能力的撇步,如寫祝福感謝的信、部落格、寫日記、日誌、寫簡單的自傳、記錄夢境、寫回憶錄,寫你的逆境、用意識流、適當的工具……她似乎仍嫌不足,還在附錄裡再提供更多寫作引導語句,做為文章的開頭。
《狂喜書寫》堪稱對寫作之方方面面,蒐集了最完整豐富的資料,乃集各家大成之好書。我不用透露太多,期待各位仔細翻開閱讀,去發現它的實用與精彩。
蔡怡(作家)
屏東人,臺大中文系學士,美國印第安那州Butl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密西根州Wayne State University教育博士。在美國工作生活十六年後回臺灣,在階梯數位與芝麻街總管理處任職副總及教務長十五年,從事英語教學師資培訓及教材編寫、出版等工作,亦曾任臺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副理事長。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散文組大獎、懷恩文學獎與福報文學獎。著有《烤神仙》、《忘了我是誰》、《花豹與白兔:天涯的她方》。
推薦文
我不認識美國作家黛安娜.拉布,但真心要大力推薦她寫的《狂喜書寫》。因為讀了她的書我有相知恨晚之感。
拉布擁有藝術創作碩士與博士頭銜,她既是一位學院學者,也是寫了六十年的創作者,她一直努力推動各行各業的人士書寫個人的生命故事,因為她認為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其意義與影響。她推崇療癒寫作,甚至強調寫作的最終目的就是療癒。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寫作工作坊日益興盛,逐漸超過心理諮商的談話治療。這番話讓我想起當年我以素人身分出版《烤神仙》一書時,有許許多多的讀者回應,他們讀完我的書之後,不但與我同掬一把淚...
目錄
序言/馬克.傅利曼
推薦/蔡怡
致謝
前言
引言 為改變而寫
寫作和狂喜/寫作即治療/為療癒而寫/為轉化人生而寫/如何使用本書
第一個步驟 準備寫作
成為靈性追尋者/寫作的儀式/身心靈連結與寫作
第二個步驟 自我覺察力的培養
超個人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的技巧/提供靈感的繆思女神
第三個步驟 說出你的真相
說故事的藝術和力量/書寫你的情緒真相/找到你真正的聲音/寫作技巧/記憶的挑戰/回憶與想像
第四個步驟 檢視你的人生
生命目的和主題/經驗的意義/生命模式/書寫自己的逆境/負傷的療癒師和說故事者/藉分享故事來得到療癒/死亡是個偉大的老師/療癒內在的小孩
第五個步驟 找到你的寫作形式
寫日誌/寫日誌的工具/日誌的種類/組織你的日誌/寫信/散文寫作/寫部落格/回憶錄、自傳和自傳體寫作/如何讓回憶錄感動人心/針對個人性寫作的一些基本建議/寫小說
第六個步驟 用詩解套
什麼是詩?/詩的種類/詩是靈感/讀詩/詩與療癒/詩是一種治療/寫詩的勇氣/放下與開始/寫出動人的詩/杜安德/隱喻
第七個步驟 分享作品
書寫他人/寫作要包括什麼/書寫家族的祕密/書寫性和親密關係/寫情書/修改與編輯/把草稿拿給別人看/有關出版的一些基本事項/選擇在哪裡提交你的作品
附錄
更多的寫作引導/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序言/馬克.傅利曼
推薦/蔡怡
致謝
前言
引言 為改變而寫
寫作和狂喜/寫作即治療/為療癒而寫/為轉化人生而寫/如何使用本書
第一個步驟 準備寫作
成為靈性追尋者/寫作的儀式/身心靈連結與寫作
第二個步驟 自我覺察力的培養
超個人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的技巧/提供靈感的繆思女神
第三個步驟 說出你的真相
說故事的藝術和力量/書寫你的情緒真相/找到你真正的聲音/寫作技巧/記憶的挑戰/回憶與想像
第四個步驟 檢視你的人生
生命目的和主題/經驗的意義/生命模式/書寫自己的逆境/負傷的療癒師和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