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4 項符合

兒子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28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有一回,我遇到日本生命線的執行...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5/05/05
有一回,我遇到日本生命線的執行長,他說每年日本因自殺死亡的人數,平均在四萬五千至四萬八千人之間,這還是有紀錄的官方數字,更多消失的人口可能要幾年至數十年才被找到,而且無法辨別其身分,那是無人知曉的角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生命無聲無息地消逝中。 這個社會不管是經濟好或經濟...
兒子 兒子

作者:米歇爾.侯斯坦 / 譯者:胡瑛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08-05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兒子

內容簡介

2011年法國龔固爾文學獎首作獎得主

  世上最大的痛,是送你走之後,
  我還留在已經沒有你的這裡。

  「爸爸沒有一天不哭的,不是五分鐘哭一次,十分鐘哭三次,就是哭上一整天。儘管哭的方式不同,卻沒有一天不以淚洗面。他會因為一個動作,一個字眼,一個影像忽然淚如雨下,也會沒來由因為某個莫名的氣味而潸然淚下,沒有抽噎,沒有皺眉或吸鼻子,只是靜靜地任眼淚流下……」

  年僅二十一歲的兒子里翁,因為急性腦膜炎驟然離世了。死後第十一天,爸爸抱著兒子的棉被送洗。他邊走邊把頭埋進棉被裡,棉被其實臭死了,但爸爸聞到了兒子的味道。他繼續聞著這氣味,短短的路程故意繞了又繞,極力拖延,因為棉被洗了,兒子的味道就永遠消失了……

  孤獨感是從兒子死亡的那一刻開始的。他只有掉眼淚和反覆回想,星期一兩人在電話上聊天,再過不到五天兒子就要死了,當時兩人都渾然不覺,沒人準備好奮力一戰。死前一天,兒子發燒躺在床上,他悉心照顧,卻沒意識到這是他們相處的最後一晚。死前四小時,他在超市東西——就在兒子都快要死了的時候,為什麼要做買東西這麼無聊的事、而不是陪在兒子身旁呢?

  他並開始胡思亂想:兒子的死,會不會事前就有徵兆?循著蛛絲馬跡調查兒子是否早有厭世念頭?或者其實是這父親自己的錯?他過去導過幾部喪子喪女悲痛的作品,是否預示了什麼?或間接導致了這家人不祥的命運?……傷心無助的父親,抱著傷痛與疑惑,像進入一個迷宮,到底要怎樣才能找到出口?

  ※ 本書雖然是小說,卻是根據作者親身經歷寫成。比較特別的是,故事選擇以死去的兒子為主述者,帶領我們旁觀父親的悲痛、處理喪事的笨拙,全書語氣輕鬆幽默,卻令人心酸落淚。這手法增添了文學性,在2011年龔固爾文學獎評選中,更特例地跳過初選直接進入決選名單,並一舉獲得最佳首作獎。

作者簡介

米歇爾.侯斯坦(Michel Rostain)

  米歇爾.侯斯坦生於1942年,是法國知名音樂家及歌劇導演。求學時代主修音樂,哲學以及心理,曾經在大學任教,教授哲學及心理,也曾參與精神臨床實驗研究。因為無法忘情音樂,於1978年創立音樂劇及歌劇劇團,全心從事音樂相關工作。1995 ~ 2008年間擔任科爾努伊國家戲劇中心總監。

  2003年,他的兒子染上急性腦膜炎過世,遭受重大打擊。7年之後,他將這喪子之痛寫成一本小說《兒子》,本書並一舉榮獲2011年法國龔固爾文學獎最佳首作獎。

  目前與他同樣從事音樂工作的妻子定居在普羅旺斯。

譯者簡介

胡瑛

  淡江大學法文系學士,美國紐約理工學院大眾傳播系碩士。台中市人,現定居台北。

 

作者訪談

  Q:為什麼會想要以「已過世的兒子對父親說話」這樣的形式,來寫一本書 ?

  A :我想要感謝陪我走過痛苦的那些人,但我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他們才好。我覺得自己好像欠他們些什麼。但這不是我寫書的唯一理由。在那段時間裡,我就像一部故障的機器,我感到空虛,尤其失去了寫作的動力。我經常會聽見一個聲音說:「別再說些傻話了,侯斯坦。」突然,有一天,像是出現了另一個聲音對我說:「別再說些傻話了,爸爸。」那聲音充滿了感情,從那天開始,我又重拾寫作的樂趣。這不是一本自傳,不是為了療傷或抒發痛苦的文字,也不是控訴或抱怨......小說?我不知道,我很希望這只是一本小說,希望我的孩子其實還活著。自傳體小說?也許,但這本書中沒有「我」;說話的人不是「我,米歇爾.侯斯坦」,而是「我,你的兒子」。這是非常不同的。這種敘述方式可以遊走在各種體裁邊緣。

  Q :這本書雖然是關於一個突然去世的孩子,卻是一本讚美生命的書?

  A :是的......這本書確實是讚美生命。生命真的是非常迷人,非常有魅力!看著數以千萬的人們活在美好的當下,儘管他們同樣面對著痛苦與恐懼,那些我親身經歷過、再糟糕不過的恐懼。但我們還是可以和「它」一起活下去。

  Q :所以您在那一刻,發現生命是如此具有魅力?

  A :我的藝術家工作,我從前的生活,我的父親身分,愛帶我進入生命中最非比尋常的部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面對「它」,面對那叫人無法接受的事實:我孩子的死亡。「它」帶給我的不僅只有消失和毀滅,也讓我看見痛苦、生命和友誼。一個朋友對我說:「人們可以和它一起活下去。」我想要謝謝他。要怎麼謝謝他?用說故事好了。說故事是很棒的一件事。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跟自己說故事,還有向別人說故事。作者的責任就是說故事。我向你們說一個故事,希望這個故事不只可以感動你們,也可以讓你們開心,幫助你們活下去。我,米歇爾.侯斯坦,我經歷過同樣的痛苦,我還活著,我可以和「它」一起活下去。我的兒子死了,永遠不會再和我說話了,不過他和故事中的兒子沒有關係。我是個理性的人。我說故事,但我們不應該被那些故事給囚禁住了。

  Q :書中有許多對父親的嘲諷,經常是帶著趣味或充滿感情的口吻。您和兒子的關係也是這樣嗎?他也是這樣看您的嗎?

  A :這必須要問他了。不過我的兒子里翁已經過世,我也沒有辦法知道。我創造了一種父子之間的關係,我喜歡這樣的關係,但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和我一樣。我想這本書也許可以證明些什麼。我也不知道。

  Q :書中的父親很有幽默感,偶爾會和周圍的人事物保持距離來觀察他們。相對於他兒子的喪禮,在六個月前他參加了朋友西蒙的葬禮,好像一場事先排練......

  A :書中的爸爸出席西蒙的喪禮時,他還沒有被失去兒子的傷痛給吞噬,還沒有失去自我解嘲的能力......我相信對馬汀娜和我來說,當兒子去世時,我們的經驗和身為藝術家的能力會允許我們先為他辦一場追悼儀式。這本書也告訴我們一件事:「我們要隨時準備面對死亡,我們的死亡,或是我們親愛的人的死亡。總有一天會來臨了,即使是笨蛋都知道。」

  Q :音樂是您生活的中心之一,也在您的書中佔了很大一部分。

  A :小時候,我在家裡跟著雙目失明的爺爺學音樂,是他鼓勵我成為音樂家。我對音樂的了解都是自學而來,我不會將自己侷限在古典音樂,我同樣喜愛爵士和搖滾,我喜歡莫札特的魔笛,我也夢想像碧玉或電台司令那樣在舞台上演唱。但自學的缺點是,我的彈奏技巧總不是這麼完美......音樂豐富了我的童年,一直陪伴我到高中會考,但會考過了之後又有哲學課、醫學院、專業訓練課程等等。三十幾歲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如果不回到音樂的懷抱,我一定會一生遺憾。」我決定重拾我的夢想,一開始也遇到許多挫折,我還是幸運的得到了第一次在Amandiers a Nanterre劇場演出的機會。接著,大概是在1980年代初,我參加了亞維儂音樂節的演出。從此我成為音樂家,開始在舞台上表演,也因此有機會接觸到音樂劇和舞台劇。音樂可以說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Q :在您的兒子去世後,您曾經會覺得音樂令您難以忍受嗎?還是相反的,音樂繼續在一路上陪伴著您,並且給您慰藉?在編寫這本書的時候,您有打算放棄音嗎?

  A :我一直都在寫作。我曾經對自己說:「當我退休的時候就有時間來專心寫作了。」然而這也是另一種方式,讓我了解到音樂和戲劇對我的重要性。當我兒子去世後,我沒有辦法繼續完成我原本正在進行的寫作計畫。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本書似乎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找上了我。

  至於音樂?在我的兒子去世後,當我感到沮喪時,我會演奏巴哈,聽一些古典或現代的歌劇:莫札特、Donizetti, Yoshida, Cavanna, Hersant。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那時,我和馬汀娜正在製作一齣音樂劇,是南希.休絲頓(Nancy Huston)的劇本和Richard Dubelski的音樂。就在製作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的兒子卻去世了。我們想,是否應該取消這齣戲戲,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不應該放棄這齣音樂劇,因為里翁也是這齣戲裡的一部分。在失去兒子的前三個月裡,我們將傷痛轉移到音樂劇上。毫無疑問的,音樂幫助我度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時刻,而這齣音樂劇的成功同樣也給我們很大的慰藉。之後,我又繼續回到舞台上,音樂一直在我的腦袋裡演奏,不曾間斷。不過目前寫作是我生活中新的一部份,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295137
  • 叢書系列: i READ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有一回,我遇到日本生命線的執行...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5/05/05
有一回,我遇到日本生命線的執行長,他說每年日本因自殺死亡的人數,平均在四萬五千至四萬八千人之間,這還是有紀錄的官方數字,更多消失的人口可能要幾年至數十年才被找到,而且無法辨別其身分,那是無人知曉的角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生命無聲無息地消逝中。


這個社會不管是經濟好或經濟差的時期,都會有人自殺,聽說是和人口密度和社會福利制度有關,它是社會的一種間接成本,每個國家死於自殺的人數都不盡相同,卻會有平均數出現。死於車禍意外、慢性病和癌症的人口占總人口數也有一定的比例。默默承受著親人的死亡大多數不會吭聲,他們概括承受了一切,這些壓力若非當事人及家族成員是無法體會,並不是萬能的政府要負起責任來就能解決這一切。


人們需要被安慰,受難者家屬需要求償以維繫日常生活開支,社會的大多數需要一個背負罪疚的替罪羊來為看似不合理的現象找一個發洩的對象,並消除我們心中對於道德感的焦慮,不可思議的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在漫長的人類史上,它僅僅是無常的一瞬,更多的無常發生在被破壞的地球生態系,你並不知道冰川的消融、亞馬遜原始林正以多快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有些地方急速沙漠化,有些地方物種快速的被獵捕濫殺然後瀕臨絕跡。
 

學習接受生命的無常,是一生的內在功課。而不抱怨任何人是很難的一件事,但我們終得要學習接受死亡這件事。近日來閱讀法國龔固爾文學首獎小說《兒子》Le Fils 深深有此感觸。封面文案寫著:「世上最大的痛,是送你走之後,我還留在已經沒有你的這裡。」這是最漫長的告別,當親人突然間從我們身邊離去,沒有留下任何聲音,靜默如石,永遠被隔絕在這個世界,靈魂是無法安息的。我們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這是生命重要的一部分,誠如村上春樹說的:「死是無法從生的世界分開,在我們心中死者永遠被紀念著。」

他們從未離開。
 兒子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無評分  2014/01/16
從死去兒子的角度,側看父親搶救摯愛的慌張、不捨與綿長哀痛。死亡的一連串儀式與紀念穿插荒謬走板的不可遇知,旁觀如我拾讀同感困惑戚惶,畢竟沒有人對死亡瞭若指掌。
 看完這本書,我們才知道父子情是...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1/09/24
看完這本書,我們才知道父子情是天性無論什麼事都遠遠比不上這親情

看到書中作者曾導過許\許\多多傷心的場面,卻怎麼想也想不到,〞這樣的場面

竟然會發生到自己的身上。

作者的兒子因為腦膜炎而病死了,作者最遺憾的事情是在自己的兒子死前的最後

4小時竟然不是陪在她身邊,卻是到商店去買東西

在兒子死後的第11天,作者抱著兒子的棉被要去洗衣店,在途中作者試著繞路甚至想回到家裡去,其實被子的味道是非常的難聞,但作者卻聞到了兒子的味道,因為到了洗衣店把棉被給丟進去洗也等於兒子的味道也跟著消失了,在這短短的路程但作者的心卻是猶豫不決,進退兩難

寂寞跟孤獨感是在作者的兒子死後才有的,再死後的第5天父親一直懷念,盡管每天使以淚\洗面,懷念仍然不會減少

雖然這本書是小說,但卻是讓人看了很想流淚\的小說,在兒子死後,作者卻開始懷念不想把兒子的味道給洗掉,故意在路上拖延了很久想把兒子的味道給牢牢記住

,這種方式不就代表著兒子跟爸爸的感情是天性的精神

假如有一天,同樣的事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心情會是如何?我們會有那樣的勇氣去承擔嘛??許\多許\多的事情都是我們預料不到的,我們也永遠料不到下一秒會有怎樣的下場,只有把握當下好好的努力極好好的對待你的身邊的親朋好友,不要讓自已有後悔的機會。
 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後終於找到最...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1/09/03
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後終於找到最好的自我療癒之道就是接受「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與它共舞!」讓里翁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完成兒子的冰島夢,將悲傷的喪禮轉為美麗的故事。父母吸著充滿兒子的空氣,不在哀聲嘆氣,不再自怨自艾,不再為世界上不幸的人難過,更不要坐以待斃,繼續堅強的活下去!接受人生交給我們的功\課,跟自己和解,跟過不去的人事物和解,甚至跟死亡和解,才是我們來世上一遭最大的學習與考驗吧!我們共勉之!
 《兒子》一書是作者米歇爾.侯斯...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1/08/19
《兒子》一書是作者米歇爾.侯斯坦在兒子里翁因急性腦膜炎過世後,嘗試透過寫作的方式用一種半自傳半小說的方式以兒子的眼光去敘述自己父母從一開始無法接受他的死亡,父親不停地的自責而想要試圖回想兒子生前與自己的對話,甚至想從兒子的遺物中找尋到一些蛛絲馬跡去了解造成兒子真正死亡的原因。



直到最後透過好友貝虹潔與他們談論里翁生前明確和她談論過的一些事情,這才讓里翁的父母才發覺他們為里翁死後安排的一切,諸如母親想要選擇火葬而不是土葬,又像父母在里翁火化後將其骨灰偷偷保留起一部份最終以旅行的方式將其撒在冰島上,他們所做的一切恰巧都是里翁生前所想的,或許\透過這種形式多少也撫慰喪子之痛的父母,讓他們有所釋懷。



面對親人的驟逝,總會讓人有種痛不欲生的感覺。對於遺族而言,他們總會懊悔自己為何沒能替死者在生前再多做些什麼或完成其心願而自責不已。時間,有時能沖淡其傷痛,但卻加深其思念。
 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後終於找到最...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1/08/15
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後終於找到最好的自我療癒之道就是接受「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與它共舞!」讓里翁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完成兒子的冰島夢,將悲傷的喪禮轉為美麗的故事。父母吸著充滿兒子的空氣,不在哀聲嘆氣,不再自怨自艾,不再為世界上不幸的人難過,繼續堅強的活下去!
 人生路上走一回~免不了的就是生...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11/08/08
人生路上走一回~免不了的就是生、老、病、死

然而~在面對死亡這條路上,能夠勇敢面對的人並不多

而我相信,更沒有多少人會願意看著自己深愛的人從自己身邊離開...

人~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面臨到什麼樣的局面~

就連死亡都一樣...

死亡~總是突然悄悄降臨~

當死亡來臨~許\許\多多的\"後悔\"及\"如果\"都已經來不及挽回...

留下的總是無盡的淚\水與悲痛~

從不敢置信到接受,這期間需要多少的時間?!

從悲慟欲絕到面對,這期間又需要多少的心理建設?!

當一頁頁的看著兒子述序著父母如何的想盡辦法要了解兒子的死因,以及如何幫兒子完成最圓滿的喪禮....等等

那種種的過程及內心世界,稍微去體認感受

真的是會令人忍不住鼻酸....

尤其是如果對於有親身體驗的人來說,許\多的字字句句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會打入你的內心世界...觸動心裡的某個開關....
 在面臨喪子劇變後的作者,提筆用...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1/08/06
在面臨喪子劇變後的作者,提筆用無數言語來證明自己對兒子無盡的悼念與不捨。他以死者角度來看到生者為其做出無數瘋狂且一再反覆無意義的舉止,以及不願正視兒子死亡而急欲找出真正死因的那份執著,木然且不帶人類狂樂情感的口吻對比故事中的父親,也反證出生者面臨喪子之痛後有多麼難以承受的痛苦與悲傷。作者刻意不以當事人的角度去緬懷追索自己遭逢劇痛後的種種反應,那稍嫌矯情而且了無新意,因此他改以死者在冥間觀察人世的角度來寫作,反而凸顯出那份無以倫比且無可取代的父子孺情。



有別於其他故事大多以母親角度來書寫喪子劇痛的作法,作者顛覆了過去社會對於男性必當嚴肅且拙於表達情感的刻版印象,把父親對兒子里翁無盡思念悉數寫了進去,礙於社會壓力他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提起精神料理兒子後事,卻心靈方面卻無法承受這種撕裂心肺的痛,以至於他無時無刻不想到與兒子討論人生意義或哲學的過往,進而暗自垂淚\。劉梓潔於《父後七日》寫出來的是一種因承受高度悲傷而顯現出搞笑娛人的極大反差,用民間習俗的繁瑣軼事來對比內心面對喪父被掏空的悠然;米歇爾.侯斯坦則正視這個死亡話題,以輕盈優雅的態度來面對死亡這個沉重且冷漠的議題,他與兒子里翁的對談被保留了下來,也使得原先只有一人視角的故事不那麼單調沉悶。



總括說來,這是一部讓人在兒子身後看見父親承受悲傷的寫實故事,它喚起了我們心底對身邊已逝之人的無限追思,也暗暗諭勸對自己仍擁有的幸福多些關注與珍惜。
 沒有一般傷慟文學那種壓抑沉緩的...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1/08/06
沒有一般傷慟文學那種壓抑沉緩的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有些俏皮的輕快語調,藉由里翁的視角讓讀者輕易地了解到事情發生的始末,並客觀描寫出主角的哀痛、處理後事的過程和將結果合理化的表現,這使內容不僅立體豐滿,也跳脫多數傷慟文學給我的既有印象:過度強調悲傷而顯得有些做作(病態)的自我陶醉。

 

  生者為死者所做的究竟是為了撫慰死者?還是為了安慰生者?

  不停歇的哭泣是為了讓自己握住手邊僅有的悲傷,還是不想讓死者「真正」且「永遠」的離開自己?

  如果哪天我遺忘了傷痛、遺忘了失去你的痛苦,那是否意味著我走出了沒有你的悲傷,將你遺忘在另一個世界了呢?

 

 

  《兒子》提供了讀者面對死亡的假想過程,也提供了一個面對死亡的選擇參考;雖然說這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歷程(也可能不會經過,像一樣里翁先去天堂卡位),但要正面看待還是負面看待、選擇沉浸在失去的悲傷或走出悲傷的陰影,我們都必須要與死亡共存。
 這本書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故事比...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1/08/05
這本書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故事比較特別的是,是以死去的兒子為主述者,引領我們看到父親的悲痛以及自己喪禮情況,以及兒子心裡的一些想法。



第一章就是從父親的悲痛開始,年僅二十一歲的兒子里翁,因為急性腦膜炎驟然離世了。身為父親的他,在兒子突然死亡後,他只有掉眼淚\和反覆回想,在兒子死之前,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



死後第十一天,爸爸抱著兒子的棉被送洗。他邊走邊把頭埋進棉被裡,棉被其實臭死了,但爸爸聞到了兒子的味道。他繼續聞著這氣味,短短的路程故意繞了又繞,極力拖延,因為棉被洗了,兒子的味道就永遠消失了……



他懊惱著為什麼兒子死前四小時,他在超市東西——就在兒子都快要死了的時候,為什麼要做買東西這麼無聊的事、而不是陪在兒子身旁呢?



他並開始胡思亂想:兒子的死,會不會事前就有徵兆?循著蛛絲馬跡調查兒子是否早有厭世念頭?或者其實是這父親自己的錯?他過去導過幾部喪子喪女悲痛的作品,是否預示了什麼?或間接導致了這家人不祥的命運?



里翁一直都待在父母親的身邊,看著父母親為他處理後事、為他傷心難過,人死後是真的存在嗎?真的會待在自己最放不下的人身邊嗎?我相信會,因為我經歷過。



我們的人生總有一天會遇到死別,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都一直出現要是換成自己時,我的父母也一定會難以承受,換個角色來看,我也很害怕失去父母親的一天。



書後有一段話,『死亡是生活的一部份,我們可以和它共舞,不要哀聲嘆氣,不要自怨自艾,不要為世界上不幸的人感到難過,更不要坐以待斃。繼續堅強地活下去吧!』



死亡,對我來說不陌生,因為我已經面臨過好幾次,失去親人、朋友及最愛的痛,我都曾經歷過,雖然有過這樣的死別,但一想起要是換成父母親時,依舊很難以承受,要學會與死亡共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便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永生永世的循環。



這本書在閱\讀的時候,還沒讓我落淚\,書中描述里翁從生病到死亡、葬禮各階段都很寫實,那個畫面浮現在腦海中,三更半夜閱\讀格外感到恐懼(呵~是我想太多了~)不過當我閱\讀到最後一頁時,再細細去回想整本書的內容,我卻落淚\了~



妳永遠不知道明天會是怎麼樣的一天,所以請善待身邊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家人。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減壓紓食:不委屈,不壓抑,瘦出好心情
作者:趙函穎
出版社:境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0-13
66折: $ 277 
博客來 - 今日66折
接地氣:連結大地無窮的治療能量,恢復人體電平衡,擺脫慢性發炎,找回不生病的生活(二版)
作者:克林特.歐伯 (Clinton Ober , Stephen T. Sinatra , Martin Zucker)
出版社:地平線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09
66折: $ 277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百鬼夜行卷12(完結篇):拉彌亞
出版日期:1900-01-01
66折: $ 238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作者:林裕順、黃鼎軒、張家維、王鈞世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7-11
66折: $ 277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作者:比爾.柏內特、戴夫.埃文斯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10-28
$ 252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可以生氣,但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養成讓人生好轉的不生氣習慣
作者:種市勝覺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29
$ 292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miffy潔膚柔濕巾-10抽(綠)
作者:新台
出版社:新台圖書
出版日期:2023-08-30
$ 17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排球少年!!10週年編年史(首刷限定版)  (全)
作者:古舘春一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4-02
$ 629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劇場版 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 CODE: White(全)
作者:矢島綾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5-16
$ 190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如果有些心意不能向你坦白【限量作者親簽.10週年紀念新修版】
作者:Middle
出版社:春天出版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31
$ 379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朝姊 (6)
出版日期:2024-05-23
$ 110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