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1 項符合

終點往往在他方:傳奇音樂家布列茲與神經科學家的跨域對談,關於音樂、創作與美未曾停歇的追尋

的圖書
終點往往在他方:傳奇音樂家布列茲與神經科學家的跨域對談,關於音樂、創作與美未曾停歇的追尋 終點往往在他方:傳奇音樂家布列茲與神經科學家的跨域對談,關於音樂、創作與美未曾停歇的追尋

作者:皮耶.布列茲尚─皮耶.熊哲菲利普.馬努利 / 譯者:陳郁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9-03-07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終點往往在他方:傳奇音樂家布列茲與神經科學家的跨域對談,關於音樂、創作與美未曾停歇的追尋

內容簡介

創作最初的那一刻是野蠻而無法預測的,
卻在混亂無序中意外找到了連結的力量,帶領聽者走向更遠的地方。

二十世紀重量級作曲家、指揮家皮耶‧布列茲

神經生物學家尚─皮耶‧熊哲
藝術與腦神經科學的交會與交鋒

蔡振家 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專文推薦
王思雅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講師     審訂
吳家恆   台中古典音樂台主持人  
沈雕龍   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
李承宗   音樂家/神經科學家/愛樂電台「你為什麼會喜歡聽音樂」節目主持
呂繼先   樂評人
孫家璁   MUZIK古典樂刊發行人
陳玠安   樂評人
陳宜鍾   鋼琴家
黎家齊   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
──推薦

2016年1月,堪稱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創作者之一──皮耶‧布列茲在德國逝世。布列茲的音樂人生從作曲到指揮,始終堅持實驗與創新,如同一道指引愛樂人的光芒。在本書中,布列茲首度與神經生物學家對談,兩人分別從藝術家與科學家的角度,思考美、音樂、音樂生理學與音樂創作,成為探索藝術神經科學的重要一步。

我們始終不了解作曲家、也就是一位創作者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這就是本書所要解開的「謎」。

藝術創作是不是一種特殊的生理運作與思考過程?如果能徹底了解這些運作機制,是否就能說明作曲家、音樂家、指揮家為何會將某一個音符和另一個音符組合在一起,或決定某一種節奏後面應該接上另一種節奏?為何音樂家總能推陳出新、帶來美麗的曲調並且感動人心?史特拉汶斯基在創作《春之祭》的時候,布列茲在寫《無主之錘》的時候,他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大腦內的分子、神經元與突觸,和美的感知與藝術創作這類細膩的心理活動之間,又有什麼關聯?

與傳奇音樂家布列茲及神經生物學家尚─皮耶‧熊哲、作曲家菲利普‧馬努利,一同解開這些謎團,通往藝術與科學的交會處。

│好聽推薦

站在一位音樂創作者角度,會面對到一個真確又有趣的現象──當創造了一聲聲響後,要怎麼走下去呢?第二個聲音又將是如何?我們常常說要有靈感,而這靈感又是如何與我們的大腦功能產生聯繫,傳播訊息呢?

這本書以布列茲創作思維與音樂語法為主軸,除了可以學習到他的新觀念與創作手法,也同時導出音樂與科技間的神祕關係。布列茲與神經生物學家尚—皮耶.熊哲(Jean-Pierre Changeux)、作曲家菲利普.馬努利(Philippe Manoury),在書中對談音樂的三個層面:創作、演奏以及聽者本身的認知與感知。這樣的對談,不僅對一位創作者而言,在思考如何創造聽者新的感知有很大的啟發;書中談及的,由布列茲提出並領導的法國龐畢度音樂與聲學研究中心(IRCAM),更是透過科技運算讓音樂創作邁向新的里程碑。布列茲是創作者也是指揮家,雙重身分讓冰冷的科技得以活現,再透過專業水平的測試及運作,提供平台給創作者諸多思考的方向,是一本值得大家來學習與研究的書。
──王思雅(作曲家、IRCAM研究員(1999-2000),任教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

很難想像,在我們這個時代裡居然有一本充滿著智性和幽默的音樂與科學書籍,以中文問世了。二十世紀前衛派音樂的大師作曲家皮耶˙布列茲,和腦神經科學家尚—皮耶˙熊哲,各自毫不保留地從「藝科頭腦」和「理科頭腦」,辯論著近代音樂的創作、美感和教育:當今的音樂現象,到底是文化所致?還是腦部機制運作使然?閱讀這本書,你會被五花八門的概念衝撞得腦洞大開,也會對這些法國人的唇槍舌劍莞爾一笑。這是一本作曲家與科學家之間,坦誠相見的「砍砍」而談!
──沈雕龍(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

布列茲有著許多身分:作曲家、指揮大師,思想家。就許多與其本人接觸過-以及從本書內容來看-的音樂人觀點,他也是一名溫暖、和藹、睿智且知無不言的音樂引路人,數十年來引導著樂壇的思考方向。其音樂的艱澀複雜,對比為人的直率可親,中間的反差實在有趣。

也因此,無論從理論、實務或人性高度來看,鮮有人比布列茲更適合從文化乃至神經科學等各個面向,討論本書關於音樂、美、創作與音樂教育等等,既朦朧又嚴謹的議題。本書或許無法改變您對作曲家或樂曲的想法,但對於那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腦內奧妙,相信可以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就像大師鍾愛的印象派作曲家一般:近看一片模糊,保持距離卻是精雕細琢的抽象之美。
──呂繼先(樂評人)

即便,這本書的發想起始於「瞭解人腦如何在音樂創作的狀態中運作與連結」,但透過腦神經專家熊哲、作曲家布列茲與馬努利的對話,同時也對音樂的概念進行探問與挑戰。

另外,布列茲在許多篇幅提及「創作的材料」尤為精彩,除了可大方收為我們學習聆聽當代音樂的指南,更提供作曲家思考著如何鑄造形式,調度素材,其過程是我覺得最為珍貴的部分。
──陳宜鍾(鋼琴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
皮耶.布列茲是指揮家、作曲家、龐畢度音樂與聲學研究中心(Ircam)創辦人,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創作者之一。布列茲亦研究音樂理論,他在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擔任「創造、科技與語言」(Invention, technique et langage)之教席將近二十年之久。

尚─皮耶.熊哲Jean-Pierre Changeux
法蘭西公學院榮譽教授、法蘭西自然科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院士,是當今最知名的神經生物學家之一。其重要著作包含與數學家亞蘭‧鞏訥(Alain Connes)合著之《思維物質》(Matière à pensée),以及與哲學家保羅.呂格爾(Paul Ricœur)合著之《自然與規則:人為何會思考?》(La Nature et la Règle. Ce qui nous fait penser)

菲利普‧馬努利Philippe Manoury
作曲家,也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榮譽教授。

譯者簡介

陳郁雯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基礎法學組碩士,曾就讀巴黎第四大學古典語文系碩士班,現從事文字工作。譯有《關於稅,你知道多少?》、《不平等的經濟學》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什麼是音樂?

音樂與愉悅
知性和非理性
畢達哥拉斯與隨機
人聲是樂器嗎?
人聲音樂與劇場藝術
從笛子到電腦
音樂與語言
自然或文化?

第二章 「美」的弔詭與藝術的法則
美與未完成
藝術作品與商業價值
新的、新的、新的……
科學的進步,音樂的突破
藝術家的形象
部分與全體
自然的本質與文化的規則
樂句
從小曲到大曲
關於簡約
與他人的連結
藝術的普世性?

第三章 從耳朵到大腦:音樂生理學
噪音與聲音
動物界的音樂
鳥類的音樂
音樂的感知:一種學習?
聽音樂:心智重組的過程

第四章 作曲家腦中的達爾文
材料與形式
自發性腦部活動
創作者的心智工作
心智達爾文主義與音樂的創造
從多樣性到選擇
何謂適當
從動念到實現
依據回饋的選擇?

第五章 音樂創作中的意識與無意識
美的直覺
秩序與無秩序
進入意識
重建過去
有意識的等待
期待與接受意外
明暗之交
寫譜
記憶的運作與工作記憶

第六章 音樂的創造與科學的創造
理論與實作
其他領域的影響
模仿
學者的模型、藝術家的模型
即興表演
作品的轉變
以德布西為例
音樂是「精神性的」
藝術與科學的交會:龐畢度音樂暨聲學研究中心(IRCAM)的創建

第七章 音樂的學習
音樂能力是天生的嗎?
學習即是篩選
寶寶音樂家
音樂意識的成形
音樂教育與一般教育
音樂能提升道德嗎?

誌謝
 

導讀
人文藝術與神經科學的碰撞火花,照亮未來

 
蔡振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二○一六年一月,法國音樂家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逝世,享壽九十歲,藝文界同表哀悼,法國總理盛讚布列茲對於音樂界的偉大貢獻,「宛若一道照亮世界的光束」。以光束來比喻布列茲,讓我產生兩個聯想。從創作的角度而言,布列茲確實像堅持自我道路的一束光,筆直而犀利,他曾說:「音樂的歷史從巴哈到海頓、貝多芬、華格納、馬勒,再通過荀白克、魏本,傳到史托克豪森和我。至於其他人,都無關緊要。」而在另一方面,布列茲卻像是充滿人道關懷的和煦陽光,他散發著一種沉靜睿智的領袖氣質,藉由簡潔的言談與手勢,為音樂家及愛樂者帶來無限啟發,這種非凡的魅力,讓布列茲在指揮與音樂教育領域成就斐然。

布列茲逝世三年之後,臉譜出版社譯成布列茲與神經生物學家尚—皮耶.熊哲(Jean-Pierre Changeux)、作曲家菲利普.馬努利(Philippe Manoury)的對談錄,意義非凡。布列茲在音樂創作上的諸多理念,都跟認知心理學密切相關,而近十年來,跟音樂有關的認知神經科學突飛猛進,電子音樂及人工智慧作曲之趨勢,亦沛不可擋,見識深遠的布列茲,似乎對這波新浪潮早有準備,他親身參與音樂與科學的對談,促進不同陣營間的互動與彼此理解,為往後的跨領域合作鋪平了道路,如此開闊的胸襟與視野,在作曲界並不多見。

先鋒作曲家與神經生物學家,在這次跨領域碰撞中究竟產生什麼樣的火花,照亮了未來?為了深入掌握本書的諸多議題,我們必須先對於布列茲一生的音樂歷程有些瞭解。

布列茲自小對於音樂與數學特別感興趣,曾在里昂大學修習數學課程,十八歲赴巴黎求學,放棄了數理、科學,而選擇就讀巴黎高等音樂院。布烈茲早期的作曲深受十二音列技法(twelve-tone technique)及序列主義(serialism)所影響,這些音樂都屬於無調音樂(atonal music)。人類的音樂多半屬於調性音樂(tonal music),這種音樂經常使用大調音階、小調音階,或是中國五聲音階、日本陰音階、琉球音階等,不管是什麼音階,音階內的音具有高低不等的位階,其中位階最高的音稱為主音。音階內位階較高的音,在音樂中出現的次數較多,且經常出現於較重要的句尾處及小節裡的重拍。十二音列主義打破了調性音樂的結構機制,將一個八度之內的十二個音置於同樣的位階,且對於這十二個音的「序列呈現」及「序列變形」有些規範[1]。序列主義進一步將音高以外的聲音性質也「序列化」,包括音長(duration)、音質(timbre)、響度(loudness)。

歌聲與樂器所奏出的旋律,蘊含豐富情感,可以引起聽眾的共鳴,然而在十二音列技法中,音高經常只是一些冰冷的數字,成了結構式操弄的素材。布列茲在本書中坦然指出:「把十二音丟出窗外對我幫助很大。我真是受夠十二音了。」十二音體系不僅會對創作造成負擔,一般人的大腦也難以聽出十二音列的種種變形[2]。值得注意的是,布列茲在追求音樂邏輯結構、創新技法的同時,從未忽視詩意及敘述性,這或許是他拋棄十二音列技法的原因之一。

一九五○至六○年代,布列茲的興趣涵蓋了機運音樂(aleatory music),在這類作品裡面,演奏者按照樂譜所提供的素材與指示,結合個人當下的想法,自由即興,每次演奏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七○至八○年代,布列茲投身於電子/電腦音樂,工作重心移至巴黎龐畢度音樂暨聲學研究中心(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e Coordination Acoustique/Musique,簡稱IRCAM),發展出頻譜主義(spectralism)的作曲技術,這類技術可以藉由聲音取樣及電子器材,任意模擬與調整樂器震動所產生的聲音,因此布列茲在本書指出,我們不再受制於(物理的)自然規律,音樂世界比以往更加豐富。

鋼琴家暨指揮家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曾說,布列茲的大腦運作速度比一般人快上兩百倍,因此,要理解布列茲的音樂哲學,自然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以下,我將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對於本書的幾個觀點做些補充,希望能幫助讀者掌握本書內容,激發更多的思考。

在談到音樂的定義與藝術的本質時,本書的三位對談者大致同意,音樂作品並非純粹為了取悅聽眾,但我認為,音樂的價值也不限於「聲音之間的關係」,而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一般而言,美感經驗有三個支柱。第一是感知與運動層面,閱聽者以感官接收訊息,形成知覺,再結合相關的運動經驗,透過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產生內在的模仿,以身體動作的模擬與想像來體會藝術。第二是知性層面,這裡牽涉到如何運用背景知識(如:音樂的文法規則)與藝術專業,在特定的社會脈絡及文化傳統中理解藝術。第三是感性層面,主要涉及各種情緒的產生與評價,包括聆聽音樂時經常出現的預期心理、渴望、等待,還有繼之而來的滿足、驚奇等情緒[3]。

熊哲在本書中指出,音樂與語言之間的一個共同點,涉及類別知覺(categorical perception)。類別知覺的一個常見例子為語音中的子音,不同子音的聲學特徵會有所差異,舉例來說,語音出現到聲帶開始震動間的時間小於35毫秒者,會被知覺為/da/,超過50毫秒則會被知覺為/ta/,此一時間雖可連續變化,但我們的知覺卻是類別化的。音樂中也有類別知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音階化的音高。音高雖然可以在頻率軸上連續分布,但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會使用音階系統,把聽到的音高對應到音階上的分散而固定的幾個音高,這些音就是心理上的音高類別。關於音樂中音高知覺的類別特性,建議讀者可以聽聽動畫《風之谷》的娜烏西卡主題,此曲中童聲獨唱的音高常未準確落在音階上,但我們還是習慣以音階來將每個音高做適當的歸類。傳入聽者耳朵的音高是物理上的音高,而聽者以音階將每個音高做歸類之後,則形成心理的、主觀的音高。作為心理量的音高,並不全然等於做為物理量的音高,這也是人跟機器的差別之一。

類別知覺是心理學中的重要觀念,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重新思考布列茲在本書中提及的兩個音樂理念。首先,序列主義發展到後來,把音的音質與響度也類別化,如此作法,似乎是假設音質與響度的知覺具有特定的類別。再者,先鋒作曲家對於微分音的使用,是將一個八度分成更多類別(超過十二個音高類別)。以上兩點,似乎都不太符合一般人在欣賞音樂時所依循的知覺原則,因此曲高和寡。而這類音樂創新的意義之一,則是讓心理學家重新思考,音高、音長、音質、響度的知覺各具特質,各種聲音特質的知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對於音樂家而言,如果要教導聽眾欣賞現代音樂,應該如何著手,讓聽眾改變原有的知覺方式?

本書提到了絕對音感與相對音感,這也是讓愛樂者眼睛一亮的有趣議題。很多人都不知道,跟音樂能力較有關聯的是相對音感,不是絕對音感。布列茲便指出,有些作曲家並沒有絕對音感,但一定有良好的相對音感。此外,絕對音感是先天稟賦與後天學習交互作用的結果,一個人必須有特殊的遺傳基礎,再加上適時的訓練,方能獲得絕對音感。布列茲本人具有極佳的絕對音感與相對音感,而且比一般音樂家更擅長分解複雜的聲音,這項能力也讓他在指揮時能夠明察秋毫,讓團員們心悅誠服。愛樂者閱讀此書時,不妨搭配聆聽布列茲所指揮的德布西與馬勒音樂,細細品味樂曲中精準、清晰、緻密的聲響組織。

在坦率真誠的對談中,自然少不了立場鮮明、各持己見的爭論,跨領域交流進行至此,終於火花四射。當熊哲指出,心理學家以實驗法研究音樂引發各種情感時,布列茲直接批評:「一旦我們試圖評估各種經驗,個人的行為就會受到扭曲」,這是他對於心理學的根本懷疑。布列茲認為心智的運作方式因人而異,因此,心理學家就算匯集了許多經驗與資料,卻很有可能得出缺乏證明與整體說服力的結果。同樣的,當熊哲指出,心理學家發現嬰兒有能力辨認出「完全五度」這個音程時,布列茲的批評也是基於類似理由,他認為各種音樂形態都來自後天的學習與文化形塑,音樂世界並沒有什麼「自然律」。

關於這一點,我的看法跟布列茲不同。人類的心智,從來就不是一張任由文化塗寫的白紙。我們如今所擁有的大腦,是經過數十萬年、數百萬年演化而成,其中有些千錘百鍊的古老能力,也影響著音樂認知。舉例而言,腦中的紋狀體(striatum)是指引我們學習規則、運用習慣的腦區,在演化史上相當古老,許多脊椎動物都藉由紋狀體來趨吉避凶。近年的腦造影實驗發現,當我們在預測功能和聲(functional harmony)[4]的進行時,需要紋狀體的參與[5]。這樣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一方面闡述了功能和聲的生理基礎,一方面也絲毫未減損非功能和聲(例如德布西的音樂)之藝術價值。我認為,探討大腦處理音樂的規律,是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因為不管音樂怎麼創新,我們永遠只能依賴大腦去理解音樂,其中處理語言、運動、情感訊息的腦區,在音樂認知中扮演關鍵角色,人類不可能另外訂做一個大腦,專門用來聽音樂。從這個觀點來看,作曲家與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資訊科學家共同合作,釐清音樂跟其他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解析音樂訊息的本質,是未來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書雖然以音樂為主題,但其價值並不侷限於音樂領域,而是為人文藝術與神經科學的交流立下新的典範,其中,布列茲對於科學知識的好奇心,以及謹慎謙虛的學習精神,讓我尤為敬佩。布列茲對於動物的行為展現了高度興趣,求知慾旺盛,而聽了熊哲講述大腦的運作之後,他也很高興地說:真是上了一課!在忍不住批評了音樂心理學家之後,布列茲立即想到:或許這番批評是源於自己的誤解。這類的針鋒相對與思想折衝,對於往後的各種跨領域交流都深具啟發性。布列茲所關懷的世界問題之一,是相異文化之間交流不足,所造成的彼此誤解與敵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人類文明的崩解,他十分憂心,「共同體主義的人以暴力實現他們心中的普世性」。布列茲關切印度音樂、日本能劇、東南亞的皮影戲,也希望向其它文化吸取一些不同的元素,以革新歌劇。其實,認知科學也需要這樣的宏觀視野,以對於人類心智與行為有較全面的瞭解。

看完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布列茲持續創新的精神。他總是希望在事物間捕捉一些不尋常的特質,從中實踐個人創意,「在那個瞬間,只想著非抓住不可。即使我們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也無法回到過去。」
所謂「活在當下」,再次獲得了深刻的意義。


[1] 簡而言之,「序列呈現」就是將全部十二個音排成一個序列,每個音在一個序列中不得重複出現,而「序列變形」就是使用倒影(inversion)、逆行(retrograde)等方式,讓同一個序列產生各種變化。
[2] Marc D. Hauser, “The possibility of impossible cultures”, Nature, 2009, 460, p. 190-196.
[3] Chatterjee A, Vartanian O, “Neuroaesthetics”, Trends. Cogn. Sci., 2014, 18(7), p. 370-375.
[4] 西方的大小調音樂,經常以主和絃、屬和絃、下屬和絃為和聲進行的核心,其中屬和絃之後經常會接主和絃,形成穩定性較強的終止式,這種和聲稱為功能和聲。
[5] Seger CA, Spiering BJ, Sares AG, Quraini SI, Alpeter C, David J, Thaut MH, “Corticostriatal contributions to musical expectancy perception”, J. Cogn. Neurosci., 2013, 25(7), p. 1062-1077.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357330
  • 叢書系列: 藝術叢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讓自己安心】手寫經書組合套書(三冊):《寫心經》、《寫.藥師經》、《寫.金剛經》
作者:張明明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22-07-27
66折: $ 53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颶光典籍首部曲王者之路上下冊套書
作者:布蘭登.山德森
出版社:奇幻基地出版事業部
出版日期:2012-07-10
66折: $ 659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當下的力量系列新版套書(三冊):《當下的力量【書+牌卡】典藏盒裝版》+《當下的覺醒(三版)》
作者:艾克哈特.托勒
出版社:橡實
出版日期:2023-04-06
66折: $ 898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知更鳥囚於夜幕中 (首刷限定版)(下)
作者:露久ふみ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0-23
$ 17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最高閒聊法:再尷尬也能聊出花來,一生受用的人際溝通術
作者:五百田達成
出版社:方智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1
$ 237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SAKAMOTO DAYS 坂本日常 16 (首刷限定版)
$ 252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特殊傳說Ⅲ vol.09
作者:護玄
出版社:蓋亞
出版日期:2024-10-16
$ 236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把日子慢慢變好【限量親簽】
$ 331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山茶花情書【首刷限量為你而寫信紙組】
作者:小川糸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24-11-01
$ 347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一念心 改寫神的劇本《隨書附贈「姻緣、旺財、平安三金牌」》
作者:黃子芸
出版社: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08
$ 284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異劍戰記  瓦倫迪歐-06
作者:七尾七希
出版社:長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01
$ 111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