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強力推薦
知名作家 劉克襄
自然人文作家 TONY
*************************************************************
〈推薦序1〉
新世紀的郊山書寫
──劉克襄
年輕時爬山,參考七0年代的郊山登山記錄時,不論是拜讀楊極峰北郊群山的報導,或者觀看謝永河在《野外》的郊山專欄,翻閱之餘,我都會萌生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背景,讓他們對山產山痴戀?又或者是什麼樣的休閒環境,形成他們的生活價值,甘於在都會和郊野的往來間,樸實地生活,孤寂地書寫山誌?
這兩三個大哉問,始終纏繞著我,隨著自己在島上的各類戶外旅行,不時在生活裡浮現著,形成有趣的生命辯證。在如此緬懷、困惑的思維裡,我也意外地嗅聞出一個爬山的秩序。那是每一代岳人傳遞給下一代的,某種個人對山的熱愛、執著,始終堅實地、隱然地存在著。山愈高,那情緒益發昂然。許多長年爬山的朋友,應該都能感受到這種相似地,縱情山水的脈絡和節奏。因而堅持在某一個幽微的生命情愁,繼續在那小小傳統的登山情境裡,微妙地享受著,甚至以為是生活價值的全部分了。
再回到郊山部分的論述。晚近郊山書寫,向雨後菌菇,以各種繽紛的色彩,在森林裡盛開。透過各種型式的網站,任何人都能盡情書寫登山記錄,製作地圖,發表攝影圖片。文體形式亦不拘泥於一式。大家各隨自己的意念,信手創造自己喜愛的,充滿藝文情境的網頁。網路的廣泛交流,更讓戶外休閒風氣蔚成風潮,早已形成早年岳界前輩難以想像,百家爭鳴的登山時代。我們彷彿來不及回顧過去,也難以預估未來。但這個狀態的到來,也讓我對早年登山形成的小小傳統,有著疏遠的距離,進而形成了鄉愁。
晚近的郊山書寫,不僅文體繁雜豐富,更展現了過去岳人所難以想像的優秀條件。他們的背包裡,往往裝載了許多現代登山的義理和責任,是過去所欠缺的。舉其大犖者,諸如:一、充滿正確自然保育的意識,二、理解自然步道的意念,三、認知了自然圖鑑和生態文學的內涵,四、爬梳了社區文史工作室的地方志,五、參考了各類地圖資訊,六、嫻熟了各種日新月異的登山裝備。這幾個精彩的元素,加上網路世界的暢通交流、山區交通的便捷,台灣的登山記錄遂在這幾年,快速地形成一個個豐富的知識庫,隨時等候有心人的搜尋利用。山岳文學的數量和好作品的質地,也遠遠超過了過去幾十年的累積。
放諸過去的登山史,似乎沒有比這時更好的內外在環境和條件。我們好像站在一個登山黃金時期的發端,像蒙古人初次向西方遠征,數百年豐功偉業就此開展。這樣豐腴的條件,更讓我覺得,自己像擁有驃悍戰馬、精良武器和充裕糧餉的武士。但我不免困惑,早年岳人的才質和刻苦的美德,以及在貧窳環境里發展出的生活視野是否喪失了?當代岳人除了展現新時代山岳書寫的特色外,在豐富的山巒知識裡,能否也摸索出另一種精神,闡揚自己的登山理念,準備向下一代致意了。
本書以大台北郊山為書寫題材所展現的內容,除了每條山徑的狀況外,背後所展現的登山本質、見識,以及美學,其實也都在不知不覺地陳述、探索這些元素早年的智慧。這些書寫的登山前輩、或同好,在進行這本書各條山徑的行走和撰寫時,我也在相似的時間,在相似緯度的山區漫遊。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感受同樣的情境,因而在翻讀他們的記錄時,共鳴的心境特別廣泛。
相對的,我想自己對早年岳人理念的好奇和欽慕,其他山友應該也有相似的緬懷。這也是本書展現眾志成城的指南功能外,隱藏在書寫之間,最值得深思的登山內涵了。在向本書的撰寫者致上敬意同時,我也順便想將這樣一個岳人承先啟後的執著和困惑,一起拋給大家。相信本書的書寫群,多半會繼續記錄,繼續和山對話。那麼早年岳人的心志和行跡也會不時伴隨,在我們的郊山健行裡,乃至於高山的攀爬間,持續跨大台灣登山文化的內涵。
〈推薦序2〉
週週爬山樂
──Tony Huong/網路旅行作家
「週週爬郊山」的活動力強,不僅每週都安排登山行程;活動之後,成員必定發表登山記錄與旅遊照片以分享山友,至今已累積數以百篇的登山圖文記錄。最近,他們從眾多的登山行程中,精選出二十五條
大台北郊山路線,內容包括熱門的古道,如哈盆、桶后、巴福越嶺等,也包括陳岳老師的私房路線竿尾崙古道,以及大台北郊區各具特色的代表山岳,如磺嘴山、筆架山、五寮尖等,還有清涼消暑的頭前溪、加九寮溪溯溪行程,路線相當多元而豐富。
這二十五條路線,編輯成書,並以生動的圖文呈現,將登山過程的點點滴滴、歡笑苦辣,娓娓道來,讓人有身歷其境的現場感,讀之令人躍然心動。而每條路線都附上詳細的路線地圖,可使讀者按圖索驥,追隨他們的腳步,輕鬆探訪這些精彩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