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易懂,範例又豐富的用光技巧書
Kevin Kubota充滿創意的打光技巧,讓他成為了業界中公認的傳奇人物;現在,打光領域裡的大師要邀你與他一起到拍照現場,分享他的打光秘密!你可以在這裡學到如何創造特定的氛圍、勾勒主角身形以及增加影像立體感的精湛打光技巧,同時參考書內由Kevin所提供,超過上百種不同情境的打光架設示意圖,藉由圖中簡明清楚的標示,自己試驗打光的效果。最後,本書也介紹了所有攝影師都應該知道的基本後製處理技巧。讓這本Kevin的打光筆記,成為你不可或缺的打光參考聖經!
.鑑往知來,從歷史發展預知打光技巧的演變
.學習如何運用基本準則來評斷光線的品質、強度以及打光比
.學習如何從測光以及色階分佈圖中,獲得最多的打光資訊
.學習如何自組一套適用任何情況的打光裝備
.學習使用Aperture、Lightroom或是Photoshop,來讓照片更漂亮
.超過一百種不同情況下的打光架設參考圖!
誰適合本書
.想要精進自己用光技巧的攝影愛好者
.面臨瓶頸,想要尋求突破靈感的影像創作者
.想要知道時尚精品的情境照是怎麼拍的人
.網拍攝影師
關於作者
Kevin Kubota曾被《American Photo》雜誌評選為世界級的10大頂尖婚禮攝影師之一,擁有Nikon ""Lengend Behind the Lens""的殊榮。同時他也是一位國際知名的講師,在攝影教學的領域擁有卓越的聲譽。
名人推薦
「對於想要瞭解更進階的用燈,更細微、更多樣的多燈用法的攝影人而言,這本書也顯得相當重要,因為以多燈(尤其是超過雙燈時)的範疇來看,台灣還沒有這麼清楚易懂,範例又豐富的閃燈書。」
侯俊耀, DCView數位視野站長
Kevin花了快二十年的時間,成為了最棒的打光專家之一,能製作出很棒的打光效果,來拍出更漂亮的照片。事實上,很多人看了本書內的範例照後,會因為這些照片風格的變化之大,開始懷疑這些照片是不是出自同一個人的作品;廣泛而多變的風格算是他最強烈的特質之一,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跟大師來學習的主要原因。他所擁有的才華,讓他走遍全世界到處傳授攝影技巧與理論,幫助攝影師們進一步提昇自我的技能;他改變了許多攝影師的觀點和想法,而許多攝影師也因為學習了他的風格,參考了他的作品,甚至是看了Kevin的著作,讓他們的攝影事業更上一層樓。
Tony L. Corbell, 專業攝影師, 世界知名的打光專家
「我從1998年開始在網路上撰寫有關攝影的文章,我看過不少以攝影為主題的書,也評論過很多攝影書;而Kevin Kubota的著作是最棒的作品之一。他可以把有用的知識、美妙的想像力、靈感結合起來,以容易讓讀者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閱讀起來又樂趣十足。無論是何種程度的攝影玩家,我都強烈推薦本書」。
Scott Bourne, Photofocus發行人
「Kevin Kubota的創意打光筆記,簡單的說,就是一本你應該擁有的參考書;本書不止能化繁為簡,把複雜的打光情況轉變成我們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樣子,同時內容廣泛,見解獨到,絕對能助你一臂之力,讓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控打光效果。這小小一本書裡包含有許多的智慧,強烈推薦這本書給讀者們!」
Dane Sanders, 攝影師,《Fast Track Photographer》的作者
「大部份的攝影師,就像是很棒的大廚,只要有很棒的食譜,他們就能煮出很棒的食物。在創意打光筆記一書裡,Kevin Kubota要帶給你的不止是很棒的食譜,還要教你成為很棒的大廚!本書提供了許多打光的想法,同時也要協助你發展更多樣化的技巧。人人都會拍照,不過創意打光筆記一書能讓你更上一層樓,拍出更棒的照片,拓展你的客戶群。如果攝影師無法為每一位客戶拍出卓越的作品,那麼就算有再強的行銷能力,也無法讓你留住客戶的!Kevin是專業攝影界中最棒的老師與作者之一,他總是能以簡單又易懂的程序,拍出非常驚人的作品!」
Skip Cohen, Marketing Essentials International 總裁
「Kevin Kubota的創意打光筆記:給數位攝影師的101種打光風格與設定一書,對於任何一位想要增加自身打光技巧的攝影玩家來說,是必讀的一部作品!我相當喜歡書中那簡單直接的手法,Kevin一舉揭開了攝影打光的神秘面紗,讓人對打光這件事不再感到恐懼。」
Bambi Cantrell —業界暱稱她為「攝影女王
「Kevin Kubota在這本創意打光筆記一書中,完成了三個很棒的成就:他完成了一本很漂亮又好看的書,同時又是一本讀起來有趣的作品,而它還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著作,讓每個人都能立刻擁有一本指南,學習所有關於打光的細節。在閱讀本書時,我常常笑到不可遏抑,這還是我在看類似指引手冊書籍時,第一次發生的情況。Kevin的文筆流暢,能讓你有如置身在攝影拍照現場,隨著每一頁的翻閱,就好像能與他直接對話一般。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部份,是呈現出了Kevin對於他自身工作的專注,而每一章的內容,更是他對於傳授知識技巧的熱情毫無保留的流露。」
《Tamara Lackey, Envisioning Family: A Photographer's Guide to Making Meaningful Portraits of the Modern Family》
《Tamara Lackey’s Capturing Life Through (Better) Photography,The Art of Children’s Portrait Photography》二本書的作者
「和Kevin Kubota來一場有趣又刺激的旅程吧!他要用現今最頂尖的打光風格,帶你走過攝影打光史,瞭解打光的理論,同時介紹最實用的打光技巧。Kevin Kubota's創意打光筆記:給數位攝影師的101種打光風格與設定一書,要引領你一窺世界最頂尖攝影師之一的幕後工作過程,同時也要教你如何像專家一樣的打光。無論是何種程度的攝影師,也無論你的預算多寡,都能從本書中詳細的步驟導引,獲得完整易懂的知識,往專業攝影之路邁進。」
Michael Corsentino, 攝影師,作者,擁有攝影工作室
「我認識Kevin Kubota好多年了,無論怎麼看,他都擔得起專業這樣的頭銜;工作細心認真,思慮周密,同時又才華洋溢。在讀過本書初稿後,我確定這本創意打光筆記,絕對會是一本熱銷鉅作!」
Bill Hurter, Rangefinder and After Capture 雜誌的作者和編輯,同時也是全球知名的婚禮與人像攝影師
"
章節試閱
世界簡史(關於打光的世界)
我曾做過一個夢,在夢中我與藝術大師李奧納多達文西一起共進午餐;當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邊用餐邊與我分享觀察過去藝術大師畫作後的心得。「他們的作品都很平板,你知道的;」他一邊在餐包上塗上橄欖油,一邊繼續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真人可一點都不平板!人物應該是外形生動鮮艷,有著活潑的明暗變化,持續不斷地勾動我們的情緒或感覺。」
老實說我聽得一楞一楞的,但我還是試著表現出認同:「哦!啊!對啊!我也這麼覺得呢!」這時我趕快咬了一大口烤麵包,故作滿口食物無法接話的樣子,好讓大師繼續發表他的高論。「就知道你懂的,對吧?」看我半响沒出聲,他開口繼續說下去:「沒有人能真的捕捉到真實人物身形的深度與真實感!你知道為什麼嗎?」幸好我嘴巴裡的食物還沒完全吞下去,這讓他又開口回答他自己提出的疑問:「因為他們都沒用到明暗對比技法!這就是問題所在!」此時大師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身體還忍不住前傾靠向我,手上拿著的麵包也幾乎整個浸到橄欖油裡。「少了明暗對比技法,畫作就沒有、不會有感情的!一旦畫面的真實感能與觀眾內心深處的經驗產生共鳴,他們就會被畫作給深深地感動了!」
「所以,你的意思是... 像那個滿口咕吱咕吱、彈得一手好佛朗明歌吉他的西班牙女喜劇演員的表演,都和畫作的真實感有關聯?」這時我再也忍不住了,脫口而出我的疑惑。「不不!」他大笑了起來,還差點噎著了:「不不!你說的是查洛小姐(譯著:70年代一名法國女表演家,擅長的表演與特色如前述作者所描述),她當然一點都不『平板』,不過這和我說的完全無關。」他慢慢的做進一步解釋:「最最重要的要素,當然是形成物體形狀的漂亮光影對比,它能增加真實感,更重重重要的一點是,增加情感!」講完情感二字時,他還握拳重重的敲了一下面前這張小小的木桌,我只能眼睜睜看著我還沒吃到的白乾酪球跳到地上,噢哦!「但卻沒有一個人做到這一點!沒有人在畫圖時會想到要用明暗對比技法!所以我要當先鋒!老實說,我最近接了一個案子,要替教宗畫張畫作,時間只有九個月,如果我想要用這個技巧徹底顛覆世界,我最好趕快去做。」
「哦!你怎麼不要用數位相機來拍就好了?」我趕在他急著收拾離開前,提出了我自認為很棒的建議,「那個東西啊?我還沒發明它啊!」於是他起身走向餐廳門口,但又想到了什麼事停下來回過頭望向我,這是我最後一次看到他:「對了!幫我付這一餐吧!我要星期二才能拿到直昇機設計圖的費用!」
這大概就是所有事情的起源了,我不是很肯定是不是達文西一手創造了繪圖技巧裡所謂的明暗對比技法,以便能刻劃出他口中所謂的深度、情感與真實感,但我很確定他是最先開始以實際的繪畫作品,熱切地推廣此一嶄新觀念的始祖之一。無庸置疑地,史上最有名的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百分之百就是明暗對比技法的完美範例。
以現代的定義而言,所謂的明暗對比技法,指的是「亮部與暗部之間的對比效果」。在文藝復興之前,大部份的繪畫作品看起來都很平板,完全沒有呈現真實的光影和透視效果;而當達文西與他同期的藝術家,在繪畫中帶入了此一技法成為主流之後,等於是為寫實主義藝術開響了第一槍。事實上,如果你微瞇著眼來看那些經典畫作,就會發現這些畫幾乎和人像實拍照差不多一樣了!當然了,我微瞇著眼看天空時,也常常會看到獨角獸和彩虹,所以這個方法好像也沒辦法讓我的說法增加可信度,但至少你知道我要講什麼。另一個在文藝復興時代所誕生的經典技法是亮暗對比法;這個技巧乍看之下很像是明暗對比技法的另一種表現,不過它的重點不是呈現出人物身形的陰影效果,而是讓人物顯得比背景更亮一點。對觀賞畫作的觀眾來說,較亮的物體會有離眼睛較近,而較暗景物則有距離較遠的視覺效果,只要掌握了這個原則,畫家就可以讓畫作裡的主角顯得更為立體,而且也能利用視覺上重點區分的安排,產生畫中主角有如要「跳出」平面畫框的效果。
早期的人像攝影師就很熟悉此一古典繪畫的技巧,經常利用照片上的暗角效果來實現此一技法的應用。無論是應用在繪畫或是攝影上,這個方法的目的都是一樣的:讓主角成為整個畫面中最亮的部份,且佔有視覺上最重的比例。你可以回想一下,有個女孩的皮膚很棒,而她還穿著黑色衣服的話,是不是會忍不住一直注意她的臉呢?現今只要有使用電腦來稍微對照片做後製處理的攝影師們,幾乎都會選擇性暗化照片的邊角處,或是暗化照片內容易讓人分心物體的影像,來提高時尚照片的品質。在準備打光設定時,也可以運用相同的原理,在進行後製之前就先產生一定程度的效果。只要小心的安排打燈設定,一定可以在主角身形以及主角與背景之間,製作出漂亮的明暗對比技法效果。
1930與1940年代的打光風格
現在我們把歷史推進到1930年代,在這好萊塢掘起的黃金年代裡,攝影風格開始由原本隨興式的報導攝影,搖身一變成為像電影導演George Hurrell 那種充滿戲劇效果與情感的表現。這種照片裡光線很銳利,具有明確的方向性;新聞攝影師用的是閃光燈直接打亮被拍攝的主角,而好萊塢攝影師則是使用菲涅爾式聚光燈,打出強烈銳利而且光影分明的光線。只使用一盞生硬打光來拍照,多半是因為受限於當時笨重的打光設備所造成的,就算是報導攝影也是一樣;攝影記者拍照時的光源只有一支閃光燈,而且通常位置也都是位在鏡頭上方側邊一點的位置,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光源在這個位置,會讓主角身上的陰影稍微落在偏下側方。
至於Hurrell 則是進一步誇大這樣的效果,在精心安排硬式光源的擺設位置後,來仿製出林布蘭畫作風格和蝴蝶式打光,以及其他各種極具創意的技巧。雖然他攝影作品的註冊風格,好像只是用一盞光源所拍出來的,但有時他會多加其他的光源來增強背景的呈現,或者是用來加強陰影的比重。雖然Hurrell式的攝影風格在他的全盛期過後就沒那麼受歡迎了,但近年來又開始慢慢引起人們的興趣,而且一直以來都是相當具有影響力的打光手法。這種打光技法當然不是George Hurrell所發明的,但他絕對在這個技巧裡佔有穩固的地位。另外,1930年代同時也是報導攝影的全盛時期;這連帶也造成了小型35mm 規格底片相機,以及自然光攝影成為主流的原因。這可不是指1960∼1970年代開始流行至今那種在街頭橫衝直撞,貼到路人臉前亂拍,或是狗仔偷拍的那種報導攝影風格。所謂的自然光式「報導」攝影,是說如果光線能強化或提昇攝影師想要表現內容的情感,那麼這樣的打光都算是好的打光。這時攝影師不再斤斤計較如何去完全控制照片的打光或曝光的精準度,而是講究凝結住剎那的瞬間,利用最平實的真實影像內容,使得觀眾與照片內容產生連結,而不甚完美的曝光設定或打光,在這裡反而成為了增加真實感的因素。
自然主義的1960與1970年代
在1960和1970年代(這段時期也是出現大量電影作品的年代),攝影的打光手法深受電影的影響;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影響來自法國電影攝影師拉烏古達,他所拍攝影片的主要光源多半都是自然光。在古達之前,大部份的電影都相當倚賴大量的人工光源來拍攝,但古達偏愛使用手持攝影機來拍攝電影,同時也常直接使用自然光,或是模擬出自然光的效果來拍攝,因此他常會使用反射光,產生極為柔和的照明環境。攝影師通常會讓人工光源「反射」到房間的天花板或牆面上,來模擬或改善現場原本的光照情況;而這種自然光式的打光風格,在當時的美國電影攝影界以及一般攝影領域中變得相當的流行,而這種技巧也一直流傳到現今。
雖然是自然光風格流行的時期,但在60 和70 年代同時也是「百花齊放」的時代,這不只限於攝影打光技巧而已。這時期的攝影師開始勇於嘗試其他的構圖、打光、色彩手法,去挑戰所謂「正常」的攝影;像搖滾樂或流行時尚攝影,就對其他的攝影領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著名的攝影師Annie Liebovitz 以及David Bailey,他(她)們作品所帶來的影響相當深遠,改變了之後數年的攝影風格。尤其是Liebovitz使用大型又具有方向性光源的獨特打光手法,就算是在拍攝情境肖像照,主角身形與場景相較下顯得較小的情況下,一樣能製作出豐富的明暗對比效果。本書第3章裡,我們就要討論主角與光源相對大小關係,對於明暗層次與品質所造成的影響。
勇於嘗試的1980年代
80年代不僅有著一大堆好聽的歌,同時也是以流行時尚為中心,誕生了過曝、正沖負、高對比等拍攝手法大爆發的年代,這些技巧可不像同年代馬蓋先頭或墊肩一樣立刻就褪了流行,而是一再反覆地躍上攝影的主流。這一時期較為人所熟知的攝影師是Nick Nnight,以時尚風格的正沖負手法著稱,就算以現今的眼光回頭來看他的作品,依然是相當的前衛且深具影響力。他的照片裡打光很大膽,人物臉部經常是過曝的,而照片色調更是詭異,這些照片看起來就像是在80 年代迪斯可夜店裡拍到的!一如80 年代的音樂與流行時尚的走向,當時的攝影風格就是以特立獨行、注重細微變化而著稱。
新復古主義的千禧年
現今好像越是古老的東西,越是能成為時尚主流;攝影界亦是如此,開始從過往的技巧來找尋風格,像是Holga相機拍出來的效果、濕紙邊框、懷舊老相機等等。現在數位攝影不再是新潮的東西,也不再是仍處於實驗階段的產品,它已經是相當成熟、非常實用化的影像捕捉工具。數位攝影已經得到該有的尊重,而它的目的也不再只是要盡可能拍出最清晰的照片,攝影師們反而是要利用它來呈現出更不完美、更類比式的結果,這剛好就是早期攝影的風格。
現今的攝影師們開始從早期的攝影界,去挖掘出任何可能的打光方式與沖片技巧(等於就是現在說的後製)。在1990 年代數位影像才剛開始起步,極需要先證明它自己的能力,所以當時攝影師們所追求的,不外乎是最乾淨、最銳利的照片,他們想要能得到與底片一樣的成果,如果結果不如他們的預期,他們反而會故意過度後製照片。原因呢?因為太好處理了!因此在那段時間裡,「照片PS 一下就好了!」變成了最流行的話,使得很多攝影師們忘了他們的本質應該是「攝影」。
打光對攝影的重要性
時間到了2010 年之後,攝影師們對於數位攝影的新鮮感慢慢消退後,開始回歸到好照片的本質,也就是以主角、構圖、視覺張力以及打光為重點的思考。好的打光可不是攝影術中的潮流,而是攝影技術的基礎!雖然打光風格會不斷的改變進化,但瞭解如何替主角做打光,打出好看又有情感的光線,卻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情緒對光線的反應
情緒對光線產生不同的反應,可不是什麼秘密,而是已被完整記錄下來的實際現象;光線的質感、強弱和顏色都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甚至是健康狀態。例如住在高緯度地區的人們,在冬天時由於自然日照時間較短,情緒容易顯得較為憂鬱;這種現象甚至還有專有的醫學名稱,就叫做季節性情緒失調(SAD,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發生這種情況時,人們會覺得心情低落、憂鬱,甚至會有莫名的恐懼感。較為明亮、無色偏的光線能提昇人們的心情,產生較為快樂、正面而有信心的情緒;而較暗與較具對比的光線則充滿著神秘、具威脅感,甚至是令人亢奮的效果。柔和、微弱而暖色調的光線,有助於放鬆我們的情緒,沉靜思考,同時也能讓心情更平和與舒服,所以像夜店和情人餐廳這種地方,都會使用這種黃褐色調的光線以及柔和的擴散式照明。如果這種場所搞得明亮無比、光照均勻的話,保證原來的客人全都跑光光,這樣的場合還不如用來開公司會議算了。
其他的光照顏色,同樣也對我們有著不同的影響,像是紅色光通常會使情緒高亢興奮,而藍色光則會使心情冷靜沉穩;黃色光則使人們愉悅而有活力,至於綠色光則是放鬆而平和。粉紅色光會給人舒適和友善的印象;紫色則代表了獨一無二的特別感,使用這種顏色,多半表示這個人想要被人們注意到;橘色光給人的印象多半是活力和創意,至於白色則表示純潔無瑕,而黑色則像是在說「我很低調」或是「我還蠻胖的,黑色可以讓我顯瘦一點」。雖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於不同顏色的情緒解讀稍有不同,但大家都一致同意色彩真的深深影響了我們的情緒。有一種稱為藝術療法的東西,就是以色彩心理學為基礎所衍生出來的,也就是利用光線與色彩對心理的效果,來治療病人的身體與心理。
有了這些基本的色彩知識後,接下來我們該如何利用光線與顏色,來影響照片所呈現的情緒呢?在規劃拍照之前,先考慮以下三個主要的打光因素:質感、強度與顏色。我通常都會思考照片的概念、主題以及想要呈現出什麼樣的感覺;照片要看起來很有趣嗎?或者要呈現柔和浪漫的感覺?還是要有神秘感?或者前衛一點也不錯?也許加入一點有些變態的人影變形也不錯?一旦我決定了大略的方向後,就會開始在腦海裡,或是在筆記本上構思打光的策略。一般來說,當我們提到「光線的品質」時,都是泛指光線的對比度、柔和程度、強弱以及顏色等等;不過在這裡我傾向把品質拆解成三個主要成份,因此當我說到光的品質,指的是光線所產生明暗變化 邊界的柔和程度,而光線的強弱則是指整個場景裡的明暗程度,再講白一點,就是照片該是偏暗或者偏亮。至於光線的顏色,可以說是照片整體的主要色系,或者稱為色偏,也可以在同一張照片內呈現多色光混合的效果。當然,就算照片內包含了許多種顏色的光線,但通常還是會有一個主要的色彩,影響著照片整體的情緒呈現。
因此,當我在規劃照片打光時,都是先決定好照片的整體概念後,再開始架構能符合需要的打光。如果要拍的是小朋友,我會使用明亮、柔和而且偏暖的打光,增加小朋友給我們那種可愛、想給他抱抱的溫暖感覺。較亮的打光也會使陰影部份變亮,帶出信任感和舒適感,這也是我們在拍攝兒童肖像照時想要呈現的。假如你要替大老闆之流的人物拍照,那麼我會建議使用對比強烈的打光,來拍出對比較高、背景偏冷色調的照片,以強調出男子氣慨與強烈的「信賴感」,這是藍色調自然而然會帶給人們的感覺。想拍出女性居家照感覺的話,我通常會使用柔和、能產生矇矓陰影的打光,同時製作出偏暗飽滿的紅色調,帶出微微的神秘感、熱情與浪漫的效果。唉!要是真實世界裡有這麼簡單的話就好了!
規則定出來是做什麼用的?當然是用來被打破用的!這世界上一定有些拍得很棒的小朋友肖像照片,是有著銳利藍色調打光的(雖然我個人是沒見過這樣的作品啦)。我這裡要強調的重點是,無論想拍什麼樣的照片,打光設定要能符合想呈現的照片感覺,或者要能提昇照片的品質。初入門攝影師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只使用自己最熟悉或最常用的打光方式,套用到任何一種主角的拍攝作業上,而不是考慮該種打光法適不適用於該主角身上;他們的錯誤是只想到自己好辦事,而不是考慮該如何讓照片變得更好。本書一個主要的目的,是提供攝影師們足夠的工具與概念,讓他們口袋裡多幾種可以應用的技巧選項,能以更多樣的打光,拍出更漂亮、更具風格的照片。
光線能重塑和呈現主角身影
稍早前我有提到,人們穿黑色衣服時,多半表示他們想要低調一些,想要更融入群眾裡頭。不過,人們穿黑色衣服的真正理由到底是什麼呢?答對了!他們想要看起來瘦一點!當你想偽裝多偷吃了幾塊披薩時,一定要記住,黑色絕對是你最佳的朋友!穿上黑色的衣服,就像是在身上穿了陰影,而陰影可以用來掩蓋東西,看看那些趁夜闖空門的小偷都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就知道了。
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就會利用明暗差異的表現,讓畫作內部份內容變得更醒目或變得不起眼。當你想要隱藏部份東西時,只要把它擺在陰影裡或是穿上黑色即可。只要刻意在主角身上產生陰影,就可以讓他部份身形變得沒那麼顯眼;利用這種刻意產生陰影的手法,就可以改變臉形、手臂、腿部或者身體的形狀,讓這些部份看起來更圓滑或更消瘦一些。掌握了這個原則,你在面對不同人物時,就可以依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利用打光的技巧來微調,控制人們在照片裡看起來會更圓潤或更清瘦一點。
下一章,我們要來討論不同風格的打光細節,以及這些打光方式可以如何去改變或改善照片中主角的輪廓;不過在這裡你可以在自己的打光筆記本裡先註記一下:「好好想想,什麼樣的打光最能討好你要拍攝的主角?」這是在你架設自己打光環境時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應該是當你在拍攝肖像照時,第一個該問問你自己的,因為這會決定你的客戶會不會買你的帳!如果他們不滿意你照片裡拍出來他的樣子,你就別想要請款了!所以要記住:把他們拍好看一點!
世界簡史(關於打光的世界)我曾做過一個夢,在夢中我與藝術大師李奧納多達文西一起共進午餐;當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邊用餐邊與我分享觀察過去藝術大師畫作後的心得。「他們的作品都很平板,你知道的;」他一邊在餐包上塗上橄欖油,一邊繼續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真人可一點都不平板!人物應該是外形生動鮮艷,有著活潑的明暗變化,持續不斷地勾動我們的情緒或感覺。」老實說我聽得一楞一楞的,但我還是試著表現出認同:「哦!啊!對啊!我也這麼覺得呢!」這時我趕快咬了一大口烤麵包,故作滿口食物無法接話的樣子,好讓大師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