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勝利與臺灣光復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在臺北公會堂接受日軍投降,被割據半世紀的臺灣,乃重回祖國懷抱……
民國三十四年對日抗戰勝利,臺灣、澎湖重回祖國懷抱。
回顧西元一八九五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臺灣被迫割讓日本,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數次來臺,積極奔走。革命先烈陳少白即奉派來臺成立興中會分會,聯結反清革命和抗日復臺力量,傳播革命火種。
臺灣被滿清割讓給日本後,臺灣同胞武裝和非武裝的抗日行動,前仆後繼。武昌起義後,臺灣志士抗日浪潮,更是受到鼓舞。
在武裝抗日行動方面•-從唐景嵩、丘逢甲和劉永福領導自救行動,民國元年羅福星領導抗日起義,民國四年「噍吧哞」(西來庵)事件,以至民國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的最後一次「霧社」抗暴——臺灣原住民泰雅族的霧社分支賽德克族-由大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抗暴行動。
〈中略〉
馬英九總統在九十九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六十五週年特展專輯》作序道:「沒有抗戰勝利,臺灣就無法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也不能重回中華民國版圖,也就沒有臺灣光復。
臺灣光復已七十年,在政府領導和全民努力下,經濟更富裕,政治更民主;社會更開放,希望在未來,全民持續奮鬥打拚,讓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成為一個更加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