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由周至唐,冥思靜坐法有多種,或服食天地日月精氣,或虛靜無為,或心齋坐忘,或服食五方五芽,或存思人體身神,或行坎離內丹修煉,或胎息,或鬱儀奔日,結璘奔月等。以上種種修煉法門,歷代各有所好,到了唐代《鍾呂傳道集》出現後,內丹修煉法門逐漸轉盛。至宋代,內丹修煉法門,獨自成為道士冥思靜坐修仙的主流。
兩宋道教的內丹修行法門,在北宋初至神宗前,和唐、五代的內丹法門差異不大。自神宗朝張伯端《悟真篇》、《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鍊丹訣》、《金丹四百字》等書出現後,便起了重大的變革。張伯端將內丹修煉,分為修性與修命,主張以佛教禪宗的性空、悟道等說來修性,以道教坎離鉛汞二藥為修命。在修性上,援佛入道。在修命上,倡導先天一炁、玄關一竅,將鉛、汞及精、氣、神,皆分為後天與先天。以為凡人淫泆之精、呼吸之氣、意念之神,屬後天;先天者為真鉛、真汞、元精、元氣、元神。內丹修煉,在一陽初起的子時採藥,以忘心無心、虛靜無為等老莊修煉法門,來使後天精氣神潛伏,而先天一氣呈現,此時即是玄關一竅,所採即是先天一氣。由先天一氣再煉化成真鉛、真汞,進而形成元精、元氣、元神。張伯端《金丹四百字》云:「以精化為氣,以氣化為神,以神化為虛,故名曰三花聚頂。」以煉化成元精、元氣、元神為三花聚頂。
張伯端金丹的析分修性、修命、玄關一竅、先天後天等說,自北宋末起,一直影響著的有宋一代的金丹修煉法門。
南宋的內丹修煉法,以張伯端之說為正統,到了南宗四祖陳楠時,開始將雷法引入內丹中,陳楠傳白玉蟾。白玉蟾不僅發揚南宗內丹,也發揚雷法。主張內丹與雷法兼修;以內丹自度,以雷法濟世。南宗在張伯端時並沒有明顯的教派產生,傳至白玉蟾才建立了宗派規章與組織,張伯端時也並未以太上老君與東華帝君為肇祖。但到南宋,有人為金丹南北兩宗,同是內丹修煉的道派,開始進行合併;認為這兩個道派,同樣以太上老君、西王母、東華木公青童君為傳道之祖,同宗性命雙修。因為二派同樣以太上老君為祖,而太上老君有混元教主之稱,所以南宋李簡易《玉谿子丹經指要》即以混元仙派來涵括南、北二宗,統一南、北二宗。
又,宋代的內丹修煉,自北宋始,好以行善積德、陰騭之功,納入內丹來,成為內丹成功,少遇魔難的主要條件。宋代的內丹家好引用《周易參同契》、《老子》、《易經》、《黃帝陰符經》等書。並且好以詩詞歌賦等韻文形式來表達內丹。但詩歌的形式,常被叶韻所限,較難以有細緻的描述,對修行步驟與次第,常語焉不詳。不僅如此,相同的內容常會重複出現,且僅能圍繞在龍虎鉛汞、嬰兒姹女、心火腎水、坎離交媾、黃芽白雪、金液神水等修丹名相上重複使用,難以對修丹過程做全盤詳盡的敘述。此為兩宋內丹修煉家以詩詞形式來撰作的缺弊。
再者,張伯端雖引佛教禪宗說來修性,但在內丹修煉過程中,卻以老莊的虛無無為、忘心無心來採先天一炁,而非以佛教的性空、禪宗的悟道。如說張伯端主張佛教典籍是平日所閱,非修煉時所用,則修性上道教自有法門,唐代司馬承禎坐忘論,即是修性法門,亦不必採用禪宗說。且原始佛教的印度禪法,以止觀為二法門,止為定,觀有白骨觀,觀五蘊苦空無常,觀主要在幫助定。小乘禪以定為主,其後大乘禪加入慧,而有定慧雙修。至唐代慧能而以「悟」代替「定」而成為中國禪。中國禪的悟在悟道,此道即是道家道教為萬物始源的道,也是不生不化而能生化萬物,道物一體的道。
悟道是道家自家學,漢唐的內丹書,並不援佛入道,唐代《鍾呂傳道集》甚且訶詆佛教的修行法門,以為是修性不修命。張伯端刻意援佛入道,徒然使佛僧看輕道教的丹學。元世佛道爭辯,道徒論辯失敗,引佛入道未嘗不是其中的一個主因。又因為道眾廣受張伯端的影響,於是金元明清的內丹修煉法門,便大都是以三教合一為主流。
兩宋時期,內丹修煉法門獨盛,成為修仙的主要流派,其影響所及,甚至連扶鸞道經也有專以內丹修煉為說者。北宋、南宋,都有這類的道書,其中以南宋居多。南宋扶鸞的道書,假借元始天尊、紫團真人、玉清寶神元臺真君、南嶽七金寶山慶華紫光天母、許真君等神祇,或說經文為神所說,或說為神所下傳,藉由神授,來論述內丹修煉。如:失名撰《太清元極至妙神珠玉顆經》、《紫團丹經》、劉元瑞扶鸞《太上修真體元妙道經》、《玉清元始玄黃九光真經》、玉清寶神元臺真君下傳《玉清胎元內養真經》、大羅真人元天大聖后紫光天母下傳《玉清無上內景真經》、南嶽七金寶山慶華紫光天母傳《太上內丹守一真定經》等。但這一類的道書,雖假託仙聖為名,其內容則和一般的內丹書無異,並無殊特處。
蕭登福謹序於臺中大里
2018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