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者言
《潛確類書》卷六十載:
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
李白聰穎,他能「感其意」,並付諸有效的行動。
學功夫,最難的,恐怕不是下不了苦功,而是不能「感其意」。
以前,武者多椎魯不文,常借用日常之物、勞作之事來表達其意,這倒不失為樸素的好辦法。世代同鄉同里,風俗早就滲進血脈裡,所見所感自然無須多費口舌。悟性好的,能「感其意」而化於自身,肯花工夫,功夫終究能上身。
但,離了此情此景,憑幾句口訣、幾篇拳譜,很難推斷出其具體練法。
到如今,科學昌明,武術傳承之法也不再局限於口傳、身授、心記,圖文、影片等都可作為記錄手段。書刊之豐富,前所未有。可是,不論是手抄本,還是出版物,抑或是師徒之間的授受,隔山、隔紙、隔煙的困惑從未消失。
這其實是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即使受限於文言之於白話的難懂、方言之於普通話的障礙、授者與受者水準高低之不同,功夫,總歸是「人」這一個統統是軀幹加四肢的有形之體承載下來的,怎麼會變成一門難以自明的學問呢?
於是,不泥古、不厚今,剖開表象,覓求功夫的實質,找到具體而有效的訓練方法,讓更多人受益於其健養之效,進而對防衛有一定裨益,乃至獲得修養之資糧,就是這套叢書的緣起。所以,不限年代,不限國別,不論是藉助多學科的現代分析,還是側重明心見性的東方智慧,
只要是對功夫這種探究人體運動的學問有精誠探索的讀物,都在本叢書所收之列。
當然,我們已知的科學不能窮盡功夫的原理,更不能窮盡人體的奧秘。正因為如此,我們不應排斥先賢的智慧,更不應止步於此。共勉。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