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 項符合

見緣起即見佛

的圖書
見緣起即見佛 見緣起即見佛

作者:了空無雲和尚釋慧空 
出版社: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14-08-27
語言:繁體/中文   
圖書選購
型式價格供應商所屬目錄
 
$ 194
iRead灰熊愛讀書 iRead灰熊愛讀書
佛教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見緣起即見佛

內容簡介

從日常生活點滴中,學習止息煩惱、解脫生命的簡單實用法門!

  ◎從佛法核心「緣起法」開展出修行的內容與三十七道品的根本脈絡。
  ◎文字淺顯易懂,搭配故事案例解說更易理解。


  無常令人喜悅!可改性、可修性、可證性!
  寂靜不動的禪者心境,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緣─起─巧─遇。

  “世間最美的心是慈悲與感恩,最令人敬佩的胸懷是寬恕別人、解脫自己。寬恕之中有一種內在的慈悲承擔;這也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佛陀的教法才是佛陀的法身。親證緣起法即見法身。止息煩惱與解脫的關鍵,必得徹悟無我與實踐。如實地了解緣起法--人、事、物運作變化的現象,即能了解真理。因為觀照、解明所以寬恕,因寬恕而放下、自在。煩惱的止息與生命的解脫就在當下!心的作意與不作意之間存乎一覺;能讓惡不顯,讓善光輝呈現,當下有吉祥的大用現前!”

  作者以其哲學研究背景,經由根本佛法、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融論證,以日常語言將佛陀教法解說得易懂易行,善用故事對比闡釋,引領讀者一同修習自在生活的法門。

  在我的觀念裡頭:世間沒有絕對的壞人,只有無明、可憐的人;只有被情緒綁架、被觀念卡住的人。每個人都是觀念、情緒的受害者,都是被貪瞋痴所殘害。所以無知才是根本罪源。「寬恕別人,解脫自己」是我從小的理念。──了空無雲和尚

  為了長養自身生命,在嚥下這一口飯時,我感受到生死同時存在。不論有情識或無情識的生命,在成為養活人們的食物時,它們的死亡卻成為支撐生命的能源之一。我的生-當下,含藏著死,我的生命中存在著無盡的其他生命,我絕然不是獨立存在的,我是天地間的生命共同體。因此,我能活著,感恩這所有的生命共同體。──釋慧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了空無雲 和尚


  佛學家。自幼聰穎勤奮,精研佛理、中醫,曾被已故的國語日報社盧總經理譽為「神醫」。同時還精研武術,赴日特訓。在台開創星流派復國實戰空手道總館,武藝高超達至空手道九段。之後,放下俗世一切出家修行,近乎歸隱山林。出家三十多年以來,博覽經藏,教化無數弟子。近年來不僅教導向學佛法者邁向解脫之道,更應邀於矯正機關各監所教化收容人,孜孜不倦。2008年榮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個人獎、2011年續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團體獎,足見法師用心於社會教化,成果卓著。現為真如佛教研修學院院長、社團法人台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理事長。

釋慧空

  台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組畢業、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課程修畢。專修根本佛法、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哲學。從踏出台大校園後,徵得父母家人同意即進入台灣雲居山真如禪寺了空無雲 上人座下修行。興趣於意識流的研究,2008年參加國際意識科學研究學會,在高度篩選下,以 “Is the Mind equal to the Brain ?” 論文入選,之後結束學術研究,常住僧團專心修行。近年來亦將生命奉獻於矯正機關的教化課程,有感於了空無雲上人所說:「寬恕別人、解脫自己」給別人一個良善的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看見內在生命的良善。
 

目錄

推薦序 八正道是古仙人道
自序 意識長河

篇一。三十七道品的根本修行要義
一.澄明的觀照:四念處的修習法
二.幫助自己行為正確的好方法:四正勤
三.事半功倍的力量:四種助益修行的法門
四.修行持續力的要件
五.七項幫助解脫的要素
六.生活在正知正見的行持中

篇二。 見緣起即見佛
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二.一切皆苦自淨其意
三.無我所以放下
四.感恩一切,當下即是
 

作者序

意識長河


  出家修行至今,捱過了二十幾個寒暑。若問自己:修行能有什麼成就?或許修行不應著成就之相,但最殊勝之處當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也常反思:當我們把世俗的學識地位、財富名位這些外加附於身上的名聞利養一一卸除之後,這個「裸修」的我還剩下什麼?當第一次與某個人接觸時,別人不是從我手中接到一張印著顯赫學位、職稱頭銜的名片來認識我。而是直接從我和他互動的談吐言語、態度舉止、思想觀念中來真實瞭解我這個人,面對我這個人的人格;這是我所稱生命的純粹價值。

  出家修行之於內,是研究自己,探究自身的生命實相,為自己進行心靈工程的全人改造;之於外,更是以此基礎協助、關懷他人。了解自己才能真正了解他人,了解他人也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畢竟自他是相互依存的。佛陀揭示的真理法則-緣起相互依存性,正為我們指出這條探究生命實相的路。

  探尋真理不一定出家,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但出家卻是解脫煩惱最好的進路,也是我的選擇。我出家的動機不為別的,是為體證修行的方法以達辨識意識長河的境界,是為了解自己,克服性格上的缺失;是為用生命體證的態度來驗證佛法的要義(譬如:解脫的境界、業識延續的問題……)。

  出家,是發大願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但這些沒有邊際的浩瀚大願,似乎永遠掛在前頭讓人終其一生追著跑,這輩子追不到,下輩子繼續這樣的四宏大願,一輩子接著一輩子。似乎意味著意識長河的永遠延續。

  然而,出家者也會被貼上道德高標準的標籤,黏附著許多世俗眼光中的要求;是被冠上非暴力、慈悲的理想性概念—不能生氣,不能動怒,遇任何事件要心平氣和的解決,要有極度的耐心,永遠耗竭不盡的悲心;只要沒有達到這些標準,人們就會質疑你「是不是出家人?」或許,我該感謝這些要求,那何嘗不是修心轉性的逆增上緣呢!

  我,自許為體會生命意義、探求真理而活。浩瀚佛經中,我以為可以歸結為一個終極價值目標——熄滅貪、瞋、痴、慢、疑,止息一切煩惱,入涅槃境界。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有時深感無力!常常就在人性與神聖性間交戰,佛家的宏願動不動就是以「一切」為目標範圍。而所謂的一切到底有沒有明確的界線呢?倘若沒有,如何渡盡一切的眾生?如何斷盡一切的煩惱?如何成就無上佛道呢?為利益眾生的菩薩行者以「利他」為目標,為了這「一切」終其一生的奉獻自身,這「一切」似乎是沒有終站的目標。

  然而,回歸佛陀修行的本懷,我們看見三十七道品的修持法門,卻是具體而微引導實踐的修行次第,是佛陀提供的三十七個幫助我們擺脫煩惱的進路。在如此大量知識、資訊快速串流,感官強烈作用的時代,眼根所見、耳根所聞……等等視聽味觸嗅的豐富感官刺激下,感受、念頭紛紛擾擾,這些隱而不見的感受念頭,動見觀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命、生活。對於起心動念,苦受樂受,貪愛執著,稍一沒有調控好,生命可能由天堂墜落地獄。三十七道品引導我們由觀照開始,觀照念頭、觀照起心動念,觀照各種感受的現起與消失,踏實的修行,檢視自己的身、口、意行,一步一步地淡除令自己痛苦煩惱的根源。

  家師了空無雲 上人不斷地從生活情境,從人事物對境中勾勒修行所可能面臨的種種困難、煩惱與智慧的解決之道;深入淺出又生動活潑地闡述緣起現象的依存性,教導我們一步一步地從觀照當下身口意行開始,面對現象真實的自己,讓我們更能契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自淨其意」。

  感恩了空無雲 上人殷殷教導,家師是這些年來轉變我心性最重要的心靈導師,其用心良苦的棒喝,激勵我反省自身行為模式的缺失,在情緒的底限看見情緒腦的運作,這樣的「看見」讓我體驗了覺性透出的曙光,由衷感激!感謝所有在修行上砥礪我、磨練我、鼓勵我的所有師長與同參道友。最後,感謝用心協助校對書稿的法雨師,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言;同時也要謝謝莊文郁老師,上課時和我們一起討論法義,分享了很多他的看法。這本書是我們大家的!

釋慧空

推薦序

八正道是古仙人道


  了空無雲 上人多年來教誨弟子不離不棄,經書雖現成,活生生的行誼身教是其所不及,親受薰誨,見證諸佛菩薩甚深智慧與無盡悲心,經文空性慧、菩提心、大悲心初聞不易憾動內心的感受,卻能在上人的行誼中自然體悟無疑。弟子頂禮無盡感恩上人不捨眾生之偉大悲願,雖自身力量未熟,也要勉勵自己效法上人精神,自正心念,盡微薄之力利益他人。

  上人多年來開演八正道之諸佛心印,重啟八正道法義流傳人間。阿含正法義脫離文字艱澀,活現於認知與行動中,引領依止弟子層層深入,方稍許體會八正道實是難知難修,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不唯是諸佛心印,也是諸佛真實行跡。八正道的首要在於正見,上人引導弟子如實領略:正見是五識如實知見的作用。源自外在環境與五根的對觸,是人事物真相、真實與真理跡證(因緣果動態流轉)。生命若離開了當下進行的人事物,即會顯得孤立而脫離現實,各種疑惑與困擾因此而生,於是就必須忙於處理與解決,無法安頓身心與維持人際上的和諧。

  五識是現行,正思維是思考查察,對意(記憶經驗認知)的整合,啟動心智具有檢核的功能,使因緣果的呈現維持在現實與正確的軌道上。除了表面上的現象外,更能深入洞見現象背後的因緣與條件的作用,如此因緣果的行跡就能不被扭曲、如實地理解。此過程是以科學態度審慎追查真相、真理,在世間法是具足世間正見,在解脫煩惱的道上,也為具足離惱的正見。是識與意的整合,識為真相,意為經驗,經驗不掩真相,真相要參用經驗,如此的心智整合,趨歸真實,不偏不倚,方稍可名正思維。

  正見與正思維是認知的基石。穩固的基石,引導內隱的正向心態,下游外顯的態度、音緒、語意必來自於此基石之上。正語就不會只是孤立在不說謊等戒條上的記憶,而是鮮活地運用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正向處理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讓純一善意與善行透過心態、態度、音緒與語言,在生活周遭流轉,進而建立內心與外在祥和的環境。

  師父 上人指導的是,生命的安立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利他(兩者是同體兩面),身受心法的觀察內化則是利他的必要基礎。如實地觀察就是五識最好的功用,正見是五識作用,天賦本能,不離因緣生。人人可以此觀照諸蘊,觀照是學習諸蘊正進行因緣流轉的事實,必然有時序上的次第性與空間上的相關性,然後即從中獲得了知。此觀照非思想的辯證,是五識的「了知」,非意識經驗比對後的「理解」。前者是心自知自明,後者是大腦活動後的產物,它不能去疑,大腦的邏輯,只能獲得暫時的「理解」。

  就如觀照自身,當久站時,若注意力維持平衡,能對逐漸生起的感受變化過程,如實了知。外在觸感覺區活化,同時,內在的體感覺也活化,自我覺識保持在觀照的狀態。當時間久了,感受到腳發麻了,自然想要卸除這種苦的感覺,於是色蘊(身軀姿態)就開始移動,移動的目的與方向非常明確,就是解除不適。若無法立即消除剛開始的不適,這樣的不適感受即解譯為苦。受的中立性於是被干擾,倘若不察覺原本單純的注意力已轉向意的經驗,偏離了正見的正道(知苦樂,不受苦樂的干擾),聞、思成慧的能力沒有轉成修正的能力,那麼,此時正見不在,反陷入憂悲苦惱的世間。

  注意與觀察產生學習與記憶,是物種生存回應環境的功能,身受心法的運作核心是觀察,觀察感受、想法與人事物當下的進行與影響。細心的觀察就能獲得不由他知的瞭解與領悟,這結果必然是與法性(三法印)相符。所以觀察再觀察,再細心地時時刻刻地觀察,避免大腦想像的情節摻入進行的人事物中。因此正確無誤的觀察是正覺正受的因緣,是意識清淨的因緣,才能導致意志決策與行動的正確。認識自己的身心特質是自覺的過程,由善知識的引領層層深入,行者的觀察力也層層深入,不斷見到身口意習氣的當下運作,以及環境(人事物)的回應。如此此與彼的關係是相應依緣而生,個人與環境相依相關相生相待,這種瞭解是建立在人事物事件發生的事實中。心識的認知來自當下過程中的事實與其來自之前記憶的認知,這兩者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由善知識法義的教導,建立起觀察自身流轉的模式。

  智慧與知識,如整體與作用,知識是人類經驗與記憶的累積,用來解決生存與生活中種種的知能,引領人類走向現代化;智慧問向生命層的意義與價值,向整體存在發問,終極真實究竟為何?每個人終其一生所努力,所一心一意追求的價值又何為?知識是心的起用是屬科學態度的領域;智慧是心的覺醒,含有無條件善意的品質,是諸佛菩薩悲智無盡之母。八正道的修持是知識與智慧的統整,是認知與實踐的一致。能如實正見,必能在八正道的正思維、正語言、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上如實等持。

  五識直覺是正見之因緣;開放、沒有先入為主的心的狀態,資訊才能精準地由五識通道無扭曲地進入。五識直覺神經群具有先天內建與後天環境經驗的資訊,往上走的情緒區也同是如此,故佛法所說的業與正報身(身心)及依報身(環境)是息息相關,因緣相生。眾生是業感緣起因緣所生之身心,正報身(身心)與依報身(環境)三者互動是業感作用所在之處,觀察身心及與他人互動的過程才能洞悉自己與別人的特性,洞悉業當下的品質與流變。這些又必須回到身心的觀察,就是五識直覺、情緒、意識、意志的過程,觀察到其次序性與相關性。正見的內化由此進一步建立。個人情緒特質是承續業的流轉,在後天環境中成長個體的情緒記憶,帶有古典制約與工具制約的特性在內。情緒的特質引發上來,因其屬潛意識層面,必須待其進入感受的意識層面才得以觀察而獲得瞭解。每天在人事物互動上的感受是觀察個我情緒品質的時機,逐漸提升觀察能力,親見到個我情緒的性質。情緒是正報身(身心)既有的功能,無法消除但可以轉化,也可以培育出不被情緒所轉的能力。

  由於情緒記憶與社會化的價值觀念根深蒂固,形成潛意識自動反應模式。若無注意與觀察,即無因由來瞭解與領悟它對個體的影響與作用,心若由潛意識指導,則不免防衛、自利而傷害他人。所以唯一之道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法義,深思正法,謹慎觀察身心變化過程,此是自覺之道,可親證之無上教法。

  以我理解師父 上人的教法:我痴、我見、我愛與我慢是同一時間存在。我痴與我見屬心態認知扭曲之內隱層面,我愛與我慢是同體不同面,屬態度行動外顯的層面。觀察個我行動(態度言語與行為)即可見到煩惱是否正主導當下的行動,是否正在創造苦因。破除四根本煩惱的下手處確實如師父指示要由我見的導正下手,也即從五識直覺的觀察獲得正確的瞭解來轉化。有了正確知見,我痴必然淨除,我見的執取也能獲得轉化了。

  所以五識的如實觀察,是引領修行的首要工作。觀照不分心,必了知受的過程是生住異滅,是條件因緣與結果的流轉性。這樣的了知是不經大腦的思辨,於是了知與真相(真理)有了一致性,不知且疑惑的心,就被轉為「了知」了,三法印的體會不再是從經文上讀來、記來的「理解」,而是親自見證,不由他知。觀照了知緣起作用性,建立了三法印的體悟。心態、語言、活動、感受、想法、意向意志,倘若不在正見的軌道上,也即時能有警醒的能力。因此聖道的運轉也有了初步的基礎,這個基礎是從五識觀照而來的,由五識成為警醒的明燈,所有的身口意,都在此觀照下,是否走在正道上,清楚不惑。行進在自覺的聖道上,遲速依精進力而有差別。

  透過自覺,進而解明人際關係的疑惑,讓大眾體認思想語言行為會引發他人的反應,能「正確理解他人」就能獲得正確的看法與行動,人際關係即可獲得善的回應。要能建立「正確理解他人」能力的因緣,則須有善知識的導引與啟發。經由探索,知因知緣知果的領悟中,建立正確的法眼,實踐道方能自此展開,是當下轉識成智的功夫,遠離知識學問的陷阱與干擾。

  師父 上人開演的八正道教法已由自覺(個體實存)的領域,帶領進入覺他的願行(終極關懷),層層深入,在人事物中運轉,權巧方便利益一切有緣者。上人顯現諸佛菩薩的大悲願行,實是一部活現的教法。深深祈願人人皆得因緣,親聞上人法義,建立正確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能力,止息苦因與苦果,喜心湧現,隨諸上善人,行一切善,溫暖人間。

莊文郁
現任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人資處副處長
台中市正覺堂講師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80584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三國笑史4:英雄關羽熱血戰紀
作者:林明鋒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5-25
66折: $ 18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有聲書第2輯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07-09-01
66折: $ 58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在宮廷鬼混的騙子【成語故事模擬PISA實戰版】
作者:陳淑玲、呂倩如、趙文霙等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4-25
66折: $ 18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出動!救難小英雄
作者:學習樹研究發展總部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8-28
66折: $ 165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長期買進:財金教授周冠男的42堂自制力投資課
作者:周冠男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07-31
$ 355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名偵探柯南(105)
作者:青山剛昌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24
$ 83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請解開故事謎底 04
作者:花於景(雷雷夥伴)
出版社:魔豆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05
$ 150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8版):專案管理入門寶典
作者:許秀影、熊培霖、朱艷芳、范淼
出版社:社團法人中華專案管理學會
出版日期:2024-10-04
$ 395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我在意的對象並不是男人 (2)
作者:新井すみこ
出版社:台灣角川
出版日期:2025-02-06
$ 238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超級貨幣投資地圖:從比特幣到1%必漲山寨幣,幣種選定、市場時機、資產配置,加密貨幣的三重投資戰略。
作者:朴鍾漢
出版社: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5-02-12
$ 411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一○八課綱中的文化缺席
作者:區桂芝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1
$ 252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