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釋悟因 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
這是一位在家居士修習佛陀「安般念」──觀呼吸的日記。作者楊平猷居士找我寫序,送來一本厚厚的日記。素昧平生,看他的日記卻是令人感動,這是一位認真修學佛陀教法的居士!
2016年的初夏,在第一次見面之前,我讀了楊平猷的《佛陀的呼吸法》。娓娓道來,簡樸平實。我內心生起一個念頭:「個人的日記要出版,讀者會如何看待?」作者本人是不惜成本,願意把自己的心路歷程袒露,但他的人在嚴謹古典中又透露著怎樣的思惟?
於是我從日記中去深入了解他的作息,從作息來觀察這個人。楊平猷每天醒來時,立即起床打坐,入定出定大約一小時。他不賴床,而且僅睡木板床。白天作雕塑打工籌集生活之資,暇餘或當義工。看起來是相當的認真。天天、時時、分分、秒秒都在觀照心的安住,這是意志力的持之以恆。
誠如楊平猷日記說的,他想出版《佛陀的呼吸法》,與他以往結集流通及舉辦雕塑素描藝術展是一樣的想法,只是想與人分享。「希望藉這樣的活動能招徠同好善知識指點,也讓後來的道友不覺得孤單,彼此認識,大家攜手共進共享。」
修行的功力是長期累積的。楊平猷早期隨母親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直到1995年,一方面修安般念,一方面接工程。有一次遇到業主不斷地更改設計,原估價已不敷支用,再加上工作環境的考驗──屋頂上塑布的燒烤,熾熱煎逼,在在超越生理心理的極限。在如此惡劣因緣條件中,他親自驗證到佛法的珍貴:正見,真正的看見;正信,親自起信!他說:「從初禪入二禪,也用力速行,速行後也可能轉起未到地定,或稱近行定或進入初禪安止定,也可能墮入有分。」他的感想是「禪修是無常法,出現什麼狀況都沒關係。每一種經驗都很可貴,即使很糟糕的經驗也很可貴。」
那次的工程他是賠了錢,但他說他賺到了「法」,正信、正解。他體驗了《普門品》中的「黑風」──看著呼吸,了知正念、省察身心安穩的狀況,如此清明朗徹!雖然之前也修學「如意輪觀世音菩薩」持咒禪修,但他相信,一切是「功不唐捐」。是的,一切的修學,都要感謝一路以來的持之以恆;每個階段都是累積下一階段修學的基礎。學不可以已!
對於楊平猷的體會,我很想補充一點,禪定與戒律是共世間法。俗語常說,「失敗是人生的不幸,也是大幸。」「在一方心地立定腳跟,可以掌握全局。」
何況局面可大可小,可方可圓!
「歸源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端看各人的菩提發心。因此,十方法界中,有聖有凡,有苦有樂,無論處在哪裡,都要提升自己,修行佛道!
「欲知上山路,需問過來人。」楊平猷的日記,可以提供修學參考。禪修容易走入歧途,入禪、出禪,乃至在未到地定(或近分定)、有分心等境況都容易迷惑不前。禪的實修與禪的研究不同,是如實地去透視存在的實相,而實相的參透也就在無明、執著、愛欲之中去觀察。它是流轉生滅,也是相互糾纏。這張緣起的大網,撲天蓋地,連環相續,不斷地流轉,生生死死,生而後死,死而後生。能看清網絡、掀開一角的人,就是人間的珍寶了。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有人說:「工作已經夠忙的了,怎麼還有時間專心去打坐?」表面看起來,打坐參禪是不忙、有很多時間的人的事。其實不然,楊平猷的日記給我們捎來不同的訊息。
《佛陀的呼吸法》,作者是楊平猷,也可以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忙碌於生計,又願意從忙碌中參透一絲禪味的人。我們祝福楊平猷以及所有樂於分享的人,能夠串起更多人們對禪味的追尋!
作者序
1997年,放棄藝術家的身分而移民美國。當時,皈依了台南東密悟光法師之後,只帶了少數生活裝備,和一本「如意輪觀世因菩薩」的晨修課誦本,決定以持咒禪修取代藝術,開始了美國的打工生活。
一年的精進後,卻生起佛陀也是每天這樣持咒修習方式的問號,隨即開始追尋、研究佛傳。同時,又遇到常明法師;因緣聚會,親近了印海長老;更在顯如法師、張慈田(明法比丘)及張大卿老師的引導下,改變了修習軌道。從《佛陀的啟示》、《佛法慨論》開始,讀經論學呼吸,並聚會共修,成立「新雨佛學社」。但,我對修習東密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的本心,至今從沒忘懷。
而後,又因緣變遷,成員離散各立山頭。我在張老師座下蠻長一段時日,也繼續與顯如法師及張慈田(明法比丘)保持聯絡請益;又從清嚴寺常明法師處,得到《清淨道論》一書。後即以《清淨道論》為藍本,研讀與修習。有了一些基礎後,也開始到處禪修參訪。
參訪的所有名山,大都以呼吸法下手,比照《清淨道論》中所定義的「安般念修習法」,著力點都略有不同。但,我確信:所有諸山法門,都可以開啟佛智。個人從精進中,也獲得名色分別智,及更高的智慧層次。我也確信,「安般念修習法」才是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
本書所介紹的呼吸法,是依據《清淨道論》所理解,及多年修習體驗;也經明法比丘與張大卿老師的肯定,反覆整理的讀書心得報告。
本書分三個部分:
一、法
即概介「安般念的修習法」,解讀《清淨道論》「安般念」所介紹佛陀的呼吸法。藉由闡述原典經論中佛陀的教導,到個人依法修學的體驗,結合理論與實證的解讀說明。
二、法談
將個人過去曾發表在不同刊物,論述安般念等相關的文章,選出幾篇與呼吸相關的文章,提供有心修學安般者參考,以補充法理的不足。
三、法行
為安般念修學範例。「木匠的日記」,是個人木匠生活中,學習呼吸過程的片段記載。日記是個人學習過程中,反觀修正的依據,並以此來說明任何人都可以,從「佛陀的呼吸法」中得到利益。有故事,也有法味,希望可以得到道友的指正與鼓勵。
《清淨道論》是南傳上座部千百年來,最被重視的典籍之一。是覺音尊者之著作,葉均居士所翻譯。「安般念」是尊者所列舉「四十種業處」修習法之一,為南北傳佛教各宗門派所採用的禪修重要法門。
《清淨道論》一書,提供我改變自己生命品質,肯定心性的依據。聽說覺音尊者的巴利原文繁瑣難懂,英文版及中文翻譯文句選用,幾乎直譯言文,也甚為生澀。因此,我採用自己對葉均譯本的解讀,寫了一本「清淨道論讀書心得報告」。邊讀邊實驗修學,但因內容繁雜,文意理解不易,報告至今未能完成。
安般念修習法,為《清淨道論》中的一小部分,是個人所熟悉,也是南北傳佛教普遍被採用。本人只是湊上一腳,奉上一點心意而已。
2005年至2008年間,親近法鼓山期間,我幾乎看遍了聖嚴法師的著作。內容幾乎涵蓋了禪宗的技法理論、歷史、公案。法師獨特的名相與表達方式,令我折服。其中,他登五台山的故事,更是印象深刻。
書上說,當時,法師已年高體弱,五台山千餘台階,梯陡而窄,只容一人,侍者不能扶持,不建議他登山。他說:「我登一千階有困難,但我每次只登一階,一階沒問題。」於是,一千個一階,就這樣一階一階的完成了。
學呼吸的人,不能管一天多少個呼吸,一次只能管一個呼吸。管住一個呼吸的過程,就是管住當下,並體驗當下,而佛法就在當下。學佛不必為什麼,只學精進,體驗當下。當下就是一切。
當下的世界,是一度空間的世界。一度空間是世間的最妙單位,只存在剎那之間。剎那與當下,不可計量,難以形容描述;只能感覺,只能體驗,是一個不可說的狀態。
佛教徒所說的無常、空性、無我,都在一度空間的當下體證。「佛陀呼吸法」是證得當下最佳的管道。詳見第一篇第八節修習心得「刹那與一度空間」。
以每一小片段時刻為記載單位,來書寫片段體驗,是我個人日記的方式。這些日記,成為自我反觀與自我策勵的依據。寫日記與八作意的進程「返」作意相吻合,也留下勇渡沙漠的痕跡。
《經集》中,有一篇〈犀牛角經〉,描述著行者帶著戒行,像犀牛頂著犀牛角獨自在森林裡遊蕩。觀照呼吸的行者,也像犀牛一樣,以十隨念的行囊,頂著呼吸的明觸點到處遊蕩。獨自遊蕩中,有喜悅安樂。分享的美感,片段的訴求,成為「如意輪」行者的希望。
《佛陀的呼吸法》的結集與流通,及舉辦雕塑與素描藝術展覽,是因為分享的念頭而產生。希望藉這樣的活動,能招徠同好善知識指點,也讓後來的道友不覺孤單。
希望這一份《佛陀的呼吸法》,能讓我認識更多的朋友,大家攜手共進共享。
楊平猷 Tomi
2016年2月10日 寫於哈崗小禪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