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河南方言研究現狀與相關文獻回顧
由於地緣與血緣的聯繫,台灣地區在閩語與客語的研究成果卓著,相對於河南在時空上與台灣的疏遠,專注於河南方言的研究工作者付之闕如。
在中國大陸,自1956年3月起,河南省方言普查工作開始著手河南十個區的方言普查,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完成。那項普查目的是為了幫助各方言區的人學會說普通話,所以著重於語音的調查,包括聲韻調與普通話語音的對比及如何改正慣用的河南方言。方言學者在普查的基礎上,將河南全省分為十個方言區,於1958年3月至8月陸續編寫出版了十本名為:《河南省○○方言區學習普通話手冊》。大規模方言普查並用漢語拼音配合國際音標編寫學話手冊,在河南省是一項空前的新工作,目的雖是為推廣教育普通話,但是從調查記錄所提供的方音與普通話的對應關係,卻實實在在地保存兩代前的方音,資料彌足珍貴。
1957年開封師範學院(即今河南大學)中文系成立方言調查研究室。經過四年普查,於1960年出版《河南方音概況》一書,可稱為目前最早一本成系統提供河南方言各分片語音概況及特色的寶貴文獻。這部著作詳實報告河南方言的音系格局,說明語音發音時的實際狀態及與普通話的異同;大致上指出各縣市聲母、韻母及聲調特點,並替河南方言分為五區,一一說明分區特點;末尾附有20張手繪的方言地圖,可見當時調查之精細。該書受限篇幅,並未列出代表點音系,也未給分區起名,其目的是分送各相關單位徵求意見,為日後出版專著作準備,立意如此,不臧否是非。
1993年張啟煥、程儀、陳天福等在上述語料文獻與《河南話與普通話詞彙語法》的基礎上,再加上掌握20幾年來各縣市方言調查的材料,出版《河南方言研究》。書中記錄當時129個縣市聲韻調總覽、代表方言點(包括鄭州、開封、洛陽、淮陽、商丘、信陽與安陽等七個縣市)同音字匯表、各方言片與普通話語音異同比較,並包括河南方言常用詞彙及語法習慣。該書總結之各方言片的音系規則及若干語音特點,對本論文進行比較研究,提供相當的助益。
河南方言分片名稱終於定在1995年出版的《河南省志∙方言志》。該書開宗明義指出秦漢時期就形成以洛陽方言為核心的雅言或稱通語(又稱中州語、河洛話)。北宋以後,河南話逐漸向開封話集中。1954年省會遷至鄭州後,又漸漸以鄭州方言為代表。因此方言志中僅列鄭州方言的同音字匯表。
河南話內部之所以形成許多方言片,在大多數相同中仍有差異那是因為歷代行政區劃分屢有變更(如台前縣,范縣)、人民的遷徙(如信陽地區)、山河分布(如豫西)、水路交通(如鄭州的興起)等因素;另外一個原因是受鄰近省分語言如徽州方言、楚地語音、南通江淮、北接晉語之影響。省志方言志介紹詞彙語法多,其語音部分應與《河南方言研究》合而並觀。本書價值在於提出以鄭州話為河南話的代表,並為河南方言內部分片命名及划分出各分片所包含之縣市。
時至今日,再也未出現全省性描述語音材料及探討音韻演變的相關著作,惟不乏單點及區域性的語音研究,前者如《新野方言志》(徐欒昌、張占獻1987)、《鄭州方言志》(盧甲文1988)、《獲嘉方言研究》(賀巍1989)、《鄧州方言研究》(振生1992)、《洛陽方言志》(曾光平1987)、《洛陽方言研究》(賀巍1993)、《固始方言研究》(葉祖貴2009)、《河南羅山方言研究》(王東2010)等;後者則有丁全、田小楓所著《南陽方言》(1989)。葉祖貴所著《信陽地區方言語音研究》(2014)一書後附有信陽地區12個方言點的語料,著實可貴,文中常有新意,特別在最末章。例如作者說,信陽地區語音的變化非音變本身的相關因素多,如:文化教育推行廣布、行政區劃建置更迭、歷史事件導致移民,鄰省方言接觸頻繁等,對信陽地區內部方音造成不一致現象都有影響。
談河南方音,離不開中原官話,談中原官話必須照顧河南話,即便是談官話,也必須關注中原官話。論述中原官話最為系統性且詳盡的是《中原官話音韻研究》(段亞廣2000)。作者有感於作為中原官話的主要區域,河南方言語音資料與它省相較之下顯少。為此,他除利用既有的河南方言材料外,並親自調查30餘點,書中所舉個別語音比較外,方言代表點整體音系未見。該書內容述及中原官話154個方言點的語音資料,加以中古、近代相關中原官話音韻的文獻作歷史比較,在語音歷時發展與共時特徵交織下,並結合作者深厚傳統音韻學背景與現代方言學知識剖析中原官話之分化與合流規律之所在。結論認為:自主音變是中原官話語音演變的主要形式,至於經由接觸所造成的語音事實改變,只在個別方面加些補充作用。這個結論與《信陽地區方言語音研究》結論相異,卻可互相參照。兩者關照範圍大小有別,所透露的語音演變機制豐富了我們對語言行為的認識。
第五節 選題目的與研究方法
一、選題目的
我的初心無二,因為父親是河南鹿邑人,操著一口河南話,隨著陪父親數度回鄉省親,發現鹿邑方言一如父親的發音,足見來台近一甲子,父親的鄉音無改。這就激起了研究河南話與台灣國語音系的北京話相關異同的興趣。開始閱讀張啟煥、陳天福、程儀三位先生出版的《河南方言研究》一書後,深受啟發,此書卷帙不小,涵蓋面很廣,主要在於語音的描述和分類,許多問題點到為止,並未作深入探討,留下許多學術上有意義與價值的課題。例如現代普通話(國語)如何發展而來,河南方言可以提供相當重要的參考,因為河南是中原核心,歷史上曾發生過的語音變化許多都從中原核心的河南方言開始。台灣地區尚未有學者專注河南方言研究課題,促使作我更加堅定著手進行河南方言音韻的研究,希望能豐富台灣漢語方言研究的園地。
二、研究方法
(一)田野調查和文獻蒐集
漢語方言語音的研究最基本的工作便是語音描寫。寫作伊始,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所編《漢語方言調查字表》請家父楊培玉先生和叔父楊培福先生,逐字念單字音,不會念的就跳過去,這樣記錄下鹿邑縣的語音資料,描寫其發音情形,從字音出發,建立音系。在調查單字音時,父親往往會說:在老家是怎麼念,所記錄的語音以其所指稱的老家為主,例如他知道「刷牙」的「刷」字,北京話念꜀ʂua,而老家念꜀fa,就只記錄後者。太康方言的主要發音人是河南太康縣蘇金敬與賈金生兩位先生。10來自河南各縣市的方言志、碩博士論文所附的字音對照表以及期刊中所調查的方音資料,作者也於2015-2017年間數次前往河南時,透過田野訪查核實前述所蒐集的語音資料。11
方言研究的第一步,田野調查、核實所蒐集來的語音資料是必要的工作。
透過親自田野調查及詳實鑑別文獻,整理填入自製列有中古音地位的基礎字音對照表中,形成對語音事實科學認識,是一種負責、經濟又有效率蒐集語音訊息的方法。吾人斷不可輕忽學界所調查的語音文獻資料,正因為是由許多有經驗的學者所調查的結果,若是表現出相同的語音演變事實,證明語音演變有其不變的特性,相對的,如果兩個人所調查同一地的語料不盡相同,也屬正常,因為沒有兩個人的發音會完全一模一樣,不過特定方言的音系格局基本上變動不大。換言之,這些語音對於寫作過程要追尋河南方言在歷時上的音變,都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我在寫作過程中,不斷蒐集可能得到的相關河南各縣市已經發表的語音資料,最早從1956年所編寫的河南省十大方言區學習普通話手冊,到2016年5月最新出爐的〈柘城方言聲韻調〉的期刊,語音文獻年代至少跨越半世紀以上,作為歷史比較法的材料而言,希望是共時與歷時兼具,活的方言是古代母親的寶貴遺產,語音演變有其規律性,觀察還在使用的方言材料的不變與變,或許可以今知古。
將親自調查與收集得來的語料做整理後,進行語音描寫,接著是河南各縣市方言之間的比較。
(二)歷史比較法和方言地理學
荷蘭語言學家屠克說:「每一個語言多少都是一種災後劫餘。」(Tuuk 1971:Every language is more or less a ruin.——參Crowley 2010,p.122)那是因為所有的語言都歷經演變,只不過程度不同;殘存形式或見於此,或見於彼,就像考古文物散落各地。歷史語言學家的工作就是要在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中,逐步建立語言的連續性,所用的方法即所謂的「歷史比較法」。梅耶所說的La methode comparative en linguistique historique。工作內涵簡括言之,包括重建(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和演變(language change),執行方法是兩兩對比(pairwise comparison)——兩兩對比而上(重建),兩兩對比而下(演變)。
每個方言語音在歷時的演變上不會等速度,在地理的演變上也不會步伐齊一。但是我們相信語音演變有其特殊性外,亦存在普同性。正因為演變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才有歷史比較法用武之地。透過方言間的兩兩對比,恰好串起了語言演變的連續性。徐通鏘(1993:3)認為:「語言的地域差異(方言或親屬語言)在語言的歷史比較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些差異可能代表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出語言發展時間上的序列。」基於這樣的理解,本文盡可能收集河南各縣市的方言語音資料,作為橫向兩兩對比之需,通過河南方言語音在地域上的每個細微差異,希望可以找到歷時語音演變每個可能的細微軌跡。
傳統觀念以為,有了重建形式,演變規律就自然浮現。實際上,問題絕不是那麼單純。作為「災後劫餘」,我們在探討演變途徑的時候常會遇到「失落環節」(missing link)和「失落制約環境」(loss of conditioning environment)的難題。如何克服這兩個難題,那只有擴大比較範圍,從方言地理學尋求奧援。布隆菲爾德說:「方言地理學適足以彌補比較法的不足」(Bloomfield 1933:the study of local differentions in a speech-area, dialect geography, supplements the use of the comparative method.——p.321)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整合音系學
歷史比較法必須重建與演變兼顧,歷史發展與地理差異並觀,這是本書內容的主軸。除此之外,研究現代人類語言的語音主要有兩大趨勢,一是立足於實驗的語音學12(phonetics)研究,一是基於語音系統的音系學(phonology)研究(石峰2012:02)。因此本書在許多地方,還借助科學的語音學家所做「整合音系學」的研究結晶闡明音變機制和語音行為。換言之,在音系學的描寫(description)與分類(classification)之外,嘗試提供解釋(expla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