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方言學界首度跨越海峽,以歷史比較法與整合音系學概念,
論述河南方音的演變與確立其於漢語語音史的地位。
論述河南方音的演變與確立其於漢語語音史的地位。
◎深入中原核心,蒐集129個縣市語音資料,闡明河南方言在漢語方言中的研發與傳播地位。
◎論述河南方言在地理上分布的特色與歷史上演變的軌跡。
◎確立河南方言在漢語語音史中的地位,及其扮演古代普通話到現代普通話的過渡角色。
為什麼「刷牙」是「發芽」?為什麼「小牛」是「小嘔」?
為什麼「吃藥」是「吃ㄩㄡ」?為什麼「很深」是「很ㄔㄣ」?
為什麼「頭癬」是「頭選」?為什麼「上街」是「上該」?
為什麼「上課」是「上擴」?……
河南因著地理位置居中,歷史發展最早,其語音成為中原雅音,九州通語可說是古代的普通話,而今日的普通話,也是在汴洛音的基礎上形成的,至今學界仍然有許多論點是贊成代表中古音的《切韻》音系是以河南洛陽為基礎方音。
本書由河南方言的精、莊、章、知、見各系聲母捲舌情形,論述自中古以來所進行的捲舌化與平舌化的語音演變規律,見證先來先走的規律。
同時根據鼻音韻尾的消變,剖析漢語方言鼻化運動:雙唇鼻尾先與舌尖鼻尾合流,才開始進行單純鼻化、鼻尾伊化或混合型鼻化;鼻尾伊化的鼻化成分比單純鼻化容易消失。
最後,豫北晉語區相對山西晉語區而言,屬於外圍,入聲喉塞尾相對保守,還保留高元音入聲韻類。
並藉上述研究結果,闡明河南話在漢語方言語音史上具研發與傳播的雙重的功能,並確立河南方言在漢語語音史中的地位,其扮演古代普通話到現代普通話的過渡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