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學會健康飲食 科學選擇藥膳--老年人延年益壽的秘訣
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夢想,更是所有老年朋友最美好的願望。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一些老年朋友,他們當中有些人其實年紀並不是特別大,但身體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而有的人雖然高齡但身體卻很硬朗。這是為什麼呢?從醫學角度上講,人們身體狀況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自身先天的體質,更與後天的保養有著密切的關系。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步入老年後,身體的生理狀況乃至各個器官的功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時候,老年人除了要積極鍛鍊身體、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以外,更要注重合理的日常膳食安排。藥膳養生是老年人養生防病、延年益壽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正確合理的食療與藥膳可以使人長壽。人皆「厭於藥、喜於食」,老年人更是如此。「寓醫食、藥食同源」的藥膳既能讓老年人享受美味的食物,又有較強的藥用療效,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老年人的飲食選擇及安排區別於一般的成年人,有獨特的需要和禁忌。因此,我們要培養科學的觀念,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求,將食物的特性同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消化能力和生活條件等因素結合起來,合理安排,做到膳食結構合理、營養供給均衡,最終實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本書首先介紹了老年人在選擇藥膳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如藥材和食材的特性,即四性、五味、五色,還有其配合關系、搭配禁忌、選用原則和一些藥膳制作的烹調方法;其次,敘述了人的九種體質及其各自的特點,並針對體質特點推薦適合的養生藥膳;再次,又分別從氣候節令的變化、人體五臟的補養特點兩方面著手,有針對性地對老年人的飲食進行指導,介紹了一系列四時之需、五臟之需的養生藥膳;最後,針對老年人易患的常見病症進行分析,介紹了相應病症在飲食宜忌、生活保健、民間偏方、推薦藥膳等方面的內容,可操作性與實用性兼備。
如果老年人能夠做到按照個人的體質、季節變化、五臟六腑的不同特點,針對不同病症來調理飲食結構、改變飲食習慣,合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藥膳,為身體補充所需的營養成分,不僅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還可防治疾病,真正體驗到藥膳「功效在飽腹之後,收益在享受之中」的神奇功效。
推薦序
福壽與天齊的藥膳祕方
中國的醫藥傳統精深博大,藥膳歷史悠久,聞名於世,這是中國醫藥和飲食文化中的瑰寶。戰國時期成書的《皇帝內經》為數不多的內服方劑,十首有六首為藥膳方劑,這說明了藥膳療法的重要性。而唐代名醫孫思邈撰寫的《備急千金方》中的〈食治篇〉是現存最早的藥膳專篇。元朝時期是藥膳發展的高峰期,御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共載有藥膳94種,湯品35種,抗衰老藥膳29種。是自唐以來較完整的營養專著。初步統計漢代到清末藥膳食療專著共計300多部。
所謂「醫食同源」,也就是說:中國的醫藥及飲食文化,講究美食,也講究健康飲食。中國人素來關心食物對人體內臟性能所發揮的作用。相傳神農嚐百草而醫藥興,神農採食物以養生,採藥物以治病。實際上,人們日常所吃的各種食品,很多是有藥用價值,同時,很多中藥材本身就是食品。問題是:怎樣使日常飲食與健康達到很好的協調作用。
所謂「脾胃為後天之本」,食物是人們賴以生存,人體發育、生長、成熟等生命過程中,必需的原料和能源。各種食物在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起協調作用。人吃五穀雜物以及感應天氣寒暑,誰能無病。食物與身體的關係是:無病可以增強人體免疫能力,起到防病作用;有病可以治病,做到藥到病除,或不藥而癒。
如果,人們懂得甚麼食物有甚麼樣的藥用價值,可以治甚麼病,或者,甚麼病該吃甚麼食品的話,那麼,不僅可以放心使用食品,而且愈吃愈健康、愈吃愈長壽。
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陳潮宗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