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起情意的水花
一
没有誰是先會了五線譜,才開口唱歌。
也沒有誰是先懂了構圖,才提筆畫畫。
當然也沒有誰是因為先認知了主詞、動詞、受詞、補語,才開始學會說話。
情發於聲,唱歌從哼哼唧唧開始;意發於興,畫畫從塗鴉開始;說話始於身邊真切的情境,牙牙學語,無所經意、無所約束,堆堆疊疊匯聚出生活的表情達意。
那麼因何揣摩五線譜的知能,就少了悠游自在的哼哼唧唧;學會了筆順就隔絕了天賦的塗鴉;明明話說得鮮動活潑,提起筆來就沒了熟悉的語言。
這是情境的流失,少了真實情意的水花。
不經意的精粹從來都不是因為先有規矩、方圓;情動於中,生活與真切的情意必先於技巧、構圖、口訣、竅門與文法。言之不足,故嗟之嘆之詠之歌之舞之蹈之,生活與情境,堆疊在有一搭沒一搭的日常裡,說經驗也好、體會也罷,道理、軌則、規範是慢慢理出來的,所以方法、技巧都是指月亮的手,而月亮早就在那裡了。
如是,喚醒生活的情意,技巧、方法都來在於情意之後。一如以手指月,看到月亮,自不用死抱著指月亮的手。
二
多年來作文教學、指引大全常圍繞在軌則上,複疊、排比、映襯、誇飾…技巧易說,起承轉合教的都是方法,但方法一出,死守技巧就喪天真。
作文課,老師端好命題作文,如何出題不免易陷窠臼。所以逆向操作,喚起孩子自身的經驗與生活情意,讓孩子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敘說自己生活的軌跡與點滴,以情境帶動情境,熱身之後,在共同的主題對話下,各有各的生活情意與經驗;不只表達自己心中的故事,也傾聽、比較、收集他人的角度與觀點。然後,把命題的思考交給孩子,請孩子思索一己的情境,從中理出核心精要,再依自已的經驗與情意命題,題目在孩子自己的手裡,如是多樣,文題自然比統一命題活潑、有創意。我手寫我熟悉的故事,下筆亦自然豐富、生動。
先讓孩子自在的敘述,語言用順了、文字熟練了,再談技巧。技巧深化是後來的事。我手寫我口先寫順了再用下一步調撥,否則技巧流於抽象,起承轉合說得容易,做不到便都是障礙。
三
為提高孩子書寫品質,這一系列書系直入情境,皆從孩子熟悉的生活細節、日常點滴著手,再行漸漸深化。進步的方法,先以最淺白熟悉的文字直書自已最日常的生活點滴,如是人、事、地、物、時,隱然已在其中,文字熟練之後,再求規整、變化,方為順序,是有先後的。
《想寫好故事的小貝》是想像力的連結與擴張,發揮串連聯想,從中學習取捨,可以使內容因此而多樣豐富。
《斷手的芭比》示意的是如何找個好題目。以逆向操作,先喚醒孩子的自身情意與經驗,在各自的情境裡,不再統一命題,把命題交到孩子自己的手裡,讓孩子在思惟中,學會透過命題,掌握文章與自我情意的重點。
《三湯匙泥土》呈現的是從觀察與發現中,鋪陳知識的力量。可以透過對話互動,也可以透過資料的搜集尋索,這是科學態度的學習與培養。
書中因於情節,把觀察時間壓縮在約二個月的暑假中,其實種子的發芽、休眠因於種種環境、氣候各有不一,時間可長達半年、一年,甚至更久,端看教師的主題選擇與設計而有多種可能與變化。
這個故事,前後有兩篇作文,老師和家長可以將之列為比對,和孩子一同討論分析觀察前與觀察後,有了知識的探索,前後兩篇的不同與差異。
《二年一班養小雞》《小物的種菜日記》與《三湯匙泥土》皆屬自然生活記錄,是科普書寫、觀察的基礎。
《二年一班養小雞》《小物的種菜日記》觀察時間皆長達半年之久,孩子以現場直觀,第一手的記錄,隨著生活跌宕起伏,情境完全不是設計出來的。知識與生活相融,其中有探索、有發現,相互驗證,活潑且充滿興味,文字與情境結合,是最動人的經驗與學習過程。這三本皆以最淺白的生活語言,做了最生動的情境記實。
《愛新厭舊》則探觸了成語運用的迷失。正確而適當的運用成語不失其精練、簡明,但相對的、運用失當則不免掉書袋,流於僵化。少了孩子語言架構的過程,便少了生命成長的天真,這是何其可惜的事啊。
四
任何一種寫作的方法和技巧,都未必適合所有的孩子。但這一系列故事,既提供孩子圖文閱讀,亦可為橋樑書進階;由於文字淺白,適合各年級的孩子觀摩,也適合陪伴孩子的家長與老師。故事中隱含課堂的教學情境與教學方法,提供家長、老師或為教學參考,或為導引思惟。
每個人都有一身故事,生活包羅萬象是將什麼都集在一起的,以此借鏡完成個我的文字表達與記錄,孩子提筆是小情意的集合。
我手寫我的生活體驗,先熟練語言、文字,文字運用順暢了,再將方法技巧說到一塊;只有技巧不免乾澀,徒有情意也易流於空泛、失焦;技巧、情意是互相成就的,否則情意没了,技巧方法當然也就乾澀,少了活潑動人的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