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語的時代感x有度的愛憎值
──以心事.物語,致人們、時間、祕密、眼淚
「而她也知道自己,或許就是,對於在艱難裡能夠永恆的東西,最喜歡。」
青賀走進車站前的投幣式卡拉OK,只有他自己知道,這些年,他一個人走進了荒涼的地方。
井黃的手機壞了,卻因此明白自己,總錯估了世間的尺寸。
卡其喜歡穿寬褲,他並不是為了傳達一種正確性而生的人。
透明不能理解畢業旅行,如何在漫不經心的每個瞬間,建立起所謂近乎永恆的回憶。
珊瑚橘將客製化的手搖飲都喝遍,那些可以作主的選擇,無論有多微小,就是她人生裡面最珍貴的東西。
緋紅受限於身體,懷疑自己出生時就選擇了困難模式。
灰灰從各種限制了時間的動態裡,跟著看過去的眼睛,已經填塞了太多、太過膨脹的,好幾份的動靜與現實。
色票人生,殊途同歸
倘若生長的規格不能相容
那該將自身收納於何處?
求生,而非求和,亦非求解
在進退兩難的縫隙之中
小小的眼淚落下後,竟是如此的溫柔貨
李時雍 李智良 吳曉樂 黃麗群 葉佳怡 蕭詒徽
溫柔共感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林妏霜
清華大學臺文所博士候選人。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文化部藝術新秀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等;學術研究獲臺文館臺灣文學研究獎助、國科會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
已發表之作〈青年旅館〉,另入選《九歌110年度散文選》;〈配音〉(Voiceover,Terence Russell譯)另收錄於「臺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四十九集。
合著有《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著有小說集《配音》,散文集《滿島光未眠》(2022年臺灣文學金典獎入圍)。
章節試閱
規格無用的愁傷
每當有什麼東西突然在她手上壞掉時,井黃就會想:那麼,再給它一夜的時間吧。
就像這支智慧型手機,已經陪伴她約五年之久。記憶容量已經滿載,光是存進的照片大約就有五千多張。每次手機跳出,請她刪除許久不用的APP,以讓使用的程序更加流暢的通知時,她就一直提醒自己,該趁著空閒,將尚未拷貝的檔案,重新拷貝進電腦裡。已經有了預感。應該說,最近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跡象徵兆,她有留意,並沒有完美的忽略掉。
只是井黃未曾對每日的生活計畫,排定什麼必須執行的優先順序,集中在某件事的時候,的確非常集中,但對大部分的事情,其實時常過於疏懶,抑或總帶有一種僥倖的心態。
只是日日前行循環的軌道,若無法真的緩慢下來,她總更加願意將心思不斷移後一格,最好延遲抵達,所以延遲目送。
她的感覺原來是這樣:「失去就是,突然碰到了本來碰不到的裂痕。」
所以,這樣突如其來的壞損,一瞬間熄滅的東西,無論是處在信仰西方星象命盤的水逆期;抑或這幾年,整個世界實實在在正在發生的疫病期,基於跟世界觀的糾纏,基於與宇宙觀的構築,井黃覺得似乎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種自我說服的方式,來加以歸因或歸咎。
然而現在,什麼都必須確定得很早,包括死亡這件事本身,以及死亡的真正原因。那是因為疫情始終延續,看不見盡頭的關係。整個人類世界,在這樣的歷史生活裡,像是失去了一個比較好的傷勢時刻。
井黃從電視新聞裡看到,一個原來在街邊走路,帶著正常步伐,身材些許圓潤的男子,不久後行走的速度加快了起來,然後身體開始輕微的左右搖晃,直到雙腳步伐繞了一大段弧線般,突然就橫向倒在人行街道旁。一動也不動。因在所謂的疫情「熱區」,男子猝逝。報導者透過一種雖平穩卻帶急促的語調,對這則新聞的觀看者描述:前去處理相關事宜的警察,如何的謹慎、緊張,雖然還不能確定男子突然死亡的真正原因,但從後續報導得知,證實男子已經確診了新冠肺炎。
她觀看著電視新聞台,每到整點時間,相同內容的重複播放,從路邊監視器截下的這一段畫面,隔著螢幕畫面,看著男子最後的身影,他的動態,他的後背,無力的腿腳,完成了他從此離開這個世界之前的幾十秒鐘。
井黃並沒擁有過許多面對死者的學問,但她的感覺變成是這樣:當前此刻,死亡的臨近,以及他者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已經徹底被改變了。
這個疫病時代,無法如之前相同,有一個比較普通的處理方式,一個比較普通的心態,面對任何物事的死亡。
儘管他們都是這歷史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他們並非全知。一個人所帶有的病徵狀態,也無法再用一種抒情的方式談論:那時記憶如何,當時光影如何?總之全都化為對由來所去之路徑的疫調。抗體陽性與陰性的二分。如此雷同。
原來是自然會發生與經歷的,變成了某種公約數的失去;變成如此「大寫」的,不再是那樣關於「小寫」的失去了。
連過往那一種較為浮誇或機械的問答,新聞式的僵直殘忍,綜藝式的共情表演,都在每日確診數突然暴增,進入社區感染的這段日子,向內收斂了許多。
死亡比較像是一段段的人生過場,本來也就是一段段自然會發生,每個人都會發生的過場。所有的愁傷都太過悽惶與碩大,而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那些預知的人類經驗,便一瞬間失去效用,也失去了較細微的,一份一份,一點一點知道更多真實的可能。
因此,她突然間記起,評論家曾在某處這樣描述:「敘事,在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訃聞。」
井黃的這支手機使用了五年,她上網調查過一般常識,知道那大概屬於壽終正寢的範圍。現在則是到了已經會自動關機,帶來困擾的地步。
重開機之後,黑畫面帶一段白字體,試圖警告使用者必須重新設定,還原為「原廠設定」,原來的程序才可能繼續動作。她雖然是個電器小白,也知道重設為原廠設定,就是用來清除手機裡面所有資料的一個功能。意味著只剩下這種方法,沒有其他選擇,不然就是原地凝固在這樣的姿態裡。
她知道自己的記憶保存,過度依賴科技,更接近一種義務的履行,將其收容在一個近在咫尺的地方。她以為那就是這個物品被創造而存在,並且不斷改良的原因之一。
但她還來不及為一些資料備份。包括她飼養了十多年,這一年突然失聰,花白了臉面,正式進入老年期的狗狗照片與日常影片;前兩年,人生初次出國去京都遊玩的照片;幾張尚不難看,得以在需要時寄給正式單位的多年前自拍照;代替便條紙,用手機裡附載的,稱作記事本或備忘錄的程式,隨手記錄的五十則左右的靈感關鍵字,都還沒重新抄寫到原來會一併使用的紙本筆記裡。
那些沒有錯過的人間風景,彷彿有一個具體的重量、有一個型態、一種質量、一份輪廓,即使已經無法在意識的表面,立刻形成更清晰的模樣,但若不將其從記憶裡重新喚醒,就會有一段長長沉沉的睡眠在那裡。
一個人不會,也不可能與過去完全無關。井黃不是穿越時空,來到這個世界的旅人。她當然記得,自己的一部分,自然也是從過去那邊來的。明明所有事物都只是朝向,而非已經徹底完成,事到如今,卻都成了越快越好的事。
更年輕的時候,她曾舉杯與人敬過那個不想妥協的自己,那個自己去了哪裡?所有的一切,是不是最終都會成為一種當下綠洲?
井黃唯一不大確定的就是:究竟自己算不算一個「長情」之人?因為長情之人似乎更容易受到各種傷害。但她覺得自己還好。很普通。怎麼說,她算是擅長離別,從不哭哭啼啼。還是說,她其實更大限度地,仰賴了一種比較奇怪的性情質地,藉此包裹住其他的混亂與傷害,而在其後變得比較若無其事?
她就像個三十出頭的一般年輕人,以為對外界看得很明白,卻對自己搞得不是很明白。於是,她想說,那麼就把這支確定已經壞損死掉了的手機,拿來當作日常生活若失去了,到底「可不可以」、「活不活得下去」的實驗物;同時也用來衡量自己作為一個現代人的尺度。
壞掉的東西。人的尺度。對自己實驗,究竟這些幾乎每天拿在手裡的物品,所附加的多種功能,對自己的情感與生活,是否更接近一種冗餘之物?
其實平時井黃根本沒有誰可以撥打電話,沒有什麼公務需求,又對電話有所恐懼,更適合以電子郵件或訊息溝通交流。會打過來的,幾乎都是些無聲的測試,不大正規的貸款行銷,更多是網路購物後的釣魚詐騙。沒有存在手機電話簿裡的號碼,她從來不打算直接接通,總是在對方放棄之後,依靠上網查詢「是誰來電」的通報網頁,確認是否可以信賴,再決定回撥與否。
只是過了兩周,就發現不行。井黃宣告實驗失敗。因為她記起,先前下載了便利商店的APP,買了當時特價出售的拿鐵咖啡十杯,存在那系統裡,下個月就會到期,然而沒有手機是無法刷取條碼換取的。
況且,最近因疫情關係,政府體制有了新的對應措施,每個人想要進入商家,就必須掃描條碼,透過一種簡訊實聯制的程序,發送自己的相關活動史給疾管署。井黃也想減少紙本登記可能產生的個資隱憂,以及那種共用文具,種種帶上了許多不安全感的疑慮。
思來想去,她只能用電腦上網,在網路商城買了正在特價的一款手機。到貨的那天,她依照說明一步一步開機設定,卻發現五年前購買的4G手機,原先得以穩穩放置的 SIM 卡,顯得過大,已塞不進新進製造之機體卡槽裡。沒有 SIM 卡,意味著所有需要通過電話號碼做驗證的程式,最終還是不可使用。
所有的東西,都飽含著自己獨有的敘事邏輯。這是一種互相作用的現實。繞了一圈,最終還是無法解套。
為了這一張在如此過去的時間裡,由大變小的 SIM 卡,井黃發現她必須重新查詢因三級警戒,決策大減班的公車時刻表,調配好啟程與回程,用最短時間快速來去,親自前往電信門市做更換。
井黃之所以不知道這種「內部」的東西,其精密的變化,或許可以自我解釋為:這幾年她都不需要跟這個新世界重新碰撞,被一種緩慢下降的平靜撐托起。倘若有什麼流動的感知,因此也抵達不了自己。她不知道這算不算得上是,因為對物品的長情與寶惜,相反作用地成為一種知識上的缺漏,而受到意料之外的損傷?
形式賦予的條件。格式賦予的生存。彷彿對現實輸誠。往前五秒已是過去的歷史,往後五秒將是未來的歷史。只要安靜站著,就一樣會被歷史流走。時間是如此刻印在身上。井黃其實只想在身體與靈魂皆仍可用的範圍,如此順其自然的活下去。
有天醒來卻發現,這不斷改變的時代,沒有同時換下內部零件,便無能重新行動,附帶的功能失去了原來的作用。而她自己也成了這樣一個,與不斷改變的時代一起,必須同時不斷更換,以求能重新行動的零件;她成了與如今的世間規格,不能相容的某類人。
井黃自然地明白了:關於人類、物事的有限性;關於她自身,每一次的耗損,都從極為細小的事情開始。可內裡的一切還是時常通往了消亡與毀滅。終於只擁有一種無什路用的憂愁。
然而,她依然覺得,當所有人都選擇同一種傷痛的模式,將碰撞出的表面與深層的傷口、大大小小的不堪,都模造成同一種規格,或許這才是最讓她感到害怕的事。
規格無用的愁傷
每當有什麼東西突然在她手上壞掉時,井黃就會想:那麼,再給它一夜的時間吧。
就像這支智慧型手機,已經陪伴她約五年之久。記憶容量已經滿載,光是存進的照片大約就有五千多張。每次手機跳出,請她刪除許久不用的APP,以讓使用的程序更加流暢的通知時,她就一直提醒自己,該趁著空閒,將尚未拷貝的檔案,重新拷貝進電腦裡。已經有了預感。應該說,最近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跡象徵兆,她有留意,並沒有完美的忽略掉。
只是井黃未曾對每日的生活計畫,排定什麼必須執行的優先順序,集中在某件事的時候,的確非常集中,但對大...
推薦序
此曾在
李時雍
曾經我們以為的「媒介物」,是存儲、延伸感覺與記憶,一個個技術的載體,一幀影像,一部電影,纏繞的磁帶,資訊容量滿載的手機,限時動態。然而在妏霜以小說家的凝視裡,「媒」卻成為連結予「靈」而內涵的另一義,魂魅,介面。藏存於物的,總呈現為時間存有的落差與延異,許多時候指向疏遠脆危的人際,有時則使我們聆聽過去如魂魅回返的聲音,細聲說:這將發生,這已發生。如巴特所思,不是揭示「已不存在者」,而是「此曾在者」:碑文,活著的身體,謎樣大象?這部小說深入媒介與時代感覺的描摹,描摹的文字,本身亦即召喚降靈。也許那便是妏霜從愁傷的眼淚,存貨,以至以「語言的齋戒」為名,隱隱暗示施行的一場書寫的此曾在儀式。
復活你自己
葉佳怡
讀這些小說,我想到送葬的歌聲。
西非的吟遊詩人葛里歐在歷史上是個神聖的職業,他們伴隨在君王之側傳遞歷史,而地方的葛里歐也總為村民唱出生活大小故事。妏霜則是為自我一次次送葬的葛里歐,如果他人的敘事是宣判她在某一時空中死去的訃聞,她就是用敘事讓自己再死一次。再死一次是對生的執著,是對虛擬及真實邊界的藝術性重組,是用語言的威力去迎上語言的暴力。
葛里歐什麼都不忘記,葛里歐在每次的葬禮上高歌。這些歌聲有文字,當然也有無以名之的曖昧,以及她進退有據的文學之心。
不發音,但在那裡/幽靈字母列傳
蕭詒徽
我首先想到的是演員功課中的角色自傳:在戲劇發生前,角色從哪一點來到這一點,並且因為從那一點到這一點的連線、形成一道被我們稱為「性格」或「欲望」的向量。許多故事作者嘗試撰寫的,是不同向量被描繪出來之後,「再之後」發生的事:也許互相抵銷,也許是幾何運算後與這個世界之間的新夾角。相比之下,妏霜在這些作品中似乎更專注於描寫那些點、辨識那些點究竟是什麼。而如果真要秤量,在她筆下起點又比終點重要。
比起故事本身,這些作品更像是故事的史前史。我隨後想到的是英文裡的silent letters,不發音的字母,它們是構成單字的必要成分,卻在特定條件下於聲音中隱形。妏霜亟欲描述這些字母為什麼沉默。期待衝突或曲折的讀者會在這些作品中撲空,但那些字母需要被寫下——否則那個單字便是錯的。
莊嚴而沉重的決定
吳曉樂
我一直以為我可以躲在一個默默「喜歡」林妏霜的位置不被發現。責編陳健瑜來找我時,我一度起疑,是不是有誰偷聽到我的默默?好吧,說是默默,並不是完全沒有發出聲音,我的確曾經跟兩位朋友說過,我非常喜歡林妏霜,這裡的喜歡帶著一點絕望的臣服,讀完她的前作《配音》、《滿島光未眠》之後,我曾經陷入很清醒的感傷:再繼續讀她的文字,我可能會失去寫作的信心。林妏霜不僅僅是描述世界,她也描述「描述」本身,兩者她都為我們展現出非常準確(不難想像背後歷經多少黑暗的練習)的技藝,以及,故事肆溢的當代,日益稀薄、罕有的「本真」。我簡直像是得到一把鑰匙,被允許進入一個房間,滿室的角色如同人性標本,有輕輕的搔刮,也有重擊的鑿痕。過去這一年,我對甲骨文萌發興趣,因而得知「我」這個字,造字的本意是一種鋒利、帶齒的戰器,直到更精良的戰器汰除了「我」,「我」才隨著時光流轉,以今日「我」們熟知的第一人稱代詞出現。我並不訝異「我」這個字,最初現身時,這般殺氣騰騰。若我們誠實地面對生活,或許有過那麼幾次痛苦的心領神會,有些事,之所以輸,或被怪罪、被遷怒、被審判,來自「別人的『我』大於我的『我』」。林妏霜的述說,何嘗不是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小宇宙,借著形形色色的角色,「你」不妨跟「我」換命,一起歌哭與祝禱;或者什麼也不做,純然看著角色吃痛,內心隨之攣縮。就像滿島光今年出席金馬影展,電影大師課說了一段話,「路上有很多擦身而過的人,可能想哭無法大聲哭、想說話無法大聲說、懷抱痛苦無法展現,我希望用全身來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代替他們發聲」。
我在她的作品裡,往往是不能自抑地思索起巨量的文學問題(伊塔羅・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亦賦予我近似的情境),我幾乎是別無他法地意識到,自己的確是「在進行一個書寫的動作」。也近乎獨自走入山林,你永遠不乏撞見綠與另一抹綠,但有些綠總是更刻骨銘心。以這本《限時動態裡的大象》來說,我的刻骨銘心無非〈枕上的一段夢〉,「影白知道自己,最先渴望的,總是一種較為公平的傾訴,較為公平的傾聽,而非一開始便為那些傷口,因親疏遠近的人情關係,排了階序;對一個人小心謹慎,帶有其意志的敘說,評判了價值的高低。彷彿執行著某些對他人證詞的肯認。而那些現實的語言,也會因此這樣,被壓碎成夢境的語言。四處零散。把身體裡面的某些東西、某些感受,從此交換走了」。
過去這幾年,有時在創作裡「逢劫」,我就會翻出林妏霜的作品,然後,變得更加決定。要形容的話,我會說,她的書寫有一股「全面解構」的魔力,我不禁懷疑我說過的話,遣過的詞,可以嗎?不可以嗎?這裡的懷疑自然攜帶著幾分傷楚跟抵禦機制,像《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貝多芬四重奏的疑問,Muss es sein,非如此不可嗎?然而,又隱約有股確信,答案應該躺在貝多芬於最後一個樂章的標註,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莊嚴而沉重的決定。讀《限時動態裡的大象》,我看到,人的有限性與書寫的無限性之間,可觀的推進。計入附錄共二十一篇,我在這二十一篇裡,老了非常多歲,澈底感受時間流經我,並且將一部分的「我」留在了原地;另外一部分的我,竟仍有所抵達,有所憑依,並在不可見的未來,說服我合成一個信念:有朝一日,現實所凋零的,依舊能在自我的創作裡悄悄地贖還,甚至回春起來。
考慮到林妏霜之於我心裡的特別,在此,我想要以個人前所未有的形式,意即,我放棄過往寫「序」常見的,默契的,因而讓讀者有些懶倦的形式。
我將獻出一個故事。
前些日子,一位讀者提出奇怪的要求「我希望妳在扉頁寫一句,妳母親給妳的建議中,妳覺得最好的」。我一時有點魔怔,忍不住抬眼多看對方一眼,基於過往所累積的一點經驗(或刻板印象),猜想對方的「親情」說不定遭遇了一點麻煩。讓我更加愕意的是,我的右手受到催眠似地,很快地寫下——如果你不能負責,那就別過問。我腦中並不是以「最好的」的格式來儲存這項建議,實際上,更趨近於「最讓我綁手綁腳」的建議。母親認識一個人,基本上,止於對方願意(或不得不)露出的表面,她不對人「多做聯想」。比方說,若社區新搬來一位帶著小孩的女子,有些人可能會在一段時日後,大抵是小小的電梯車廂裡,拋出「先生在別的地方上班嗎」諸如此類的刺探。總之,無非是想要在「女子是/不是單親媽媽」的模糊認知裡,得到一分確信。母親絕不做這種事,她無法為這樣的命運負責。她無法改變女子的婚姻狀態,她沉默。所以她也不在乎,朋友的小孩在哪裡讀書,幾歲了身邊有沒有伴侶之類的。按照母親執行的標準,尋常的人情大致都能篩析成「與我,沒有關係」。八卦沒有容身之處。母親說,沒有所謂「問一問而已」,妳沒看到,多少人際災難就是從「而已」演變的。我一度被母親這樣的規訓弄得很煩,像是限速二十的標示,心思稍稍馳騁,警鈴就響個沒完。三十歲以後,我突然接受了這樣的謹小慎微。我在一次又一次的人際夾纏的事故之間(亦是這本書的「核心」),恍惚明白了,多數時候,「問一問」儼然是光天化日的殘忍。發問本身就是一種階級的確認,終究,一個認為世界對他特別刻薄的人,是不會想去探問別人的命運的,那樣的知情,只會擴大自己的不幸。上述的一切,我以為與林妏霜所云的「複述一次人性底線」有點近。
讀《限時動態裡的大象》,孤身走進一間電影院,銀幕上播映什麼主題,老實說,先別急著分類,因為我們坐在這,想做的、該做的,無非是看見一些人的生活,但又不只是看見。假若我有幸在她的作品裡,有那麼一小塊說話的空間。最末,我想說的是,希臘神話裡,半人半羊的西勒納斯(Silenus)酒後誤闖邁達斯國王(King Midas)的玫瑰園,邁達斯國王好生款待了西勒納斯,並將西勒納斯帶回其輔導、教育的酒神狄奧尼索斯身邊。大喜的酒神實現了邁達斯國王的願望:凡他碰觸之處皆成黃金。邁達斯國王很快地就後悔了,他手上的食物美酒(有一說是他的女兒)都因他的撫摸而成了黃金,失去了本來為世人所識、所接受、進而使用的面貌。後來,在酒神的指示下,邁達斯國王前往帕克托勒斯河,洗去了這項能力。我既醉心於林妏霜創作裡絕美的,亮澄澄的延展質地,但也不禁想問,如果有那樣一位好心的神祇,你是否會允許祂消除妳這「把恐懼或恨意昇華成別的東西」的能力呢?
此曾在
李時雍
曾經我們以為的「媒介物」,是存儲、延伸感覺與記憶,一個個技術的載體,一幀影像,一部電影,纏繞的磁帶,資訊容量滿載的手機,限時動態。然而在妏霜以小說家的凝視裡,「媒」卻成為連結予「靈」而內涵的另一義,魂魅,介面。藏存於物的,總呈現為時間存有的落差與延異,許多時候指向疏遠脆危的人際,有時則使我們聆聽過去如魂魅回返的聲音,細聲說:這將發生,這已發生。如巴特所思,不是揭示「已不存在者」,而是「此曾在者」:碑文,活著的身體,謎樣大象?這部小說深入媒介與時代感覺的描摹,描摹的文字,本身亦即...
目錄
〔得心.心得〕
此曾在 ◎李時雍
復活你自己 ◎葉佳怡
不發音,但在那裡/幽靈字母列傳 ◎蕭詒徽
莊嚴而沉重的決定 ◎吳曉樂
【時代的眼淚】
一個人卡拉OK
活成活頁紙
規格無用的愁傷
懂得寬褲的一點時間
畢業旅行
鯊魚夾
枕上的一段夢
【溫柔的存貨】
塑膠袋仔
手搖飲
藥妝店
喪屍也會感覺搖晃嗎
映入眼簾的機會
器官捐贈同意卡
足跡
【語言的齋戒】
限時動態裡的大象
聲音裡的碑文
一地心碎煙火
內容農場
敵你色彩斑斕的敵
詩意用盡的身體
(附錄)
緣分不足的故事
〔得心.心得〕
此曾在 ◎李時雍
復活你自己 ◎葉佳怡
不發音,但在那裡/幽靈字母列傳 ◎蕭詒徽
莊嚴而沉重的決定 ◎吳曉樂
【時代的眼淚】
一個人卡拉OK
活成活頁紙
規格無用的愁傷
懂得寬褲的一點時間
畢業旅行
鯊魚夾
枕上的一段夢
【溫柔的存貨】
塑膠袋仔
手搖飲
藥妝店
喪屍也會感覺搖晃嗎
映入眼簾的機會
器官捐贈同意卡
足跡
【語言的齋戒】
限時動態裡的大象
聲音裡的碑文
一地心碎煙火
內容農場
敵你色彩斑斕的...